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石达开大渡河受降之谜

石达开大渡河受降之谜

时间:2022-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63年,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率领数万大军进驻河边的紫打地,因山洪暴发,抢渡不成,粮尽援绝,最后全军覆没,演出了一场大悲剧。1863年5月12日,石达开率大军三万余人由冕宁经大桥、铁宰宰、水扒岩、烂泥坪、铜厂、新场,于5月14日抵达大渡河南岸、越西厅土千户王应元所辖的紫打地。石达开在大渡河畔复败投降被俘,这是确凿无疑的信史。

石达开大渡河受降之谜

大渡河下游,两岸高山,一河怒水,惊涛澎湃,石走雷奔。夜宿河边。都是一夕数惊,好梦难成,盖因风声涛声,撼人心魄也。1863年,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率领数万大军进驻河边的紫打地,因山洪暴发,抢渡不成,粮尽援绝,最后全军覆没,演出了一场大悲剧。

天京内讧之后,首义六五只剩下洪、石二人。如果他们能够真诚团结,共挽狂澜,则重振太平天国的声威是可能的。当时全国军民都很拥护石达开,可惜“洪秀全违反众意,逼走石达开。”石达开也未能为全局着想,决意以四川为目标,率军远征。从1857年10月算起,这支远征的孤军先后转战十一省,历时将近六年。石达开打进四川的时间是1862年初。从这时起,直至1863年6月在大渡河覆败,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多次抢渡长江都未成功。最后冒险深入,渡过金沙江,从山间小路直趋大渡河畔。这一带地瘠民贫,人烟稀少,是彝族聚居区。1863年5月12日,石达开率大军三万余人由冕宁经大桥、铁宰宰、水扒岩、烂泥坪、铜厂、新场,于5月14日抵达大渡河南岸、越西厅土千户王应元所辖的紫打地。

由了缺少船只,不能及时渡河。石达开在赶造船筏的同时,想向西边的松林小河进军,准备由泸空桥直趋天全,偷袭成都。但因王应元抢先斩断小河铁索桥,使石达开无法飞渡。当晚天下大雨,大渡河、松林小河洪水暴涨,太平军错过渡河时机,清军得以赶赴大渡河北岸布防拦截。正如《越西厅全志》所记:“(石达开)进为河水阻隔不得渡,退无所得食,出队山村各处买粮,山皆壁立,居民杂处岩巅者,聚众团及土兵邀击。不数日,越西同知周岐源并参将杨应刚,率师扎铁宰宰,阻其东路……提督胡中和率师扎……安庆坝;总镇唐友耕率师……扎大渡河上游;雅州知府蔡步钟率师扎杨泗营……各兵勇数千,遏其北路。布政使刘蓉带兵千余,扎富林营,督运粮饷,指授方略。又南字营游击王松林带勇千余,自冕宁直趋筲箕湾、擦罗等处,扼其南路。王应元率番兵团民守备险要,遏其西路。土千户岭承恩带兵千余,出竹马冈扼其咽喉。贼四面受敌。”5月17日,石达开派一支队伍乘船筏作试探性的抢渡,由于对岸清军施放枪炮轰击,被迫退回。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首义六王之中最年轻的一位,是杰出的军事家与政治家。在他短促的一生中,为革命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是太平天国的缔造者之一。但是多年以来,史学界对他的评价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如果以天京内讧为界,把太平天国分为前后两期的话,则分歧主要是在后期,而不是在前期。说得具体一点,分歧主要是落在“离京出走”与“大渡河覆军”这两件事情上。尤其是大渡河的覆军,因为真相难明,后人的看法分歧最大,从“可耻的叛徒”到“舍命全军的义士”,各种看法都有。有的同志说:石达开具有英雄气概,能够舍已为人。有的同志说:石达开因诈降而被俘,诈降只是斗争策略。有的同志说:石达开虽然想“舍命全军”,放下武器总是错误的。有的同志说:石达开既然放下武器投降,也无论有什么样的想法,都应该说是叛徒。

石达开在大渡河畔复败投降被俘,这是确凿无疑的信史。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是:能否据此把石达开斥为变节乞降的叛徒呢?对石达开的气节和晚节应当怎样评说?

历史追溯当年,石达开带领众将士以死突围,最后在弹尽粮绝之下,石达开先让其妻妾及子女数人投江自杀。然后,为了“舍命以全三军”,他先写信给骆秉章,与手下高级将领曾仕和、黄再忠、韦普成以及五岁幼子石定忠赴凉桥清军大营,与骆秉章“谈判”。其实,此行此举,与投降无二。

下面是石达开四川总督骆秉章的求和信:

太平天国真天命翼王五千岁石达开书奉大清四川总督骆秉章阁下:

拜读来函,不胜感慨。石某兵败志摧,皆天意也。古语云,胜者王侯败者贼。对于彼此的功过是非,将有后人为之评定。今达开身逢绝境,不忍让数干弟兄为吾丧命,故愿向阁下请降。或杀或剐,请公自便。不过,石某有一事相求。吾手下现有弟兄六千余人,尔等皆奉公守法的安善之辈。为求生听迫,加入麾下。愿明公体上天好生之德,宏施大度,胞与为怀,看我将士,请免诛戮,禁无欺凌,按官授职,量材摧用,愿为民者散为民,愿为军者聚为军。推恩以待,布德而绥,承如是者,不独众人感其恩,石某也将在九泉下戴德。

上述一事,如蒙见允,则请降之事定矣!反之,石某将做困兽之斗。或长或短,急待回函。

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石达开绝非卑躬屈膝投降敌人,相反地却可以看出他是为部众寻找生路,是为了谈判而亲赴敌营的使者。不是为了个人的安全出卖部众,而是决心为了保全部众而牺牲个人。

清军地方守军首领杨应刚前来劝降。表示立刻可以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军粮(这是他们最渴望的)。当时谈判的内容和双方的想法我们都不得而知,但是谈判之后付诸行动的各事,公私史料皆有记载,民间也有传说,主要有两件事:

一是在6000名太平军中立即遣散4000人,发结口粮和路票(证明文件)各回原籍。

二是留下的2000人仍然携带自己的武器,由石达开部下周宰辅率领,从洗马姑出发,暂时移驻大树堡。

关于遣教4000人一事。清官方文书已有记载,如骆,秉章《生擒石逆疏》:“讯明新被裹胁及老弱者,发给路票,遣散四千余人”。这些人的下落呢,可能有些是回原籍了,有些则被当地彝族掳为“娃子”,或在深山中就地安家落户。当地地广人稀。在我们下乡进行访问的时候。哪一家是“长毛根根”(太平军后裔),左邻右舍多能指得出来。关于2000人移驻大树堡一事,清官方亦有记载,如黄彭年《黎雅记行》中说:“询知大树堡尚有二千余人未缴军器,其伪周宰辅领之”,民间传说也多,互为印证。说明其事真实可靠。

既然确有其事,我们就不妨探讨一下石达开当年与杨应刚谈判的内容。从石达开这方面来考虑,当时全军绝粮,大家饥疲不堪,不如诈降以谋求一条生路。他首先提出愿意遣散4000人,“舍命全军”这个说法也对——他先让这4000人找到一条活路,让他们领了口粮、路票、一一出险。其次,让2000精锐携带军器移驻大树堡,也是他力争得来的。只要这2000人手中有军器,养好了身体,时机一到,大可卷土重来。从杨应剐这方面来考虑,石达开的威名,如雷贯耳,他有把握将其擒获吗?不如想个万全之策,能够对石达开劝降,既可以立功,又能避免一场恶战,何乐不为。他同意先遗散4000人,石达开的兵力就减少了三分之二。至于石达开坚持留下的2000人不缴军器,这也无妨。他一面把详情上报四川总督骆秉章,一面派兵监视这些太平军。只要骆秉章派人来接收这2000人,他就卸了责任

这时出现了一个突发事件,既打破了石达开的想法,也打破了杨应刚的想法。就在2000太平军作为前队陆续出发,杨应刚和石达开等人作为后队起程上路之时,原驻北岸的唐友耕突然带兵过河夺俘,从杨应刚的队伍中抢走石达开等5人(石达开本人及二个部下,还有五岁的儿子石定忠)。唐友耕为了抢功,悍然夺俘。杨应刚的级别比他低,兵力比他弱,官高一级压死人,杨府刚不敢反抗,眼睁睁地看着唐友耕把石达开等5人抢走,无可奈何。

以后石达开被解到成都,在受审之时,不肯下跪,盘膝而坐,侃侃而谈,痛斥清廷无道,听者动容,临刑之际,神色依然,一时被称为奇男子。纵观石达开的一生,绝不像一个苟且偷生的叛徒。因此,他和杨应刚的凉桥谈判,大概是一种诈降,其目的,一在争取东山再起的机会,二在保全部下的生命。虽然因为唐友耕的蛮横夺俘。打破了东山再起的计划,但是保全4000部下生命的目的还是达到了的。只不过移驻大树堡的那2000部下,后来遭到清方的背信围攻,大部被杀。石达开在每次受审之时,都严词质问这2000人的下落,清方官员都闪烁其词,避免正面回答。

一河怒水继续东流,两岸青山犹能作证,石达开大渡河覆军真相每个人心中自有公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