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戈尔眼中的未来

戈尔眼中的未来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主要是戈尔对当前世界状况的分析,当然也包括他对未来的一些展望。例如,他认为的作为对未来的塑造成为重要驱动力的,像数字网络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以及在字里行间对这些基于新的前沿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未来的意义,还是没有能够彻底突破传统对科学、技术和“发展”的理解的约束。

江晓原 刘 兵

这应该是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被引进中国的第三本书。由于书名的误导,这本书有时会被人误认为是“未来学”的书,其实不是。本书主要是戈尔对当前世界状况的分析,当然也包括他对未来的一些展望。以前我对戈尔的印象并不很好,但这本《未来》让我对他的看法颇有改变。

因为我发现,戈尔在本书中,立场正大,持论平和。而且他能够脱开美国一国之私,尝试用某种“世界公民”的眼光来看世界,这一点更为难得。当然本书延续了戈尔对环境和资源问题的一贯关注,这种关注也构成了戈尔立论的依据和底气。尽管对于熟悉戈尔及其言论和立场的人来说,本书中可能会有一些老生常谈,但和他以前的《难以忽视的真相》和《我们的选择——气候危机的解决方案》两书相比,《未来》减少了“布道”色彩,更多了理性和多元的观念。

所以我认为对于国内政、商、学三界的人士来说,本书都值得一读。

我觉得,我可以部分地同意你的评价,但又有所保留。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其一,戈尔的这本书确实对于当下我们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相当深刻的分析与反思,而这种视野和反思的深度,显然在他那一层级政客中是非常罕见的(尽管他本来在美国的政客中也是一个异数),因而值得各界人士(自然也包括了你说的国内政、商、学三界人士)一读。其二,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这本书的作者虽然已经似乎最大限度地突破了政客的许多在观念上所受的约束,但也仍然留下了一些内在的矛盾,而使其观点不能够一贯到底。例如,他认为的作为对未来的塑造成为重要驱动力的,像数字网络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以及在字里行间对这些基于新的前沿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未来的意义,还是没有能够彻底突破传统对科学、技术和“发展”的理解的约束。

正因为如此,我也还是在阅读时会为此书中的矛盾所吸引,这也许是一种值得我们更加深入分析的矛盾,而不只是像其表面上的表现那样简单化。当然,他的书中的那些有着积极意义的反思,在我们国内的政、商、学界,也依然显得还是偏于激进,因而也才有其特殊的意义。

我很想和你耍耍贫嘴,说“我可以部分地同意你的评价,但又有所保留”。其实戈尔对“发展”的反思,虽然达不到理想的力度,但对于“我们国内的政、商、学界”,已经相当有启发意义了。这主要体现在本书的第四章,标题为“过度发展”。这一章中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戈尔对“过度发展”有关理念的历史追溯。

戈尔将“始作俑者”追溯到20世纪初的“公共关系之父”爱德华·伯奈斯(此人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外甥)。在戈尔看来,伯奈斯要将公众的意识导向欲望。伯奈斯的拍档保罗·梅热对此说得十分直白:“我们必须将美国的这种需求文化转变为欲望文化……必须培养人们拥有欲望,想要新东西,甚至在旧东西全部消耗之前。我们必须在美国塑造全新的心态,人的欲望必须盖过他的需求。”

本来这也许只是商业营销中的“理念”,但是这种理念的作用很快就远远越出了商业的范围。由于被唤起的“欲望”可以使得“需求”永远无法满足——“一个需求得到满足,就会让位于另一个需求”,而这种永无止境的需求被视为社会活力的来源,设法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甚至创造出人们的需求,则被视为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表征。戈尔正确地归纳出一个重要现象:“在20世纪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在长期斗争中,无限的发展毫无疑问是两种意识形态都认同的假设。”

有意思的是,戈尔的这本书在形式上又是学术专著的样子,参考文献和注释居然占据了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不过,还是由于戈尔特殊的身份,即使此书是一部学术著作,其引人注目之处,却也很难不和戈尔的身份相联系。

在以往,至少在许多中国人的眼中,戈尔还是以关心环保、气候变暖等问题作为其主要特色的。但在这本书中,虽然这些特色依然保留着,却又加入了更多相关的社会政治内容。在这里面,作为基础的观念,你刚刚说的对于“发展”理解和反思,显然是非常关键的。在他那个位置上,能够有与占据不同意识形态立场的各方面领导者不同的对发展的反思和批判,这确实难能可贵。

在许多人把过去的那种发展模式作为天经地义的公理的时候,又是连带地形成了与之相配套的社会体制的。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以及科学和技术的本来的目标,即为了人类的幸福,却被放在次要的甚至于被极度忽视的地位,在我们的过去,也才会相应的有那种所谓要为了大局(实际上也是发展的大局)而要牺牲个人利益的思维定势。在这本书中,戈尔对于像为了发展(特别是我们过去特别愿意用的生产力那个词)而维系着不平等这样的问题,也是有着“与官不同”(如果不是说与“众”不同)的思考的。

说起来,我们甚至可以将戈尔引为反对唯科学主义的同盟军呢——例如,在本书第五章“转基因食品”一节中,戈尔明显倾向于反对转基因的一方,而且他还批评了孟山都公司对世界上90%的种子基因的垄断。戈尔指出了问题的实质——无论转基因作物有害与否,孟山都公司都在坐享垄断之利。

又如,在第六章谈到核电时,戈尔明确表示:“最近几十年来,核反应堆的成本由于各种原因一直在大幅稳步上升。在发生日本福岛核电站悲剧之后,核能源的前景进一步暗淡下来。”他还指出,虽然世界上仍有不少核电站正在建设中,“但是以低碳能源选择评估标准来看,核能源的成本和潜在安全隐患都是显著的负面因素”。

确实如此。我注意到,戈尔在这本书中,虽然相当全面、详细地总结了诸多科学的进展和新技术的发现所带来了变化和冲击,但或许是由于其特殊的从政背景,他并不仅仅是就科学技术说科学技术,而是一直关注着其背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社会的制度性、结构性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他还真是颇有STS的风格。

在结语中,戈尔似乎是在中性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虽然字面上也有乐观的说法,但我感觉在其深层里,还是对人类的未来充满着忧患意识的。

尤其是,他还专门提到中国,提到“中国的经济神话能否继续”的问题,并设问“那里正在兴起的保护环境的承诺能否超越商业驱动力”?其实这个问题还是问得很中肯的,甚至于这里还不仅仅只是商业的因素在起作用。坦率地说,对于与这个严肃的问题相关的前景,显然我并不乐观!

原载2013年9月6日《文汇读书周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