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声沉重的“父亲”

一声沉重的“父亲”

时间:2022-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罗中立1948年出生于重庆郊区,幼年在父亲影响下学画,1968年从四川美院附中毕业后主动到大巴山农村生活十年,1981年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1983年赴欧洲考察学习,1998年开始担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背景运用土地原色呈现出的金黄,来加强画面的空间感,体现了《父亲》外在的质朴美和内在的高尚之美。

谁都无法忘却这样一张脸:古铜色的老脸,艰辛岁月耕耘出的那一条条车辙似的皱纹,犁耙似的手,干瘪缺牙的空洞的嘴巴,手中端着一个破旧的茶碗。这就是罗中立著名画作《父亲》。

罗中立1948年出生于重庆郊区,幼年在父亲影响下学画,1968年从四川美院附中毕业后主动到大巴山农村生活十年,1981年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1983年赴欧洲考察学习,1998年开始担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1980年,尚在四川美院学画的罗中立以一幅超级写实主义作品《父亲》而一举成名,该作品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了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罗中立也由此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画坛的一面旗帜。

自油画作品《父亲》问世至今,对它的好评从未间断,人们对画中的各部分挖掘得淋漓尽致,让农民的儿女能涌出泪来,让人们浮躁的内心肃然起敬,这是属于农民的个人魅力,更是这幅油画给我们带来的一种无形的力量,是“不问收种,只问耕耘”的特殊情感,是这一生贡献给土地的有力证明!也许《父亲》那破了又锔起来的粗瓷碗,早已不知何处,但是今天面对《父亲》,我们仍能感受到一种逼人的灼热感。我们不能、也不忍卒读他的眼神,那张被疲劳所摧残,被太阳所炎晒而布满皱纹的脸,将是我们无法忘却的脸。他是我们精神上共同的父亲,也是中华民族沧桑历史的见证。

80年代初的“乡土风”成为艺术家们追求的时尚,当时还在四川美院读书的罗中立应运而生,西方现代艺术中超级写实主义成为《父亲》的最合适的借鉴。画家笔下浓厚的油彩和西方现代艺术中超写实的手法巧妙地采用了特写构图,精微而细腻的笔触,淋漓的汗水从脸上的毛孔中渗出。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挚、淳朴憨厚的父亲画面,即使没有斑斓夺目的华丽色彩,也没有激越荡漾的宏大场景,但作者依然刻画得严谨朴实,细而不腻,丰满润泽。背景运用土地原色呈现出的金黄,来加强画面的空间感,体现了《父亲》外在的质朴美和内在的高尚之美。颂歌般的画面色彩十分庄重,生动感人,是对生活中劳动者的崇敬和赞誉。

《父亲》点燃我们心中沉积已久的热情,无论是作者的创造,还是读者欣赏,都是艺术赋予的伟大使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