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星斑鱼的养殖

星斑鱼的养殖

时间:2022-0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日本条斑星鲽海上养殖用网箱规格因地区而不同。条斑星鲽的养殖池可采用原牙鲆、大菱鲆的养殖池,最好用圆形或八角形池,以方便排水和清污,养殖水深50~60 cm即可。根据条斑星鲽的大小和生长适时分池、倒池,这是养殖的重要技术之一。因此,条斑星鲽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测定体长及体重,以便改进养殖技术。条斑星鲽养殖可将鲜活饵料和配合饵料混合使用。

一、海上网箱养殖

1. 养殖海区

据日刊《养殖》2002年介绍,在岩手县釜石东部渔协,条斑星鲽海面网箱养殖开始于2000年。养殖海域水深10 m,冬季水温5 ℃~6 ℃,夏季水温21 ℃~ 22 ℃,平均水温12 ℃~13 ℃ (杜佳垠,2003)。

2. 网箱规格

在日本条斑星鲽海上养殖用网箱规格因地区而不同。北海道古平地区为7 m 3 7 m 3 5.7 m,底面由帆布做成,为了容易清除底部残饵,在帆布底面间隔设置网片。为网箱四角设置卷扬机,网箱框体上部设置浮筒。岩手县釜石地区使用的网箱规格为5 m 3 5 m 3 5 m和10 m 3 10 m 3 5 m。

3. 放养规格和养殖密度

放养规格各地稍有区别,北海道古平地区为全长6~7 cm,岩手县釜石地区为全长10 cm。5 m 3 5 m 3 5 m网箱放养2 000尾,10 m 3 10 m 3 5 m网箱放养4 000尾,养殖期间不分箱,一直养至达到上市规格时开始间捕。

4. 投饵

进入网箱中的条斑星鲽苗种在最初1~1.5年(体重400~500 g),投喂配合饵料,然后投喂玉筋鱼等鲜活杂鱼。当年鱼的投饵量(配合饵料)为鱼体重的2%,以后为体重的1%。投喂鲜活饵料的效果优于配合饵料,但是成本高,为了降低饵料成本,投喂各种低值鱼。

5. 生长及成活率

每年生长速度有所差异,生长1年平均体重可达400 g,生长2年可达1 kg。生长速度主要取决于水温、饵料、性比例等。由于雌性个体生长速度快于雄性个体,因此日本2003年开始研究条斑星鲽全雌化技术,以此提高生产效率。水温超过22 ℃,摄食率降低,影响生长。日本海侧夏季高水温时对条斑星鲽的成活率有较大的影响,主要采取降低饲养密度、投施维生素制剂和及时更换网箱的方法提高成活率。海上网箱养殖结果表明,养殖2年平均成活率为50%~70%。

6. 养殖周期

通常情况下养殖周期为24个月,养殖第1年7月购入苗种开始中间培育,10月出池下海进行海上网箱养殖,第3年的8~9月开始收获上市(李文姬等,2006)。

二、工厂化养殖

目前国内条斑星鲽的养殖方法与其他鲆鲽类相似,工厂化养殖是主要养殖方式,可利用其他鲆鲽类工厂化养殖池,采用流水充气式养殖,可直接利用自然海水养殖,也可用地下海水兑自然海水养殖,或采用地下卤水和淡水水源在配水池内曝气混匀后养殖。

1. 苗种选择与放养

条斑星鲽的苗种放养,一般选择规格整齐、色泽正常、健康、活力较强、体表无损伤、全长在5 cm以上的苗种放养。运输时可采用泡沫箱内装塑料袋充氧运输,每袋可装8 cm苗种50~80尾。运输水温应在8 ℃~10 ℃。放养时应尽量调整运输用水与养殖池水的温度和盐度,尽量缩小差距。条斑星鲽的养殖池可采用原牙鲆、大菱鲆的养殖池,最好用圆形或八角形池,以方便排水和清污,养殖水深50~60 cm即可。苗种入池后用5~10 mg/L盐酸土霉素溶液药浴,每次3小时、每天1次,以避免鱼体受伤后被细菌继发性感染;两天后用每立方米含100~150 m L甲醛的溶液药浴一次,时间为1小时,以避免异地寄生虫的带入。

2. 养殖密度

一般情况下4~5 cm苗种的放养密度为300~500尾/平方米,5~ 8 cm苗种放养密度为200~300尾/平方米。15 cm的苗种为150~200尾/平方米,20 cm的鱼种为80~100尾/平方米,25 cm的鱼种为35~40尾/平方米,30 cm的鱼种为25~30尾/平方米,35 cm的鱼种为20~25尾/平方米。放养密度应根据水循环量和总体养殖环境及管理水平适当调整,水温较高时应适当降低放养密度。此外,当鱼体大小相差较大时应及时筛选。为促进鱼体的生长,养殖过程中要根据鱼体大小及时分池。分养时需注意先停食,使鱼呈空胃状态,操作要小心谨慎,防止机械损伤和缺氧死亡

3. 养殖环境管理

条斑星鲽属冷温性鱼类,对低水温的耐受能力要明显强于高水温。当水温在6 ℃以上时即可正常摄食,但当水温超过20 ℃时则出现明显不适应现象—摄食减少、死亡率增高,所以应将养殖水温控制在6 ℃~20 ℃,最适生长水温在13 ℃~ 18 ℃。其他水质指标:盐度应控制在23~32,pH为7.5~8.5,溶解氧5 mg/L以上,光照600~1 000 lx。条斑星鲽养殖池有效水位一般保持在50~ 60 cm,最低水深不低于30 cm,换水量为:高温季节6~8个循环/天,低温季节3~5个循环/天。水温高时应加大水的循环量。此外,条斑星鲽对铁、锰较敏感,利用地下水降温时应避免使用含铁、锰量高的地下水。

残饵和排泄物的堆积会造成水质的恶化,也是发生病害、影响鱼体生长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养殖过程中,每天要清池一次。清池时,要注意不能使鱼受伤,特别是条斑星鲽体长在10 cm以下时,不要触动鱼体,应使水流形成小的旋流,将残饵和排泄物集中到养殖池的中央排出;体长在10 cm以上时,可按正常养殖鲽类的方法进行清池。

根据条斑星鲽的大小和生长适时分池、倒池,这是养殖的重要技术之一。因此,条斑星鲽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测定体长及体重,以便改进养殖技术。视生长和池底情况,一般每月倒池一次或隔月分池一次。倒池或分池要在条斑星鲽空胃时进行,在倒池、分池过程中,操作要仔细,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分池是根据鱼体的规格,尽量将鱼体规格接近的分在同一养殖池中养殖,以避免影响个体的生长。分池结束后,原池用20 3 1026的KMnO4溶液严格消毒。

4. 饵料与投喂

条斑星鲽养殖可将鲜活饵料和配合饵料混合使用。5~10 cm的条斑星鲽苗种,以卤虫成虫、沙蚕和配合饵料混合投喂为主,并逐渐过渡到配合饵料;10 cm以上,要以配合饵料为主,辅以沙蚕和贝肉,配合饵料要添加适量的复合维生素。目前,条斑星鲽的配合饲料主要以牙鲆、大菱鲆的饲料代替,其蛋白质含量为52.78%,脂肪为8.78%,碳水化合物为15.80%,主要成分为智利红鱼粉、啤酒酵母、α-淀粉、豆粕、膨化大豆、多维、矿物质及其他添加剂等。投喂量应根据鱼体重及季节变化确定,日投喂量一般为鱼体重的1%~3%。条斑星鲽的摄食不如牙鲆、大菱鲆积极,因此投饵时需有耐心,每次投喂时间应稍长。当水温过高时应减少投喂量。体重达到200 g以前,日投喂次数在3~4次;体重达到200 g以后,日投2~3次。要定期测定体长及体重,以便调整投饲量。

5. 病害防治

条斑星鲽在我国的养殖还刚刚开始,各种病害的发生相对较少,只有一些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疾病,可采用一些常规的措施加以防治,如细菌性疾病采用抗生素药浴并结合投喂药饵,寄生虫病采用甲醛溶液药浴。另外一种危害较为严重的是病毒性神经坏死症。该病多危害体长3~12 cm的条斑星鲽稚鱼,苗种期的发病率高于成鱼期。患病稚鱼脑、眼、口部发红,眼球脱落,无眼侧朝上沉在池底,出现痉挛性异常游动,切片观察可见神经细胞坏死而形成空泡。对该病几乎无法治疗,主要以预防为主,严格亲鱼检疫,防止病毒垂直感染。受精卵须用75 mg/L的碘消毒15分钟,再用消毒海水孵化。育苗水槽、器具以及培育海水要严格消毒;倒池后的池子要做到严格消毒;要选择色正味佳的饲料,严禁使用变质的饲料;发现病鱼要及时隔离,以防鱼病蔓延;根据不同的病情对发病池的条斑星鲽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

三、放流增殖

条斑星鲽放流增殖始于1991年的日本,主要由日本栽培渔业协会厚岸栽培渔业中心、北海道函馆水产试验场、北海道立网走水产试验场、岩手县水产技术中心等单位实施,最初每年放流个体数只有几万尾。1998年以后禁裳岬以西每年放流8万~12万尾人工苗种。这个海域自2000年以后,条斑星鲽的渔获量比以前增加了2~3倍。在喷火湾每年放流人工苗种2 500~23 000尾,全长30 cm时的回捕率3.3%~9.6%。回捕率与放流规格、放流水温有关,放流规格大,回捕率高,放流时水温高,回捕率高。1995~2000年,在鄂霍茨克海放流的苗种,平均回捕率为13.1%,如果只统计达到商品规格(全长40 cm,体重1 kg)的个体, 回捕率只有2.2% (李文姬等,2006)。

四、条斑星鲽养殖前景展望

条斑星鲽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骨刺少,内脏团小,可食部分多,为高档水产品。该鱼体型较大,生长速度较快,食物营养级层次低,适应力强,因而其具有产业化养殖的开发潜力。在我国海水工厂化养殖主要品种牙鲆、大菱鲆过度养殖的情况下,它是一种良好的替代品种,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目前,对条斑星鲽养殖的研究多数集中在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上,而且苗种培育也还是刚刚起步,以后应在以下方面予以关注:① 进一步加强苗种培育和生产的研究,促进规模化养殖;② 开展营养需求和营养生理方面的研究,开发专用配合饲料;③加强育苗期和养成期的病害防治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