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救生圈充气压缩方法

救生圈充气压缩方法

时间:2022-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救生圈是人们水上遇险时赖以求生的一种工具。由此可见,我国古代人民是利用干了的葫芦浮水渡河的,这就是最原始的救生圈。现在,有一种自动充气的救生圈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它是一种穿在腰间,平时为腰带状,使用时可迅速充气的腰带式充气救生圈。

救生圈是人们水上遇险时赖以求生的一种工具。夏天去游泳,为了安全起见,人们常喜欢带上救生圈,初学游泳的人更喜欢和它做伴,就是熟悉水性的海员出海时也总要在每艘船上预备救生圈。

救生圈通常由软木、泡沫塑料或其他比重较小的轻型材料制成,外面包上帆布、塑料等。供游泳练习使用的救生圈也可以用橡胶制成,里面充有空气,也叫作橡皮圈。

过去有人认为救生圈是由欧美传入我国的,其实,救生圈乃是我们中国人发明创造的。

早在两三千年前我国就有了“救生圈”,那就是干了的葫芦。《易经》里所说的:“包荒,用冯河”,根据郭沫若先生的解释,就是“用葫芦渡河”。

《诗经》中也说“的有苦叶,济有深涉”,闻一多先生将《诗经》中的这一记载译为:“叶子拍了,葫芦也干了,可以择来做腰舟用了。”

我们认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抱着枯干的葫芦,就能使身体浮在水面上,不致淹死。这葫芦便是最原始的救生设备。后来,凡是在海上航行的船只,大都带着葫芦,以防不测。由此可见,我国古代人民是利用干了的葫芦浮水渡河的,这就是最原始的救生圈。

再后来,救生圈的制作方法大大前进了一步,有人开始用软质木料、芦苇等编制成一个环状物体,让人可以钻进去,使环托住人的身体,这种环形的救生圈使用起来要比葫芦方便得多,遂成了名副其实的救生“圈”,宋人称之为“浮环”。

时至近现代,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各种救生设备纷纷出现:救生艇、救生衣,样样齐备。但救生圈这一传统装备仍然被人们保留并使用着,它仍然是最简便的救生工具。

航海时,海员们仍把救生圈放在诸如轮船甲板上等最显眼的地方,并在救生圈上涂上红白两种颜色,有些较高级的救生圈上还装有自亮浮灯,这样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落水人所处的位置都很容易辨识,救援的船只便可以追踪标志,迅速赶往出事地点,把与海浪搏斗的落水人救起。

现在,有一种自动充气的救生圈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它是一种穿在腰间,平时为腰带状,使用时可迅速充气的腰带式充气救生圈。它的内部有救生气囊,气囊设有充气口;在充气口处有一个储气钢瓶。使用时,自动充气装置遇水后,刺针将储气钢瓶的瓶口刺破,释放出储气钢瓶内的气体,为气囊迅速充气。这种新型救生用具有方便穿戴、迅速充气、安全性能高等特点。

拓展阅读

救生筏是指能供人员乘用但无力自船的救生设备。有传统式和气胀式两种。传统式救生筏为环状金属空气浮箱,中央部分为筏低,可供乘员搁脚,气胀式救生筏由橡胶棉纶布制成,使用时以压缩空气充胀成型。带有蓬罩,保护乘员免受伤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