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三节“电阻”教案及评析
杨书云 蔡传平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知道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限,会识别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能举例说明导体及绝缘体的应用。
(2)理解导体导电和绝缘体不易导电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
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三、教学难点
导体和绝缘体导电性能不同的原因。
四、教具准备
示教电路板一块,小黑板一块,挂图一张;铁片、硬币、塑料尺、碳棒、玻璃片、陶瓷片、橡胶片、木片、油、盐水;开关、验电器、酒精灯、火柴、多媒体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1.演示实验
出示示教板:电源,开关,灯泡,A、B鳄鱼夹组成的串联电路。开关闭合后,将A、B两个鳄鱼夹直接夹住,学生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再将A、B分开,分别接入铁片和塑料尺,学生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2.提问
前后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然后介绍导电和不导电的含义:灯泡发光,表明接入电路的物体导电;灯泡不发光,表明接入电路的物体不导电。
3.得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评析:用演示实验导入新课,方法新颖,有启发性。演示内容强化了“导电”、“不导电”、“容易导电的物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等感性认识,使得“导体”、“绝缘体”概念的建立水到渠成。]
4.演示实验
在讲桌上摆出下列物体:硬币、碳棒、玻璃片、陶瓷片、橡胶棒、木片、食用油、盐水,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将其中的导体和绝缘体区别开来,如有疑问,用电路板直接实验验证。学生可上台演示。
5.提问讨论
空气、人体、大地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然后让学生举实例证明。
可反问:若空气是导体,高压线又是裸线,会出现什么情况?
[评析:通过讨论和实验验证,加深学生对导体、绝缘体概念的认识,并使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物体的导电性能。]
6.提问
同学们还见过哪些导体或绝缘体?
7.出示实物,学生辨认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出示电线插头、验电器、开关等物品,让学生上台告诉同学们,这些物体哪些部分是导体材料做的,哪些部分是绝缘体材料做的,并说明其作用。
[评析:启发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辨认家庭照明电路常用的导体和绝缘体元件,使教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相连。]
8.小结
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各有各的用途,不能认为导体比绝缘体好(可举反例说明)。
(二)导体和绝缘体导电性能不同的原因
1.提出问题
为什么导体容易导电,而绝缘体不易导电呢?
2.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对照小黑板出示的自学提纲自学
提纲:①导体中的电荷与绝缘体中的电荷有什么不同?②金属靠什么导电?酸、碱、盐的水溶液靠什么导电?
3.学生回答,教师借助图示分析,并板书
板书:是因为导体中存在大量的自由电荷,而绝缘体中没有。
[评析: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导体和绝缘体具有不同导电性能的原因。教师辅以图示分析,方法恰当,启发性强。]
(三)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限
1.演示实验
玻璃棒未加热时不导电,加热后导电。
2.分析提问
前后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玻璃由绝缘体变成了导体。)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加热。)
[评析:通过演示实验,直观地说明“绝缘体”(玻璃)通过改变条件(加热)变成了导体,为形成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界限的认识,奠定了可靠的感性认识基础。]
3.提问
你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绝缘体变成导体的例子?(潮湿后的树木等。)
[评析:通过联系实例讨论,强化绝缘体可变成导体的认识,并让学生了解一些避免触电的常识。]
4.小结
导体和绝缘体没有一定的界限,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简介常见物体的导电性能
见书上图示并以图示总结全课。
6.简介半导体
半导体是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电工材料,如图中的锗。
[评析:图示较全面、直观地反映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材料以及它们的导电能力的差异,使学生较完整地形成了对导体和绝缘体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图示总结了全课,使教学达到了高潮。]
(四)巩固训练(多媒体展示)
(1)判断正误:
①导体内有电荷,绝缘体中没有电荷。( )
②导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电子。 ( )
③绝缘体中没有自由电荷。( )
④水银、食醋都是导体。( )
(2)为什么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拿在手中的橡胶棒带电,却不能使拿在手中的金属棒带电?
附:板书设计 电阻
[总评析:整个教学做到了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理论与实践(实验)、教学与生产和生活紧密结合,教案设计精巧,教程紧凑、活跃,启发性强。教学内容详实,思维密度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