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科普出版中的对矛盾

中国科普出版中的对矛盾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总体来看,国内出版界在从事科普出版工作的相关人员中,持“传统科普”观念的人仍占绝大多数。这一点在国内目前出版的科普图书的类型中也有明显的体现。这种在出版目标上的矛盾,通常会严重影响业内和业外人士在科普出版上的合作。这也造成了目前在科普出版方面的需求〔并非科普出版市场的需求)与合格的策划组织者及作者的缺少之间的严重矛盾。

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国内科普出版虽然还远不能与那些更市场化的畅销书相比,但也至少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突出的热点。尽管科普出版目前在策划、组稿、编辑、发行等方面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却依然有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开始涉足于这一领域,也有越来越多的编辑尽其所能在这个领域中无私地奉献着。也正是在这近几年当中,笔者由于某些似乎偶然又有些必然的机遇,参与了一些科普著作的出版策划、组织和撰写等工件,在这过程中,与不少的出版社打了不少的交道,也因这些交道而对科普出版有了些个人的感觉和想法。限于篇幅,在这里,略去许多光明面不讲,姑且基于这种经历,以一个出版界业外人士,或者说业余爱好者的身份和立场,尝试就其中一些突出的矛盾略作梳理和探讨。

一、科普观念上的矛盾

如同已由许多业内业外人士都探讨过的那样,科普出版中的“科普”这一概念始终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在很长的时间以来,我国的科普出版所主要关注的,是那种被称为“传统科普”的类型,即主要侧重对于具体科学知识的介绍和传播,至少在“普”的意义上,努力让语言更加通俗易懂而已。但近些年来,在国际上,虽然这种“传统科普”仍是一种科普的类型,但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像“公众理解科学”之类的出版理念,有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将“科学人文”或“科学文化”之类的理念体现于广义科普出版的努力。但总体来看,国内出版界在从事科普出版工作的相关人员中,持“传统科普”观念的人仍占绝大多数。这一点在国内目前出版的科普图书的类型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当出版者找上门来希望提供新的科普选题时,也经常会在沟通中发现策划者与出版者在科普观念上的差异而难以理想地合作。更多的情况,则是出版者干脆自己按照传统的科普观念去设计、组织科普出版。

二、出版目标上的矛盾

在理想的情况下,专业出版界以外参与科普出版的策划者或撰写者通常将传播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放在首位目标上。但在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大多数从事或准备从事科普出版的出版社,仍将科普出版的目标定在或是非常极端地追求经济效益或追求评奖之上。对于前一目标,因目前国内除个别例外情形,科普出版通常还没有形成理想的市场化局面,再加上创作水平的限制,因而很难达到;而后一个目标,本来就是与正常的、市场化的出版传播相悖的体制因素带来的畸形产物。这种在出版目标上的矛盾,通常会严重影响业内和业外人士在科普出版上的合作。实际上,就目前的科普出版而言,在理想的印数和获奖之间,本来存在着极有发展潜力的中间地带,也就是说,既不是大赚,又有盈利,既不一心奔奖,又因真实的质量而有获奖的可能。可惜绝大多数出版社却忽视了对于这一中间地带的合理开发。

三、运作方式上的矛盾

不仅仅对于科普出版,就是对于一般其他各类图书的出版来说,正常的理想运作方式,本该是给写作者留有充裕的时间,成熟一本出版一本。但国内出版的现实状况则是,为了发行、宣传等方面的需要,绝大多数科普著作都是以丛书的形式问世,很少有单本的科普著作出版。相应地,但不得不在非常紧迫的时限内,匆忙地拼凑出系列的科普图书,以这种方式来运作科普出版,显然对其质量有着致命的不利影响,很难有精品出现,也使少数有水准且本来可以精心写作的作者难以发挥其优势。

四、发行体制上的矛盾

考察一下目前愿意致力于科普出版的出版社,就会发现,教育出版社占有非常大的比例。这与教育出版社因出版教材、教参和教辅读物而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有很大的关系。但也正是由于教育出版社的这种经济优势的基础,使得它们在出版科普类图书时,在发行方面却经常处于不利的境地,如因对科普类图书发行的不擅长而使科普图书在这些出版社中经常成为以形象宣传为主要目的的装饰性出版物,只在宣传或评奖时才拿出来,平时在书店中则根本见不到。结果,科普出版成了为某种意识形态而非市场的需要而服务的手段。这种为出版社单方利益服务的科普出版无论对于读者的需求还是对于作者的努力显然都是一种极不合理的损害。

五、策划、组织者以及作者的储备和选择方面的矛盾

如前所述,即使在传统科普的观念中,也还要求作者能够具备流畅、生动的文笔和形象、通俗的表达能力,而在像科学文化或公众理解科学这样更高要求的科普创作中,则对作者除科学知识之外的人文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现实中,相关的学术研究的积累非常缺乏,而且由于我们教育体制长期存在的缺陷,使得合乎这样要求的策划组织者和作者人数非常之少。这也造成了目前在科普出版方面的需求〔并非科普出版市场的需求)与合格的策划组织者及作者的缺少之间的严重矛盾。甚至作为科普出版的策划或组织者,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即使在有了较好的出版创意之后,寻找合格作者也成为几乎一个难以克服的困难。类似地,在引进翻译国外优秀科普图书时,合格的译者的缺乏同样也是一个几乎难以克服的困难。或者,另一种有所变通而在本质上仍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千方百计地去拉一些并非擅长科普的名人来充门面,这种作法显然并非有利于科普著作质量的真正提高。另外,在目前的科学界和学术界,对于可能具有科普创作潜力的潜在作者来说,在现行的学术评价和奖励机制方面,科普创作并不是一种被正面肯定和鼓励的活动,有时甚至可能对个人发展不利,这种情况也极大地限制了合格的科普作者队伍的发展。

六、出版社领导及体制与编辑之间在认识和工作上的矛盾

目前在科普出版中可见的另一特点,是一些出版社之所以出版了某些优秀科普图书,主要是由于个别有眼光、有能力的编辑个人努力的结果,而非出版社领导有意识地导向的结果。这些编辑在工作中,经常要克服的困难,包括以种种变通的方式争取出版社领导有限的支持,包括如何协调和目前大多数出版社在合作中仍存在严重问题的各部门的关系等等。而且这些困难并非总是可以理想地得以克服。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在目前各出版社中,有多少领导是因真正擅长和理解科普出版而成为领导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侥幸地出现了少数合格的科普编辑,也难以在目前的出版体制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七、原创与引进之间的矛盾

就科普出版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在大多数情况下,相对广泛得到认可的优秀科普著作大多仍是引进的译著。相比之下,国内原创性的科普著作的质量就要差一些。这种局面实际上反映出我们在科普创作的理论积累和实践方面,在与现代科普概念相关的那些涉及科学的人文学科领域中的学术积累方面,与那些更注重科普的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由于多种原因,人们当然更希望能有更多优秀的原创性科普著作出现,但面对现实,也许在目前对国外优秀科普著作更多的引进将有利于未来我国科普创作更长久的发展。当然,这并不是说就要彻底放弃出版优秀的原创性科普著作的努力。

八、编辑的科学修养与真伪科学辨识的能力之间的矛盾

目前科普出版的另一个现实情况是,许多实际上本是属于伪科学的读物经常打着科普的旗号出现。除去那些一心只考虑经济效益而置社会效益于不顾的特例之外,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出版社的编辑限于其科学以及相关的哲学历史等方面修养的不足,缺乏鉴别真伪科学内容的能力。

九、在对科普出版物宣传工作上的矛盾

这种矛盾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体现。有时是出版者本身就并不重视对自己的科普出版物的宣传,或努力不够;有时则是作者对于图书的宣传没有足够的认识,不能很好地配合宣传工作;有时则是各种相关媒体的编辑对科普的理解与认识的问题。在理想的市场化运作下,优秀的出版物也需要有足够的宣传才会打开更大的市场,但目前在各种媒体上,在有关图书的宣传中,关于科普出版物的宣传所占的比例经常低到不合理的程度。

十、不同出版体制与目标和结果间的矛盾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像二渠道或准二渠道在图书的出版运作机制上要比官办的出版社灵活得多,从而占有了某种优势。而且,近来我们也开始看到,一些很有水平的科普图书的出版,正是由这些辅助渠道操作。但这种辅助渠道通常过于追求经济效益,使得在科普出版目前尚未形成规模化的市场效益的情况下,一些仍然很有社会效益的科普著作不得不被放弃。而官办的出版社则在对市场的把握和开拓方面有所欠缺。因此,在这两种机制之间,如何在现实情况下形成对科普出版有利的体制改变,仍是有待解决的矛盾。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以上10对科普出版中存在的矛盾的总结与讨论,只是一种很不完备的、业外人士的个人见解,而且出于对改进科普出版现状的迫切期望,这里主要是讨论存在的问题。实际上,在笔者个人与之打交道的许多出版社的编辑中,以忘我的工作热情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从事科普出版者不在少数,他们的工作态度非常令人敬佩。但局部意义上的个人努力与整体意义上观念和体制方面的问题却同时存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上述那些矛盾的存在是显然的。如不解决这些矛盾,科普出版工作自然难以顺利开展。总的来说,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无非来自观念与体制两方面的变革。但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两方面的变革并非易事,因而至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国内科普出版的发展仍然是不容乐观的。

原载尹霖编,《科普创作研究文选》,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0.pp.271-27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