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要改变深层的惟现代化价值观

要改变深层的惟现代化价值观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化也罢、全球化也罢,实际上是个发展观的问题。上面我提到应诉求多种精神文化资源来改变惟现代化的现状,其中一个意思就是我们不应强调东方和西方的对立。我们深层的惟现代化价值观,巩固了现有赶超型增长机制下的发展格局。只要我们深层的惟现代化价值观念不改变,惟超越、惟增长、惟发展的机制和格局自然会继续强化和延续,不会有本质的改变。

一、惟现代化:一个有问题的西化模式

现在国内有不少人研究现代化这个问题,但是我们对“现代化”的认识,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我们所讲的现代化,更多的是讲全球化,很多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更多的是把全球化当成非常正面的东西来看的。现代化也罢、全球化也罢,实际上是个发展观的问题。过去,中国确实经历过因为没有现代化、落后挨打的背景,除此以外,我认为,我们现在对于全球化、现代化的重视、追求,倒是一种不太理想或者有问题的西化的表现。

谈环境问题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讲生态的多元性。谈文化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讲文化的多元性。但是,现在对于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追求,我觉得就是一元文化的体现。而且,这种我们所设想的现代化,实际上只不过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走过并且我们已经看到、觉得比较理想、值得追求的一种文化和物质的发展模式。但这种发展模式本身是有问题的:是一种赶超式的,永远追在人家后面模仿的模式。其实,在过去很多年里,我们几乎一直是按照这种模式做的。从开始挨打、发现落后了以后,我们一直在学习我们认为的先进的东西,延续到大跃进、赶英超美,甚至到改革开放都是这样。

在这样的模式下,我们怎样考核现代化?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追求物质性的数量和经济的发展。而与此同时,作为代价我们付出的,就是我们想要坚持但并没有真正坚持得了的东西:中国的传统。

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一些学者甚至说过,从五四时期开始,我们就已经存在这样的问题。不排除在特定的时期有激进的说法、有矫枉过正的立场,但是如果说,我们长久以来一直按照这样的思路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传承就是有问题的了。

二、科技万能论是一种幻觉

那么,是否一定要回归东方或者传承东方?现在有很多人在谈,但是谈得大多比较空洞,这也造成很多人认为回归东方、继承传统并不是切实可行的策略,并不能解决现实的问题。如果现实的和意识的偏差没有那么大,呼吁回归传统可能要好一些,而现实是,在实践层面,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一直在口头上强调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但是在实际的实践考核中,这些东西始终没有被作为首位核心的要素和标准去贯彻。我觉得一个关键所在,就是在深层意识里,还是把物质数量放在第一位,与我们口号喊的东西不一致、不协调。

但这并不是说现实的就是合理的,我们也看到,现实是带来很多问题。我们确实需要精神的东西,但是这种精神的东西是什么?有时候我们也容易陷入另一种误区:一说到要追求精神的东西就把它唯一化。

我们可以批判、可以反思现代化、全球化,但是它的存在不能说是完全没有它的合理性,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把这种合理性无限扩大,而要通过诉求于多种精神文化资源来改变惟现代化的现状。对于那些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回归传统、回归东方的人来说,有一个问题是必须正视的:东方传统中真有那么多东西可在现实中与西方文化抗衡吗?我看未必有。举例来说,我们现在要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其实这个所谓的传统在今天已经只是一个口号,并没有相应的机制,因此是没有办法跟现实中巨大的经济力量、市场力量来抗衡的。

上面我提到应诉求多种精神文化资源来改变惟现代化的现状,其中一个意思就是我们不应强调东方和西方的对立。西方的资源里面,值得我们引进或者有助于改变我们经验的模式是很多的,是需要我们大力引进的。或许是紧迫及长期跟在人家后面追赶所致,近代以来至今,我们只是关注了西方整个大的潮流里靠近经济、物质的一部分东西,比如在今天很大一部分经济学家都在呼吁全球化、现代化,但西方对惟现代化、惟物质的反思,以及国内人文学者在这方面的批判态度,我们关注得远远不够。

而这又联系到更深层的科学主义的问题。今天,我们讲现代化的时候,经常呼吁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科学;一个是民主。如果说民主是一个当代政治的诉求,科学在这里被意识形态化了。而真正的科学的东西,我们引入得并不充分。严格地讲,影响更大的不是科学,是技术。

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幻象,就是好像用科学技术的手段可以让我们强大起来,可以带来经济的发展。我们遵循着西方走工业革命到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一直走上了人们正在反思的高消费、高能耗这样的形态,虽然我们已经看到,这个发展模式带来了很多问题,但是我们还有一个幻觉,就是随着科学的更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还可以由未来的科学技术解决,其实这是一个更大的幻觉。因为从历史来看,科学带来了很多答案、很多的解决办法、很多好处,但同时带来了很多问题。你如何把这个结论或者希望寄托在未来的科学发展,能够变成不带来更多问题、而只带来更多好处的东西呢?

而且把这种科学的东西无限扩大化也就成为了现代化、全球化另外一种支持的思想基础,在这个层面上这个传统就非常根深蒂固地存在着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关键的问题不是西化和中国传统冲突,西化也并不只有一种模式。我觉得贴上这个标签容易让人误解。西方的当代的很多学术资源和思想资源也是有价值的。比如,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并不是中国人先提出来的,这算不算西化呢?比如说,现代环保运动就是来自西方的一个思想,现在倡导生态文明,大家都能接受,认为应该,但是生态文明到底是什么啊?需要一个阐释,但怎样阐释,现在做得不够。从书籍的出版看,我们对西方当代的相关研究,并没有引进,或者引进得非常不够,这也是为什么在学术界,包括一些在学界很有影响的人,经常在争论很多在相关的国际人士看起来很幼稚的问题,而且是持一种非常荒谬的态度。

三、需要改变的是深层的价值观

我们深层的惟现代化价值观,巩固了现有赶超型增长机制下的发展格局。比如干部政绩考核,我们这个机制强调干部要有政绩,而政绩主要与经济增长甚至就是GDP增长相关联。只要我们深层的惟现代化价值观念不改变,惟超越、惟增长、惟发展的机制和格局自然会继续强化和延续,不会有本质的改变。

这样说来,集体主义、英雄主义、利他主义,这种价值观,实际上也都是一种表面现象,但是支持这种表面现象的,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并不是我们可以简单想象和判断的。比如,我接触过很多最有献身精神的环保人士,从价值观上分析,他们对社会现实,深层的意识里并不一定是非常乐观的、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的,甚至有一种悲观的情绪,恰恰在这种矛盾中他们又能够为保护环境献身,你怎么用价值观来分析?换句话说,我们怀着一个光明展望的态度,认为随着发展就能解决问题的态度,背后支撑的价值观、道德伦理观,反而未必是合适的。

所以我觉得我们强调回归人文、强调伦理,甚至强调这种伦理和中国传统文化相适应,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只有这个不够。如果只是简单地反思表面现象,甚至很极端地反对追求物质,而深层次的惟现代化价值观不改变,轻视伦理、轻视人文就很正常,社会现状也就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

设想,一个经商的人,按照经济学说,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他本能的驱使,否则他就不是一个商人,但是对这种利益驱使在一个理想的社会里有其他的制约因素,使他不能以牺牲社会的、环境的、资源的、他人的利益为代价实现利益最大化。这个约束无非是法制和道德两个方面。

一项法律制度能够确立并且实施,它深层的文化和价值背景是非常重要的。我国的环保法律并不少,但是我们的环保法不能实行、不能执行,根源何在?一层一层往回追,最后又回到利益集团的冲突,地方保护主义,等等。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于是我们又回到原点,因为不管站在地方官员的角度说,还是站在地方经济的角度说,我们最终还是把对物质的追求放在了首位。比如前一段,当国家环保总局有所作为时,遇到的阻力是什么?有些人从理论上分析认为不对,有的人从经济发展角度认为不对,而从根本上支持这些说法的还是深层的惟现代化、惟增长意识。所以我们要改变的正是这些深层的价值观,而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需要社会有一个良好的、非常开放宽容的文化环境、研究环境。

原载《绿叶》,2008年第1期,pp.47-5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