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每个“如果”里是什么

每个“如果”里是什么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还记得吧,一个条件句就是一个具有“如果a,那么c”形式的句子,我们用符号a→c来表示。尤其是,如果采取第二章中的方法,它们必然具有相同的真值表。这张真值表同样表明,如果a为假,那么逻辑式a→c也为真。条件句“如果悉尼是澳大利亚联邦的首都,那么布里斯班[1]也是联邦的首都”很明显也为假。这个假设是把s看作是与s有关的一个可能情形。这个推理是无效的。

在这一章里,我们会致力于讨论我在前一章中简要提到的逻辑算子——条件句。还记得吧,一个条件句就是一个具有“如果a,那么c”形式的句子,我们用符号a→c来表示。逻辑学家把a称作条件句的前件,把c称作条件句的后件。我们在前面也同时注意到,关于条件句最基本的推理是“假言推理”:a,a→c/c。条件句对许多推理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前一章只不过举了一个例子而已。不过,条件句却很令人迷惑不解。逻辑学自创立之初就开始研究条件句了。实际上,据一位古代评论家(卡利马丘斯)声称,就连屋顶上的乌鸦也曾经沙哑地嚷嚷着条件句。

我们来看一下为何条件句是令人迷惑不解的(至少找出其中的一个原因)。如果你知道了逻辑式a→c,那么你似乎可以推理得到﹁(a&﹁c)(肯定a同时否定c是不正确的)。比如,我们假设某人告诉你:如果你赶不上汽车,那么就会迟到。你可以根据这句话推理得到,你会赶不上汽车而又不迟到为假。相反,如果你知道逻辑式﹁(a&﹁c),你似乎就可据此推理得到a→c。比如,假设某人告诉你说,你去看电影不会不花钱(你去看电影而又不花钱为假)。你可以推理得出,如果你去看电影,你就会花钱。

逻辑式﹁(a&﹁c)常写成a c,被称为推论条件句。因此,a→c似乎与a c表达相同的意思。尤其是,如果采取第二章中的方法,它们必然具有相同的真值表。以下是我留给读者的一个简单练习,以表明这一逻辑式的真值情况:

但是这张真值表很奇怪。它表明,如果c在一个情形下(第一和第三行)为真,那么条件式a→c也为真。这似乎很难是正确的。比如,堪培拉是澳大利亚联邦的首都为真;但是条件句“如果堪培拉不是澳大利亚联邦的首都,那么堪培拉就是澳大利亚联邦的首都”很明显为假。这张真值表同样表明,如果a为假(第三行和第四行),那么逻辑式a→c也为真。但这也很难是正确的。条件句“如果悉尼是澳大利亚联邦的首都,那么布里斯班[1]也是联邦的首都”很明显也为假。哪里出错了呢?

这些例证要证明的是,符号→不是一个真值函数:逻辑式a→c的真值不是由a和c的真值决定的。“罗马在法国领土之内”和“北京在法国领土之内”都为假,但是以下推理为真:


如果意大利是法国的一部分,那么罗马就在法国领土之内。


而下面的推理则是错误的:


如果意大利是法国的一部分,那么北京就在法国领之内。


那么,条件句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一种方法是使用前一章中所讲的可能世界。我们来看一下刚才讨论的两个条件句。在任何一个可能的情形下,意大利被并入了法国,罗马真的就位于法国领土之内。但是在很多可能的情形下,意大利被并入了法国,而这对中国一点影响也没有。因此,北京仍然不在法国领土之内。这表明,只要c在与s(a在此情形下为真)有关的每一种可能的情形下都为真,那么条件句a→c在s情形下就为真;并且如果c在与s(a在此情形下为真)有关的某种可能的情形下为假,那么条件句也为假。

这就给了符号→一个似是而非的解释。比如,它表明了“假言推理”为何是有效的——至少在一个假设上是如此。这个假设是把s看作是与s有关的一个可能情形。这似乎是合理的:任何在s情形下确实如此的事物肯定会是一种可能。现在,我们假设a和a→c在某个情形s下为真。那么c在所有与s(a在此情形下为真)有关的情形下都为真。但s也是其中的一个情形,且a在此情形下为真。因此,c也为真。

再回过头来看一下我们开始所讨论的论证,我们现在可以明白问题出在哪儿了。这个论证所依赖的推理如下:

这个推理是无效的。比如,如果a在某个情形s下为F,这就足以让推理的前提在s下为真。但这并未告诉我们任何关于a和c在与s有关的可能情形下的真值情况。很可能的情况是:在其中的一个情形下,比如说在s’情形下,a为真而c不为真,如下图所示:

因此,条件句a→c在s情形下不为真。

我们早些时候谈的那个例子——你被告之你去看电影不会不花钱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难道在这种情况下的推理看起来无效吗?假设你知道你去看电影不会不花钱:﹁(g&﹁m)。你真的有权得出结论,如果你去看电影就会花钱:g→m?未必如此。假设不管怎样,即使晚上的电影免费你也不打算去看电影。(电视上有一个更加有趣的节目。)那么,你知道你会去不为真(﹁g),因此,你会去而且不花钱也不为真:﹁(g&﹁m)。那么你有权下结论说如果你去就得花钱吗?当然不会:那个晚上也许可以免费观看。

非常重要的是,要注意到,在你被告知之后才知道前提为真的情形下,其他因素通常也在起作用。当某人告诉你﹁(g&﹁m)这样的事情时,他通常是在不知道﹁g为真的情况下才这么做的。(如果他知道的话,告诉你与这种情形有关的任何事情都没有意义。)如果他告诉了你此事,那是建立在以下基础之上的:g和m之间存在某种关系,你不能在m不为真的情况下而让g为真——这正是认为该条件句为真的原因所在。因此,如果有人告诉了你前提,进行g→m的推理通常是合理的;不过,不是根据所说的内容进行推理——而是根据说话的事实进行推理。

实际上,我们经常不假思索地作出这样的正确推理。比如,假设我问一个人如何使用我的计算机,而他回答道:“书架上有一本用户手册。”我于是推理而知,那是一本计算机用户手册。这不是根据实际所说的话推理出来的,但是除非那本用户手册是一本计算机用户手册,否则这句话就与我的问话毫不相干了,而人们通常都说相关的话。因此,我可以得出结论,根据他们说话这一事实可知这是一本计算机用户手册。这种推理不是一个演绎推理。毕竟,那个人可以说这句话,但指的并非是一本计算机用户手册。不过,这个推理仍然是一个非常好的归纳推理,是常被称作会话含义的一种推理。

我们刚才对于条件句的解释似乎进展顺利——至少就我们的讨论来看是这样的。不过,它也存在许多问题。以下就是其中的一个问题。请看下面的推理:


如果你去罗马,你就会置身于意大利。

如果你置身于意大利,你就会置身于欧洲。

因此,如果你去罗马的话,你就会置身于欧洲。


图7过早地下判断。


如果x大于10的话,那么它就会大于5。

因此,如果x大于10而又小于100的话,那么它就会大于5。


这些推理显得非常有效,而且根据本章的讨论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将第一个推理用公式表示如下:

为了表明它是如何有效的,我们假设这两个前提都在某个s情形下为真。那么,在每一种与s(a在此情形下为真)有关的可能情形下,b都为真;同样,在每一个b为真的情形下,c都为真。因此,在a为真的每一个情形下,c也都为真。也就是说,a →c在s情形下是正确的。

我们可以将第二个推理用公式表示如下:

为了表明它是如何有效的,我们假设前提在某个s情形下为真。那么,在每一个与s(a在此情形下为真)有关的可能情形下,c都为真。现在假设a&b在一种相关情形下也为真,那么a在那个情形下肯定也为真,因此c也肯定为真。因此,结论(a&b)→c在s下也为真。

到目前为止,一切论证都很顺利。但问题是,有许多形式上与之完全相同的推理,却似乎是无效的推理。比如,我们假设一次首相选举中只有两位候选人,在任首相史密斯和琼斯。现在来看下面这个推理:


如果史密斯在选举前死了,那么琼斯便会赢得选举。如果琼斯赢得选举,那么史密斯便会退休,领养老金过活。因此,如果史密斯在选举前死了,那么史密斯便会退休,领养老金过活。


这完全是形式1的一种推理。但是很显然,会存在一个情形,在此情形下这两个前提都为真。可结论则不为真——除非是在某个异乎寻常的情形下,政府会在人死之后继续发放养老金!

或者来看一看下面这个关于史密斯的推理:


如果史密斯从一个很高的悬崖顶上跳下,她会摔死。因此,如果史密斯从一个很高的悬崖顶上跳下并打开随身携带的降落伞,她会摔死。


这是形式2的一种推理。不过,很显然,也存在许多前提为真但结论不为真的情形。

人们对此状况将会作何解释呢?请读者自己思考吧。尽管条件句对大多数推理的进行至关重要,但它们却是逻辑学最有争议的领域之一。即便鸟儿不再沙哑地嚷嚷着条件句,逻辑学家肯定还在为此争论不休。

本章要点

·只要b在每一个与s(a在此情形下为真)有关的情形下都为真,那么a →b在s情形下就为真。

【注释】

[1] 布里斯班:澳大利亚港市,为澳大利亚昆士兰州首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