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界地质图简史

世界地质图简史

时间:2022-0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同时,美国代表团呼吁将这幅地图作为一系列完整国际地图的第一张,这个系列应“囊括气象学、地质学、动物学、植物学和其他科学”。《世界地质图》第一张的书面记录于1936年9月2日在柏林提交,1937年4月这张图在巴黎印刷发行。世界地质图委员会的问题自1937年莫斯科会议以来一直悬而未决。

世界地质图简史

文/墨岩(Pierre Mauriaud) 、菲利普·布伊斯(Philippe Bouysse)  译者/王如菲

1843

第一次绘制世界地质图的尝试应归功于阿米·布埃,他在1843年发表《地球陆地地质图(1:58000000)尝试》(Essai d'une carte géologique du globe terrestre),地图于同年在奥地利格拉茨面世。他的图中对所有出现的区域都用色块进行了标示,但从1843年的调研状况来看,他对于综合性地图的尝试还相当不成熟。有些数据的缺失仅仅由简单的说明来弥补,在非洲的绘图中这一点尤为明显,那时从地质学(甚至地理学)角度上来看,非洲部分地区还是未知地域。

1861

第二次尝试则认真多了。这一次发生在近20年后的1861年,儒勒·马库(Jules Marcou)发表了英法双语的《世界地质图》(Carte géologique de la Terre),比例为1:23000000。马库仅仅标出了调查数据充分的地区,因而他的这幅地图中有大量空白(尤其是非洲、阿拉伯半岛地区、东亚和澳大利亚)。他是19世纪50年代第一位穿越美国西部的地质学家。1853年,他发表了《合众国及北美英属省地质图》。1858年,他又写了144页的《北美洲地质情况》一书。

1860s

进入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欧洲及北美洲地质学家的共同努力下,随着西欧摇篮之外地质学调查的扩展,建立国际地质学框架的想法势头渐劲,这样的框架能够建立整个地质学语汇标准,统一地质图规范。

从1867年开始,西班牙地质学家胡安·维拉诺瓦(Juan Vilanova)和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乔瓦尼·卡佩利尼(Giovanni Capellini)认为“建立地质学家大会是一个迫切的需求”。最终,1876年8月25日在纽约州水牛城,一个地质学家委员会建议1878年在巴黎召开第一届国际地质大会(IGC),“以便收集对比图集、地图和区域图,并对地质学分类和用语含混之处做出界 定”。

1878

1878年,第1届国际地质大会(IGC)在巴黎成功召开。法语被定为大会主要语言。

到1881年在博洛尼亚召开的第2届大会上,由国际地质学绘图统一委员会分出的特别工作组正式成立,名为“欧洲地质图委员会”(Commission de la Carte géologique de l'Europe)。让我们记住这一点吧:在博洛尼亚大会上,IGC的官方封印上刻下了这句话——“思想与铁锤”。铁锤不代表暴力征服,而是实地地质考察的象征。

第3届IGC大会于1885年在柏林召开。法国采用了国际颜色标准来绘制本国地图,这幅图比例为1:500000,分48 页。

1888

1888年第4届伦敦IGC大会上,欧洲国际地质图第一页的草图(C4柏林)提交大会。英国代表提交了英国及所有附属国的全境地质图,但不包括更新世(即第四纪的新称)的内容。

1891~94

1891年第5届IGC大会在华盛顿召开。1892年,即华盛顿大会召开一年后,《Berghaus Physikalischer图集第三版(D卷)》出版,其中包括了普鲁士地质局所有的相关独立出版物,称为“地质学图集”。这部图集可视作后来的《世界地质图集》最早的原型,后者于1981年由CGMW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出版。

1894年第6届苏黎世大会、1897年第7届圣彼得堡大会和1900年第8届巴黎大会主要关注欧洲。在1903年第9届维也纳大会上,大家的目光则转向俄罗斯、巴尔干半岛和安纳托利亚。

1906

1906年第10届墨西哥大会上,《北美洲地质图》(共4页)以法语出版。

1910

1910年8月,第11届IGC大会在斯德哥尔摩召开。这届会议十分重要,因为由此开始,筹备世界地质图的计划成为可能。这也是首次在广泛的国际合作的基础上正式提出计划。

在英国外交部发起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国际地图委员会成立,旨在绘制1:100000000标准地图。与此同时,美国代表团呼吁将这幅地图作为一系列完整国际地图的第一张,这个系列应“囊括气象学、地质学、动物学植物学和其他科学”。

1913

在1913年8月第12届多伦多大会上,《欧洲地质图》初版(比例1:1500000)完成。同时,决议3规定:在柏林绘制的1:5000000比例的世界地图就规划方式、范围和地形绘制看,同样受到认可。

多伦多大会召开不到一年后,一战爆发,彻底扰乱了整个欧洲格局,尤其是导致了几个中央帝国的衰落。直到9年之后,国际地质大会才再次召开。

1922

1922年第13届布鲁塞尔大会上发布了瑞典人埃米尔·阿尔冈(Émile Argand)的著名的《亚洲地质构造图》(Carte Tectonique de l'Asie)(比例1:60000000)。这幅地图一定程度上受到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大陆漂移理论的影响,这一理论1912年在《海陆起源》(Die Entstehung Der Kontinente Und Ozeane)一书中提出。后面我们再细谈对于这一改变我们对地球的看法的重大发现。

法国人E.德马尔日里(E. de Margerie)完成了《通用非洲地质图》(1:5000000),以此为契机,法国开始“负责”非洲的地质绘图工作。

1926

1926年第14届马德里大会上发表了“1926年马德里IGC大会关于1:10000000新《欧洲地质图》和1:15000000《地球地质图》及矿床地图的设想”的报告。

1929

1929年第15届比勒陀利亚大会是第一次在非洲召开的国际地质大会。 贝士拉革(Beyschlag)和施瑞尔(Schriel)的“非官方”《地球地质图》(1:15000000)在这次会议上“几乎以完整面貌呈现”。

1933

第16届IGC大会于1933年在华盛顿召开。这项历史性的大工程的各种细节已经确定下来,绘图工作随即开始。《世界地质图》第一张的书面记录于1936年9月2日在柏林提交,1937年4月这张图在巴黎印刷发行。第二、第三张的书面记录也在1937年第17届莫斯科大会上提交。到此时,在第18届会议上呈现完整地图的想法已经非常可能实现。

两次世界大战间隔的时间为二十年。莫斯科会议之后,伦敦大会本应在1940召开,但最终推迟到了1948年。

1948

1948年,第18届IGC大会在伦敦举行。世界地质图委员会(CGMW)的问题自1937年莫斯科会议以来一直悬而未决。问题在于在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内成立一个“国际地质学联盟”是否合适,因为相关事务一直由其他科学联合会处理,如国际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而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45年11月成立)不久前才与ICSU及其下属联合会达成协议,以便能够利用他们的科学设备。这项提议经过广泛的讨论,最终还是推到下一次大会才达成决议。

1952

第19届大会于1952年在阿尔及尔召开。最后决定《欧洲地图》和《世界地图》这两项任务彼此独立。这次大会上完成并公布了第一幅《非洲国际地质图》(1:5000000)这项绘图工程根据德马尔日里的提议,于1922年在布鲁塞尔得到通过,1934年正式开始实 施。

1956

当1956年第20届墨西哥大会举行之时,CGMW已步入正轨。30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世界国际地质图常设委员会的一系列会议。1956至1986年间,中国大陆和台湾一直向CGMW缴纳会费,直到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CGMW,尽管委员会声明该组织与政治无关,但台湾还是宣布退出。

1960

1960年第21届大会在哥本哈根举行,这次会议对CGMW意义重大,因为会上第一次对委员会的活动做出重要报告。这份文件可视为CGMW的“零号公报”,1962年后由委员会新秘书处进行修订。

墨西哥大会上公布的《非洲构造图》可以看作1959年出版的《非洲地质构造图》的序章。

1969年之后,世界经历了另一场巨变,一方面是因为殖民地自治运动带来的分离和独立(1955年世界上有约70个国家,而2012年则有200多个),另一方面是由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另外,“全球构造学”(魏格纳板块运动学说的最后一个化身)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逐渐兴盛起来。大约在同一时期,CGMW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组织——它是一个常设组织,并且非常活跃。它逐渐从IGC解放出来,但依然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1962

1962年(《CGMW1号公报》)标志着一个重要转变的开始,这一年在巴黎,CGMW第一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全会。CGMW的章程首次确立。从1952年阿尔及尔大会开始,CGMW的历任主席和秘书长都是法国人,至今如此。

目前共有九个地理分委会。由于历史原因,CGMW欧洲部的副主席一职重新由德国人担任。印度则在半个世纪里一直负责南亚和东亚分委会的事务,直到2004年佛罗伦萨会议上,中国开始接管。印度则陷入一个僵局,CGMW的副主席一职默认由国家地质局局长担任,但由于在印度担任此职务的人自1990年以来每年都会更换,那么这样一来,他在大会上当选副主席的几个月后就必须离任。巴西和伊朗则自南美洲和中东分委会成立以来,一直分别占据这两个地区的副主席职位。

CGMW还下设7个主题分委会:构造图、成矿图、水文图、变质岩带图、海床图、自然风险图和地球物理学地图。

1966

在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绘制综合性《世界地质图》(即本文出现的这幅)的想法第一次被提出。这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1956年提出的《世界地质图集》项目的顶峰,但这一项目直到1964年才开始实施。这幅地图取代了贝士拉革和施瑞尔1932年完成的“非官方”的《地球地质图》,因为这30年间地质学调查已经有了巨大的进展,这幅图已经完全过时了。

《世界地质图集》的筹备花费了项目协调员和合作的科学家20年的努力,财政上也曾面临许多困难。因此直到1983年1月,这个想法才又一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会上提出。1984年第27届莫斯科IGC大会将地图比例确定为1:25000000。

1990

《世界地质图》第一版于1990年出版。有史以来第一次,大陆的地质情况和海洋的地质情况以连续完整的方式出现在同一张图上。图中的海洋也不再是一片统一的蓝色。在这幅图中,海底图来自于《世界地质图集》中海洋的部分,是由美国海洋地质学家布鲁斯·希增(Bruce Heezen)完成的。其中的海洋地壳结构(很多是根据推测)依然呈现出几何形状。

2000

2000年发布的第二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成像技术的发展,由卫星测高,结合多波束回声探测仪测深。海床测量获得了新的数据,能够以更小比例呈现海洋深度结构。

2010

2010年发布了第三版。海床形态纹理达到更加精确的程度,这些数据在全世界地质学数据库中实现共享。年代测量技术进步,可靠性增强,对前寒武纪的分类也有了更好的解决方案。最重要的是,对地球内部岩浆活动(热点、地盾、海底高原等)的了解已臻成熟,对地图再现方式的某些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变更。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版本间隔只有十年。由于调查研究的加速,十年已经足以实现一次对世界地图概念的重大修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