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简单烹调技巧

简单烹调技巧

时间:2022-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菜肴味道的形成,一在烹,二在调。而烹制菜肴的目的,是要得到味美可口,有营养价值的食物。因此,必须掌握“调味”的技巧。所以,名贵的风味食物强调原料及制品的地道正宗。倘若不按突出本味的方法调和,就会削减甚至掩盖食物本身的鲜美之味;所以在调味时对鲜味足的原料用其他鲜香的美味促进它,使它更好地体现出鲜美本味。这样烧出来的菜肴,鱼肉鲜嫩,味醇厚,从而达到烹调要求。

简单烹调技巧

菜肴味道的形成,一在烹,二在调。烹是使原料由生变熟。而烹制菜肴的目的,是要得到味美可口,有营养价值的食物。因此,必须掌握“调味”的技巧。

味觉相乘效应

在实践中应用较多的是味觉相乘效应。即把同一味觉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的呈味物质互相混合在一起,从而呈现味觉增强的相乘效果。例如特鲜味精就是在谷氨酸钠中加入少量肌苷酸钠,如果加入5%的肌苷酸钠混合成的特鲜味精是原来单纯味精鲜味的30倍,若加入5%的鸟苷酸钠,则鲜度可增加60~100倍。焙烤食品中往往加入糖、甜味菊、罗汉果等多种甜味剂,目的是获得最佳的甜度,又节省了成本。我国名菜“佛跳墙”,选用含有不同鲜味物质的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一起烹饪,这样鲜味物质的鲜味产生相乘效果,成为美味可口的佳肴。

味觉的对比效应

有经验的面点师在制作甜食时,会添加少量的食盐,这样制成的甜点心,会更甜一些,别有风味。在食品风味科学上,这一现象称为味觉的对比效应。两种相反味感的呈味物质,同时作用于味蕾,会使主要的味觉产生了强度的变化。实验表明,10%的糖水加入0.15%的食盐,甚至加入0.001%极苦的奎宁,都能使糖水比原来的更甜。

味觉的变味效应

味觉还有变味效应。反复多次品尝某一种滋味,立刻换尝其他滋味,结果后一种滋味没有了,产生了一种新的味感。反之亦然,这种现象叫做味觉的变味效应。先尝盐水,再喝白开水,感到淡的白开水有点甜味;而喝了鲜汤,再吃橘子甚至会感到有些苦。这是前一种味感使后一种味感发生了强度变化。西瓜上洒些糖,不会觉得西瓜更甜,相反如果西瓜上抹点盐,则更容易感觉到西瓜的甜味。一般宴会上的菜肴比较多,先上的菜宜淡些,后上的菜可稍咸一些,我们的味觉才容易适应。

味觉的相消效应

味觉的相消效应,是指一种味觉可使另一种味觉的强度减弱。橘子汁太酸,可以加点糖,以减弱酸味,厨师做菜,不慎调得过咸或过酸,可用加糖的方法来抵消;过咸的菜肴中加点醋,也可使咸味减弱;鱼在加工中弄破了鱼胆,使鱼肉沾上了苦味的胆汁,若以食盐搓擦污染处,可相消其苦味,如此等等。中药多用些略甜味的甘草配伍,可以减轻多数中药的异味。

食品的美味与加工、加热时间有关

食品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发生各种复杂的化学反应,可以形成各种独特的风味。名酒经过陈酿会越陈越香,其原因就是在陈酿过程中产生了特优的美味物质。所以,名贵的风味食物强调原料及制品的地道正宗。食品美味的好坏还在于对于美味的调和,我国先秦时期就已重视。《吕氏春秋·本味》就记载了五味调和的原则:“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喉”。所以说,鼎中之变追求的是味的变化和调和。烹饪原料互相巧妙地搭配,使不同的原料滋味互相渗透,交流融合,从而产生新的美味。如果说菜肴之美当以味论,那么味道则在本味,比如新鲜蔬菜、鸡鸭、鱼虾等。倘若不按突出本味的方法调和,就会削减甚至掩盖食物本身的鲜美之味;所以在调味时对鲜味足的原料用其他鲜香的美味促进它,使它更好地体现出鲜美本味。

人们的味觉审美感觉并非静止不变,而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游移,所以调和美味也必须适合时令。我国古代文献《礼记·内则》载:“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这就是古人关于季节变化影响人们感观变化的四时美味调和原则。

加热时间与菜肴美味的产生有很大的关系,干烧是较为特殊的一种烹饪方法,多用于鱼类,如干烧岩鲤,其要求滋味渗入原料内部,菜肴具有色红亮、质地软嫩、香鲜醇厚的特点,收浓卤汁时不能使鱼肉老化、焦煳,而成品又必须烧透入味,所以加热时间与投水量的多少十分重要。人们常说“多一份汤,淡一分味”。干烧菜加水量应比正常烧菜少1/3左右,加热时间应在10分钟左右为宜。这样烧出来的菜肴,鱼肉鲜嫩,味醇厚,从而达到烹调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