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

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HSL催化甘油三酯分解,产生的甘油二酯被甘油二酯脂肪酶进一步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一酯;甘油一酯被甘油一酯脂肪酶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脂肪组织中甘油三酯动员时产生的甘油可直接经血液运输至肝、肾、肠等组织利用。据此提出β脂肪酸的氧化发生在β-碳原子上,而后Ca与Cβ之间的键发生断裂,从而产生二碳单位,此二碳单位被推测是乙酸。3.脂酰CoA氧化分解 进入线粒体后的脂酰CoA的代谢途径只有β-氧化。

(一)脂肪动员

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脂肪酶逐步水解为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及甘油,并从脂肪细胞释放,经血液运输到其他组织利用的过程称为脂肪动员(fat mobilization) (图4-2)。脂肪动员的第1步是甘油三酯水解成甘油二酯及脂肪酸,由脂肪细胞内的一种甘油三酯脂肪酶催化,它是脂肪动员的限速酶,其活性受多种激素调节,称为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hormone-sensitive triglyceride lipase,HSL)。

当禁食、饥饿或交感神经兴奋时,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等分泌增加,作用于脂肪细胞膜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腺苷酸环化成cAMP,激活cAMP依赖蛋白激酶,使胞质内HSL磷酸化而激活,并分解脂肪。这些能够激活脂肪酶、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称为脂解激素。而当饱食或静息状态时,迷走神经兴奋,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前列腺素E2等能对抗脂解激素的作用,降低HSL活性,抑制脂肪动员,称为抗脂解激素。

图4-2 脂肪动员

HSL催化甘油三酯分解,产生的甘油二酯被甘油二酯脂肪酶进一步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一酯;甘油一酯被甘油一酯脂肪酶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FFA不溶于水,不能直接在血浆中运输。血浆清蛋白具有结合FFA的能力(每分子清蛋白可结合10分子FFA),能将脂肪酸运送至全身,主要由心、肝、骨骼肌等摄取利用。脂肪酸进入这些组织被氧化供能,或合成磷脂胆固醇等。

(二)甘油的代谢

脂肪组织中甘油三酯动员时产生的甘油可直接经血液运输至肝、肾、肠等组织利用。可在甘油激酶(glycerokinase)及ATP的作用下生成3-磷酸甘油(α-磷酸甘油)。3-磷酸甘油经3-磷酸甘油脱氢酶催化转变为磷酸二羟丙酮。磷酸二羟丙酮是糖酵解过程的一个中间产物,它可沿酵解途径变成丙酮酸,再经氧化脱羧成为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后被氧化成CO2和H2O,同时放出能量。磷酸二羟丙酮也可沿糖异生途径生成1-磷酸葡萄糖,用以合成糖原或葡萄糖。肝的甘油激酶活性最高,脂肪动员产生的甘油主要被肝摄取利用,而脂肪及骨骼肌因甘油激酶活性很低,对甘油的摄取利用很有限。

甘油 3-磷酸甘油 磷酸二羟丙酮

(三)饱和的偶数碳原子脂肪酸的氧化

1904年德国生物学家Franz Knoop首先推断出脂肪酸的β-氧化(β-oxidation)。他将末端甲基上连有苯环的脂肪酸喂狗,然后检测狗尿中的产物。结果发现,食用含偶数碳的脂肪酸的狗尿中有苯乙酸的衍生物苯乙尿酸,而食用含奇数碳的脂肪酸的狗尿中有苯甲酸的衍生物马尿酸。Knoop由此推测无论脂肪酸链的长短,脂肪酸的降解总是每次水解下两个碳原子。据此提出β脂肪酸的氧化发生在β-碳原子上,而后Ca与Cβ之间的键发生断裂,从而产生二碳单位,此二碳单位被推测是乙酸。此后实验进一步证明了Knoop推测,由此提出了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

除脑外,大多数组织均能氧化脂肪酸,以肝、心肌、骨骼肌能力最强。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是在肝及其他组织的线粒体中进行的,已知FFA和脂酰CoA不能穿透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外的脂肪酸要先活化成脂酰CoA,再通过载体肉碱进入线粒体。

1.脂肪酸活化为脂酰CoA 脂肪酸被氧化前必须先活化,以提高反应自由能。由内质网、线粒体外膜上的脂酰CoA合成酶(acyl-CoA synthetase)催化脂肪酸生成脂酰CoA,需ATP、CoA及Mg2+参与。

脂酰CoA含高能硫酯键,不仅可提高反应自由能,还可增加脂肪酸的水溶性,因而能提高脂肪酸代谢活性。活化反应生成的焦磷酸(PPi)立即被细胞内焦磷酸酶水解,使反应向脂酰CoA的生成方向进行,故1分子脂肪酸活化实际上消耗2个高能磷酸键。

2.脂酰CoA进入线粒体 催化脂肪酸氧化的酶系存在于线粒体基质,活化的脂酰CoA必须进入线粒体才能被氧化。由于线粒体内膜有严格的选择性,长链脂酰CoA不能直接透过线粒体内膜,需要肉碱(carnitine,或称L-β-羟-γ-三甲氨基丁酸)协助脂酰基转运。线粒体外膜存在的肉碱脂酰转移酶Ⅰ(carnitine acyl transferaseⅠ)催化长链脂酰CoA与肉碱合成脂酰肉碱(acyl carnitine),后者在线粒体内膜肉碱-脂酰肉碱转位酶(carnitine-acylcarnitine translocase)作用下,通过内膜进入线粒体基质,同时将等分子肉碱转运出线粒体。进入线粒体的脂酰肉碱,在线粒体内膜内侧肉碱脂酰转移酶Ⅱ作用下,转变为脂酰CoA并释出肉碱(图4-3)。

脂酰CoA进入线粒体是脂肪酸β-氧化的限速步骤,肉碱脂酰转移酶Ⅰ是脂肪酸β-氧化的限速酶。当饥饿、低糖高脂膳食或糖尿病时,机体没有充足的糖供应,或不能有效利用糖,需脂肪酸供能,肉碱脂酰转移酶Ⅰ活性增加,脂肪酸氧化增强。相反,饱食后脂肪酸合成加强,脂肪酸合成原料丙二酸单酰CoA含量增加,抑制肉碱脂酰转移酶Ⅰ活性,使脂肪酸的氧化被抑制。

图4-3 脂酰CoA进入线粒体的机制

3.脂酰CoA氧化分解 进入线粒体后的脂酰CoA的代谢途径只有β-氧化。线粒体基质中存在由多个酶结合在一起形成的脂肪酸β-氧化酶系,在该酶系多个酶顺序催化下,从脂酰基β-碳原子开始,进行脱氢、加水、再脱氢及硫解4步反应,完成一次β-氧化(图4-4)。

(1)脱氢反应:脂酰CoA在脂酰CoA脱氢酶(acyl CoA dehydrogenase)催化下,从α、β碳原子各脱下一个氢原子。此反应中的脱氢酶是以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为辅基,并作为受氢体,生成FADH2,经琥珀酸呼吸链传递氧化生成H2O,释放能量产生1.5分子ATP。同时生成反△2烯脂酰CoA。

(2)加水反应:反△2烯脂酰CoA在烯酰CoA水化酶(enoyl CoA hydratase)催化下,加水生成L(+)-β-羟脂酰CoA。

(3)再脱氢反应:L(+)-β-羟脂酰CoA在L-β-羟脂酰CoA脱氢酶(L-3-hydroxyacyl CoA dehydrogenase)催化下,脱下的2H使辅酶NAD还原为NADH+H,后者经NADH呼吸链传递氧化生成H2O,释放能量产生2.5分子ATP,同时生成β-酮脂酰CoA。

(4)硫解反应:β-酮脂酰CoA在β-酮硫解酶(β-ketothiolase)催化下,加CoA-SH使碳链在α、β位之间断裂,生成1分子乙酰CoA和少2个碳原子的脂酰CoA。

图4-4 脂肪酸β-氧化

综上所述,1分子脂酰CoA通过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4个反应后,产生1分子乙酰CoA和少了2个碳原子的脂酰CoA。新生成的脂酰CoA再重复上述一系列过程,直到含偶数碳的脂肪酸完全分解为乙酰CoA为止。例如含18碳的硬脂酸经8次β-氧化可分裂为9分子乙酰CoA。

4.脂肪酸β-氧化的能量释放 脂肪酸彻底氧化生成大量还原当量。以软脂酸为例,1分子软脂酸彻底氧化需进行7次β-氧化,生成7分子FADH2、7分子NADH及8分子乙酰CoA。每分子FADH2经电子传递链产生1.5分子ATP,每分子NADH经电子传递链产生2.5分子ATP;每分子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产生10分子ATP。因此,1分子软脂酸彻底氧化共生成(7×1.5)+(7×2.5)+(8×10)=108分子ATP。因为脂肪酸活化消耗2个高能磷酸键,相当于2分子ATP,所以1分子软脂酸彻底氧化净生成106分子ATP。

(四)其他脂肪酸的氧化方式

1.不饱和脂肪酸β-氧化 不饱和脂肪酸β-氧化也在线粒体进行,饱和脂肪酸β-氧化产生的烯脂酰CoA是反式△2烯脂酰CoA,而天然不饱和脂肪酸中的双键为顺式。不饱和脂肪酸β-氧化产生的顺式△3烯脂酰CoA不能继续β-氧化。顺式△3烯脂酰CoA在线粒体特异△3顺→△2反烯脂酰CoA异构酶(△3-cis→△2-trans enoyl-CoA isomerase)催化下转变为β-氧化酶系能识别的△2反式构型,继续β-氧化。顺式△2烯脂酰CoA虽然也能水化,但形成的D(-)-β-羟脂酰CoA不能被线粒体β-氧化酶系识别。在D(-)-β-羟脂酰CoA表异构酶(epimerase,又称差向异构酶)催化下,右旋异构体[D(-)型]转变为β-氧化酶系能识别的左旋异构体[L(+)型],在β-羟脂酰CoA脱氢酶的催化下继续进行β-氧化。

2.超长碳链脂肪酸氧化 对于大于18个碳原子的脂酰CoA难以进入线粒体进行β氧化,超长碳链脂肪酸氧化需先在过氧化酶体氧化成较短碳链脂肪酸。过氧化酶体(peroxisome)存在脂肪酸β-氧化的同工酶系,能将超长碳链脂肪酸(如C20、C22)氧化成较短碳链脂肪酸。动物组织中大约有25%~50%的脂肪酸是在过氧化物酶体中氧化的。

3.奇数碳原子脂肪酸氧化 人体含有极少量奇数碳原子脂肪酸,经β-氧化生成丙酰CoA;支链氨基酸氧化分解亦可产生丙酰CoA。丙酰CoA彻底氧化需经β-羧化酶及异构酶的作用,并转变为琥珀酰CoA(succinyl CoA),进入三羧酸循环,继续进行代谢。

(五)酮体的生成与利用

酮体(acetone body)是脂肪酸在肝脏进行正常分解代谢所生成的特殊中间产物,包括有乙酰乙酸(acetoacetic acid,约占30%)、β-羟丁酸(β-hydroxybutyric acid,约占70%)和极少量的丙酮(acetone)。正常人血液中酮体含量极少,因为人和动物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糖类氧化供给。只有当糖类代谢发生障碍,引起供能不足时才由脂肪和蛋白质来供能。在某些生理情况(饥饿、禁食)或病理情况下(如糖尿病),糖的来源或氧化供能障碍,脂肪动员增强,脂肪酸就成了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若肝中合成酮体的量超过肝外组织利用酮体的能力,两者之间失去平衡,血中浓度就会过高,导致酮血症(acetonemia)和酮尿症(acetonuria)。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都是酸性物质,因此酮体在体内大量堆积还会引起酸中毒。

1.酮体的生成 酮体在肝生成,以脂肪酸β-氧化生成的乙酰CoA为原料,在肝线粒体由酮体合成酶系催化完成(图4-5)。

(1)2分子乙酰CoA缩合成乙酰乙酰CoA:由乙酰乙酰CoA硫解酶催化,释放1分子CoASH。

(2)乙酰乙酰CoA与乙酰CoA缩合成HMG-CoA:由羟基甲基戊二酸单酰CoA合成酶(HMG-CoA synthase)催化,生成羟基甲基戊二酸单酰CoA(3-hydroxy-3-methyl glutaryl CoA,HMG-CoA),释放出1分子CoA。HMG-CoA合成酶是酮体合成关键酶。

(3)HMG-CoA裂解产生乙酰乙酸:在HMG-CoA裂合酶(HMG-CoA lyase)作用下, HMG-CoA生成乙酰乙酸和乙酰CoA。

(4)乙酰乙酸还原成β-羟丁酸:由NADH供氢,在β-羟丁酸脱氢酶(β-hydroxybutyrate dehydrogenase)催化下完成。少量乙酰乙酸脱羧成丙酮。

图4-5 酮体的生成

2.酮体的利用 酮体在肝外组织氧化利用。肝中酮体不能进一步氧化,缺乏利用酮体的酶系。肝外许多组织具有活性很强的酮体利用酶,能将酮体重新裂解成乙酰CoA,并通过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因此,肝内生成的酮体需经血液运输至肝外组织氧化利用(图4-6)。

(1)乙酰乙酸利用需先活化:乙酰乙酸活化有两条途径。在心、肾、脑及骨骼肌线粒体,由琥珀酰CoA转硫酶(succinyl CoA thiophorase)催化活化成乙酰乙酰CoA。在肾、心和脑线粒体,由乙酰乙酸硫激酶(acetoacetate thiokinase)催化,直接活化生成乙酰乙酰CoA。

(2)乙酰乙酰CoA硫解生成乙酰CoA:由乙酰乙酰CoA硫解酶(acetoacetyl CoA thiolase)催化,酮体在肝外组织又生成乙酰CoA,继续氧化代谢。

β-羟丁酸先在β-羟丁酸脱氢酶催化下,脱氢生成乙酰乙酸,再转变成乙酰CoA被氧化。丙酮可在一系列酶作用下转变为丙酮酸或乳酸

图4-6 酮体的利用

3.酮体生成的生理与病理意义 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除葡萄糖和酮体外的物质无法进入脑为脑组织提供能量。酮体溶于水、分子小,还能通过血脑屏障、肌组织的毛细血管壁,很容易被运输到肝外组织。长链脂肪酸穿过线粒体内膜需要载体肉毒碱转运,脂肪酸在血中转运需要与白蛋白结合生成脂酸白蛋白,而酮体通过线粒体内膜以及在血中转运并不需要载体。脂肪酸活化后进入β-氧化,每经4步反应才能生成1分子乙酰CoA,而乙酰乙酸活化后只需一步反应就可以生成2分子乙酰CoA,β-羟丁酸的利用仅比乙酰乙酸多一步氧化反应。因此,酮体极易利用。当葡萄糖供应充足时,脑组织优先利用葡萄糖氧化供能;长期饥饿时,糖供应不足,酮体可以代替葡萄糖,饥饿时酮体可占脑能量来源的25%~75%。

正常情况下,血中仅含少量酮体,为0.03~0.5mmol/L(0.3~5mg/dl)。在饥饿或糖尿病时,由于脂肪动员加强,酮体生成增加。严重糖尿病患者血中酮体含量可高出正常人数十倍,导致酮症酸中毒(ketoacidosis)。血酮体超过肾阈值,便可随尿排出,引起酮尿(ketonuria)。此时,血丙酮含量也大大增加,通过呼吸道排出,产生特殊的“烂苹果气味”。

4.酮体生成的调节

(1)饱食与饥饿的影响:饱食后,胰岛素分泌增加,脂解作用抑制、脂肪动员减少,进入肝的脂肪酸减少,因而酮体生成减少;饥饿时,胰高血糖素等脂解激素分泌增多,脂肪酸动员加强,血中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而使肝摄取游离脂肪酸增多,有利于脂肪酸β-氧化及酮体生成。

(2)肝细胞糖原含量及代谢的影响:进入肝细胞的游离脂肪酸主要有两条去路,一是在胞液中酯化合成甘油三酯及磷脂;二是进入线粒体内进行β-氧化,生成乙酰CoA及酮体。饱食及糖供给充足时,肝糖原丰富,糖代谢旺盛,此时进入肝细胞的脂肪酸主要酯化3-磷酸甘油反应生成甘油三酯及磷脂。饥饿或糖供给不足时,糖代谢减少,3-磷酸甘油及ATP不足,脂肪酸酯化减少,主要进入线粒体进行β-氧化,酮体生成增多。

(3)丙二酰CoA抑制脂酰CoA进入线粒体:饱食后糖代谢正常进行时所生成的乙酰CoA及柠檬酸能变构激活乙酰CoA羧化酶,促进丙二酰CoA的合成。后者能竞争性抑制肉碱脂酰转移酶Ⅰ,从而阻止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内进行β-氧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