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玻意耳霍布斯

玻意耳霍布斯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夏平和谢弗的《利维坦与空气泵:霍布斯、玻意耳与实验生活》一书,重新将当年的那段旧账翻出。在《利维坦与空气泵》一书中,夏平和谢弗,正是在此背景下,以科学史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在社会建构论观念指导下的历史研究操练。可以说,《利维坦与空气泵》是建构主义科学史研究的一次实际演练。如果以这种态度来看《利维坦与空气泵》一书,似乎会有某种误读。

对于能够认真学完中学物理的众多人士,恐怕应该对玻意耳这个科学家的名字不很陌生。他的名字与著名的气体定律联系在一起,这我们在中学物理课本中都可以读到,玻意耳定律也成为现在普通物理学中最基本的知识的一部分。当然,人们对其相关的科学贡献,通常也不会怀疑,长期以来,对于物理学史的权威研究,也对作为近代科学革命早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玻意耳在利用科学实验(包括部分地对科学实验方法的完善和在气体力学研究中的运用)而做出的重要科学发现持肯定的正面说法。

然而,在17世纪,也即玻意耳做出其科学工作的时代,关于玻意耳的气体力学实验研究,却曾有过一场争论,争论的一位主要对手,是一个在如今依然大名鼎鼎的人:霍布斯。只不过,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在那些物理学史中的权威记载中,几乎已经见不到对霍布斯的提及。如今霍布斯依然有名声,只是作为一位重要的政治哲学家。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当时那场争论中,霍布斯最终成为了失败者。常言说,成者王侯败者寇。其实,过去很长时间在历史学中,特别是在科学史中,有一种被称为“辉格”史观的写作历史的倾向,恰恰就正是这句名言的具体体现。尽管后来科学史家们大约在20世纪中叶以后,开始从原则上不再赞同这种撰写历史的立场,不过,一是积重难返,二是还有许多其他相关的观念上的制约的存在,“辉格”式的科学史显然并非完全被消除。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夏平和谢弗的《利维坦与空气泵:霍布斯、玻意耳与实验生活》一书,重新将当年的那段旧账翻出。其实,这一书名已经将主题以隐喻的方式点出:《利维坦》,是霍布斯最重要的代表作,只不过长期以来,人们只是将其作为政治哲学的经典来阅读。在这里,夏平和谢弗却同时也将其作为认识论和自然哲学的著作来阅读(对于此书的主题同样重要的是书后所附的霍布斯的《物理学对话录》),这显然就代表的当时争论的一方。空气泵,是当时以玻意耳为首的科学家用来进行气体力学实验研究的重要的代表性实验仪器(主要是用来抽取“真空”),现在,在英国的一些博物馆中,仍然还可以见到那个时代的空气泵作为重要展品。这样,空气泵就成了争论中玻意耳这一方的象征(而且又绝不仅仅只是象征,同时也是研究焦点中的实验装置)。在此有限篇幅中,如果仔细地讲述这场争论的细节,恐怕既不适合普通读者,也不可能讲透,因为其中涉及大量有关自然哲学和实验科学的细节问题。重要的是,我们知道,这两位作者通过对这段历史仔细的重新考察,所提出的问题是远远超出重构有关此争论和当时的气体力学实验的历史之外更有意义,也同时更有争议,因而同时也更有启发性的。

在传统的观点中,我们会把近代科学看做是建筑在实验的基础上的经验科学,把作为这种基础的科学实验看做是发现有关自然的“事实真相”的可靠手段。但是,科学实验和用这种手段所发现的“事实真相”真的就像人们通常设想的那么简单和可靠吗?20世纪末,一些学者在像科学的社会建构论这样的理论探索中,对此提出了质疑。所谓社会建构论,简单地说,就是认为,科学知识和科学事实的发现,并非简单地只是人们用镜子照出自然的“真相”,而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许多社会文化因素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利维坦与空气泵》一书中,夏平和谢弗,正是在此背景下,以科学史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在社会建构论观念指导下的历史研究操练。

此书的作者夏平和谢弗在此书中追问了一些在近代科学中看似不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例如:什么是实验?实验如何操作,如何展示?可以宣称实验制造事实的机制是什么?实验事实与科学建构的说明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识别一个成功的实验?成功的实验又如何与失败的实验区别开来?隐藏在这些特定问题之后的是更为根本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做实验来获得科学真理?在获取公认的科学知识的方法中,实验方法有较高的优越性吗?是否还有其他可能的方法?是什么使得科学中的实验方法超越了其他方法?”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夏平和谢弗带领读者回到17世纪英格兰这个实验起源的年代,重现了玻意耳如何利用空气泵展现真空的存在。夏平和谢弗通过对英国皇家学会创始人之一的玻意耳和哲学家霍布斯在实验制造事实的有效性上的争论,表明实验作为生产事实的手段,并不是理所当然地被接受下来的,而经过了一段很长时间的争论。在整个争论的过程中,“科学事实”成为争论的对象,“科学理性”成为争论的场所。可以说,《利维坦与空气泵》是建构主义科学史研究的一次实际演练。因此,从科学编史学的意义上,此书可以说是具有特殊的代表性的重要意义。而且,可以说,尽管对于此书在学者中并非没有争议,但从近些年来国际上科学史家们的引用情况来看,绝对可以说此书是获得了某种经典地位。

在这样的立场上,实验实际上成为一种“制造”知识的手段。夏平和谢弗将玻意耳在实验科学中事实的制造的手段概括为三种技术:物质技术(material technology)、表述技术(literary technology)和社会技术(social technology)。物质技术与空气泵的建构和操作密切相关;表述技术则是使那些没有直接目击的人知道空气泵产生某些现象的手段;社会技术就是实验哲学家在交流和考虑知识主张时使用的习俗(conventions)。使用“技术”一词的用意是想强调三种技术就像仪器一样,都是制造知识的工具,因而,在这里,“建构”的意味就已经很充分了。当然,讲此书的社会建构论意味,还远远不限于此,比如说像对科学家的身份,科学文本,科学知识制造场所,科学知识产生的文化情境研究的考察等,书中还有更多的细节,读者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去一一发现。

前些年,国内一些学者也经常在提像“重写科学史”这样的口号。但对于这一口号,其实又是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的。其中一种理解,就是认为过去写的科学史反映的不是历史“真相”,而在重写中,是要把“真相”找出,或者说是还原出来。如果以这种态度来看《利维坦与空气泵》一书,似乎会有某种误读。实际上,夏平和谢弗的工作就是一种有代表性的重写,而在这种重写中,科学史家采用什么样的编史学理论决定了他们在科学史研究过程中可能关注的问题的角度以及描绘出的历史画面。像夏平和谢弗这种建构主义的科学史研究,恰恰是运用社会建构论的分析方法,对一段历史进行再次解读,进而得出在非社会建构论视角下无法看到的东西,给出关于历史的另一种叙述。也许,我们把它当做历史的另一面,从中引发出对我们习见的关于科学、科学史以及在这当中有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科学事实、科学真理等概念以另一种方式来重新理解的可能性,也许会是更好的阅读方式。至少,它可以让我们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去反思更多在传统中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东西。

原载2008年9月14日《南方都市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