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章鱼和蜗牛是同类动物吗

章鱼和蜗牛是同类动物吗

时间:2022-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软体动物是身体柔软具有贝壳的动物。软体动物种类很多,现存8万余种,是仅次于节肢动物门的第二大门。软体动物不但包括许多体形小,移动缓慢的种类,而且还有一些体形较大、移动迅速,并且在无脊椎动物中十分聪明的动物。软体动物用自己宽宽的肌肉“脚”向前爬行。生活在海里的腹足软体动物称为裸鳃类,它们的壳已经退化。海蜗牛形成了腹足动物的最大群体。腹足纲软体动物的意思就是说这些动物长有“腹脚”。

软体动物是身体柔软具有贝壳的动物。软体动物的身体由头、足、内脏团三部分组成,体外有坚硬的贝壳保护。贝壳是由包在内脏团外面的叫外套膜的柔软组织分泌形成的。有一种叫珍球贝的软体动物,其外套膜在沙粒或其他异物进入以后,还能分泌形成珍球。软体动物种类很多,现存8万余种,是仅次于节肢动物门的第二大门。除了蜗牛、田螺、河蚌、牡蛎、贻贝等有壳类以外,乌贼、章鱼等也属软体动物。它们没有坚硬的外壳,而有轻松的内骨骼——海螵蛸,这是与其高速运动相适应的结构。

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是身体柔软的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有8万多种,是无脊椎动物中第二大的类群,有些生活在陆地上,但大多数生活在淡水或海水中。软体动物不但包括许多体形小,移动缓慢的种类,而且还有一些体形较大、移动迅速,并且在无脊椎动物中十分聪明的动物。所有软体动物身体都很柔软,并且多数生有一层套膜。这层套膜能够分泌出一种可以形成贝壳的物质。大多数软体动物依靠一个叫作足部的肌肉组织来运动,不同的软体动物的足部有不同的用处,如爬行、挖土、摄食等。

软体动物的降生

多数陆地蜗牛在陆地上产卵,之后卵孵化成小蜗牛。池塘和海洋里的卵是果冻一样的一团,粘在水下的石头和水草上。还有的海螺在硬壳里产卵。多数双壳软体动物则把亿万颗卵产在大海中,这些卵发育成会游泳的微小幼虫,之后才长成软体动物。

1、软体动物的壳

蜗牛有什么共同点?它们都有壳——覆盖里面的软体动物的硬盖。壳有助于保护动物不受侵害,也是躲避坏天气的好地方。

遮阳壳

在干燥的天气里,蜗牛缩进壳里以保持湿润,有时它甚至在开口处堵上防水塞。

海滩上的贝壳

在海滩上很容易找到像这只马蹄螺这样的空贝壳,但你知道什么样的动物住在里面吗?马蹄螺是一种海螺,是软体动物的一种。软体动物用自己宽宽的肌肉“脚”向前爬行。

双壳

有时软体动物有两个壳,就像这只蛤蜊壳。在蛤蜊一生中,绝大多数时间软体都躲在两片壳中。像其它软体动物一样,壳与蛤蜊软体是连在一起的。

壳体

双壳类壳体的贝壳是由嵌在有机“胶粘物”中的钙矿物质构成的,由一弹性绞链连接着。而且有牙槽或绞链齿,以防两片壳离脱滑开,好关闭壳体。双壳类动物就收缩一对闭壳肌肉,闭壳肌肉同贝壳是连在一起的。壳体的大小形状变化多端,许多很厚又有脊,使敌人不敢碰它;有一些带刺,好夹紧松散的沙子;还有些由于双壳动物吸收了食物而呈鲜艳的颜色。

2、壳的生长

软体动物自己长壳,随着动物的生长发育,硬壳也跟着长大。构成壳的那部分叫套膜,是包在软体动物体外的一层硬皮。如果气候恶劣或没有食物,它们就停止生长,这就使壳上的生长线排列不均。

吃白垩的蜗牛

为了保护自己,软体动物得使壳坚硬。陆上蜗牛必须生活在钙质丰富的地区,因为吃钙才能使壳坚硬。它们在白垩或石炭岩中找到钙,许多蜗牛就以白垩颗粒为食。海螺从海水里获得钙。

逐渐长大

小蝾螺的壳只有两三个圈,并且又长又尖。随着不断生长,围绕着开口处长出新壳,在身体周围形成更多更大的圈,尖刺也逐渐被磨损,但是壳尖是在第一年形成的。

抓牢

一旦鹈鹕脚贝壳完全长成,在它的底部就生出几个贝壳角,这些角很有用处——使贝壳在生活的水下泥地上能紧紧地抓牢。而且这种壳看上去像鹈鹕的蹼足。

形状如颜色

不同的贝壳形状也各不相同,是它们身上的套膜使其独具特色。许多贝壳图案和颜色都很美丽,如冠螺。但你也能找到带疙瘩、带刺或脊的壳。

层层生长

观察牡蛎,牡蛎壳显示了双壳软体动物的生长过程。第一年从喙开始生长,之后牡蛎向外延伸,长出层层贝壳。你能看见贝壳上波浪形的生长线,层层壳互相叠加,就像房顶的瓦一样。

3、腹足类软体动物

具有吸盘状足部的软体动物,腹足类软体动物包括蜗牛、鼻涕虫等软体动物和其他几种生活在水里的生物。陆地上的腹足动物有的有壳,如蜗鼻涕虫。生活在海里的腹足软体动物称为裸鳃类,它们的壳已经退化。

石鳖

石鳖是非同寻常的软体动物,在地球的海洋里已经生活了5亿年以上。虽然同腹足纲有亲缘关系,但它们有自己的分类,像蜗牛和蛞蝓一样。石鳖有单一的肉脚和粗糙的舌头,但它们有扁平的壳,由8片重叠的板片组成。如果一只石鳖从岩石上被拉下来,它就卷成一个很紧的球,以此保护自己。

漂流的“幼仔”

有些腹足动物,特别是陆生的蜗牛和蛞蝓是雌雄同体的,雌性和雄性两种生殖器官它们都有。然而,数量众多的水生物种性器官是分开的,它们凑在一起交配,产生带保护壳的卵块。这些卵一般来说孵化成非常小的蜗牛,但某些种类,它们孵化成漂浮的幼虫,能被洋流带很远很远的地方。

海蜗牛

海蜗牛形成了腹足动物的最大群体。与陆地蜗牛不同,一般在其触手的基部长着眼睛,它们长着鳃而没有肺。海蜗牛通过称为虹管的管子抽进水,流经鳃进行呼吸。水还流过一个一个特殊的嗅觉器官,称为嗅检器,能帮助食肉的和食腐肉的海蜗牛找到食物。海螺、油螺和食用峨螺都是海蜗牛型。

进食

蜗牛和蛞蝓以特有的方式得到食物,有些在水藻和植物中放牧,有的用毒刺叉鱼,还有几种能在双壳动物的壳体上钻洞,把它打通。吃什么无关紧要,大多数腹足动物使用其特殊的舌头——称为齿舌,将它们食物粉碎。齿舌上覆盖着无数钩子般的细小牙齿,能抓取、挖出东西。

腹脚

腹足纲软体动物的意思就是说这些动物长有“腹脚”。我们想象一下蜗牛大而扁平的、用于爬行的脚,它就像是动物的腹部一样。

空房间

注意一下海滩上的这种典型腹足软体动物的壳,它是蛾螺的空壳,表面有厚厚的脊突,并且近顺时针方向从壳尖盘绕延伸至敞开的尾端。

螺旋壳阶

通过蛾螺的孔,你可以看到里面的蛾螺软体是如何围着中柱盘绕的。活蛾螺的身体靠一块强劲的肌肉盘绕那根中柱。

活蛾螺

在海滩上找只活蛾螺,看看它如何移动。蛾螺头旁边伸出来的长管叫虹管。脚底长的一小块壳叫厣,当蜗牛身体缩回后,正好把这块壳的开口盖住。

各种蜗牛

不同种类的蜗牛形状大小都各不相同。有些壳呈细长的锥形,有些呈帐篷状,还有的壳很平。这种林中蜗牛就像旋转的龙卷风一样。与多数其它蜗牛不同的是,它的壳是逆时针方向盘绕的。你能发现多少种不同形状的壳?

哪个方向?

看你是否能找到逆时针方向盘绕的壳。你可以从壳尖向下看,用手指沿着螺旋的线向下划,就能分清壳盘绕的方向。壳的盘绕方向有顺时针和逆时针两个方向。

4、蜗牛

蜗牛属于一个被称为腹足纲的动物群类,虽然腹足纲动物作为吃植物的害虫最为人们所熟悉。但是,约7.2万种中的大多数却是生活在世界的大海大洋之中。数量最多的是食肉的猎食动物,有一些是用其烈性毒素将猎物毒晕。腹足纲动物连同枪乌贼、章鱼、蛤和牡蛎一起,都属于同一个动物门类,称为软体动物门。同大多数软体动物一样,腹足动物都有壳体保护着的柔软的躯体,腹足动物也有肌肉“脚”能四处爬动,舌头上长着很小的牙齿,能刮取食物。有三种主要类型的腹足纲动物:海蜗牛、海参和陆生的蜗牛、蛞蝓。

庭院大蜗牛

庭院大蜗牛已成为一种危害极大的害虫。每当晚上或者下过大雨之后,它们就会出来觅食,常常将植物咬断。天气干旱时,它们缩在贝壳内,用一种干燥后变硬的粘液将贝壳的开口封住。同多种蛞蝓和蜗牛一样,庭院蜗牛既有雄性生殖器官,又有雌性生殖器官,因此任何两只蜗牛都能交配繁殖。

大赤旋螺

大赤旋螺塔高,体层大,壳顶常缺损。壳口大,螺轴光滑。螺层周缘和体层肩部有螺旋状排列的大瘤,壳表浅红色或奶油色。

非洲大蜗牛

非洲大蜗牛学名赫云玛瑶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东风螺、法国螺,是一种繁殖很快的大型陆地贝类。它们是世界上个体最大的陆生蜗牛,重达800克,外壳长达20厘米。非洲大蜗牛有时被人们当作一种食物食物,近来这种蜗牛成了东南亚地区最大危害的之一。

“建筑奇才

地球上的大多数动物都能为自己建造可居住的“家”。其中,蜜蜂、喜鹊、纺织鸟、珊瑚等,都是名闻遐迩的动物建筑师。在提及动物建筑师的时候,不应该忘记螺类动物,它们盖房的本事可也不小呢!

螺类动物有海螺、田螺和蜗牛,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无脊椎软体动物。它们的肉很鲜美,是我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人们最喜欢的是海螺,因为海螺的壳特别美丽,具有很大的观赏价值。

螺是一位单身住宅建筑家,螺壳就是它精心设计的单身住房。我们知道,其他建筑师盖的房子都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意搬动的,但螺的住房不同,它既小又轻,负在房主人背上可以四处移动,十分方便。因此,螺不必为回家问题而操心。

螺类动物的外壳虽然都呈螺旋状,但在外形上却有很大区别,有像宝塔的,有像圆锥的,有像纺锤的,有像陀螺的,还有像盘子或越南式草帽的,更有像双锥的。有些螺长得圆溜溜的,看上去跟皮球或鸡蛋差不多。

螺壳的建筑非常考究,分内、中、外三层。中层最厚,用方解石筑成;外层用薄薄的、比较粗糙的彩色角质层作壳面,并常常饰以花纹;内层也很薄,用文石做成,被“加工”得特别光洁,因为这层壳紧接着主人柔软、稚嫩的肉体。

螺壳的薄厚和坚固程度是根据所处自然环境来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在多石的水底,为避免磨损,壳就长得很厚实;有些螺是过飘浮生活的,这类螺的壳长得非常薄而轻巧;在多淤泥的水底,螺怕陷到泥里爬行不出来,所以壳口和壳体长出许多刺,这样就万无一失了。

有些螺还在足的后端长着一个角质或钙质的壳盖,这是当门用的,螺遇到不速之客侵扰时,立刻缩回身体,关起大门,给来客吃闭门羹。

螺的坚固、美观、轻便的单身住房,深受海中的“单身汉”——寄居蟹的喜爱。螺死后,它的房产常常被不会盖房的寄居蟹所占有。

地球上螺类分布得很广泛,海洋、湖泊、河流、田间、高山、沙漠均能找到螺类动物的踪迹,连一些严酷的自然环境里,大多数动物都无法在其中生存,但某种类的螺却能照常在那儿过日子。螺类动物之所以能浪迹天涯,四海为家,显然是与它们具有惊人的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分不开的。而这种能耐力与它们奇妙的螺壳有关。螺壳能御寒,能防热,还能避敌害,同时又能背着到处走,实在是一件建筑杰作。

5、虎斑宝贝

宝贝主要生活在热带海域。它们的贝壳下方有一条长长的开口,表面十分光滑并生有漂亮的斑点。虎斑宝贝是宝贝中个体最大的一种。虎斑宝贝在海边水下的岩石上四处爬动。带有褶边的触手有助于它们发现藻类以及海绵等小动物并作为食物。海中鲜花

虎斑宝贝是一种软体动物,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海南岛、台湾和西沙群岛。

它的外表很特别,贝壳很大,坚硬又厚实,呈卵圆形,背部膨圆,前端稍尖瘦,后端顶部向内凹陷。贝壳表面被珐琅质所覆盖,光滑又具有光泽。颜色灰白或淡黄,还点缀着许多大小不同的黑褐色斑点,犹似虎皮,非常漂亮,虎斑宝贝也因此而得名。

虎斑宝贝一般生活在低潮线以下数米深的珊瑚礁及礁间的沙漠中,常躲藏在珊瑚礁石下或礁体的洞穴中。它很怕光,行动较迟缓,总是白天睡觉,黄昏后才出来觅食,喜欢吃海绵、小型甲壳类和孔虫。活动时,外套膜向外伸展,将贝壳包住,膜上生长许多色彩鲜艳的触手,就像海中盛开的一束鲜花。

繁殖

每年的3~4月是虎斑宝贝的繁殖季节,母贝把卵产在珊瑚洞穴和空贝壳里,然后卧伏在卵块上,一步也不离开,直到卵孵化。幼虫刚孵化出来时和母亲长得并不一样,附着在海底经过一段时间完成它由幼年到成年的变态后,才会变得像母亲那样美丽。

濒临灭绝

由于虎斑宝贝有着美丽外壳,当地人常在退潮后,捕捉它们,将其埋入沙内,等到肉腐烂,洗净后作为装饰品或赠送亲友的礼品出售,价格也卖得很贵,是当地人的一种副业。在当地人创收的同时,也造成虎斑宝贝的资源量急剧下降,20世纪50年代一人赶海,一晚上可采到几个,现在却很难采到了。现已被列入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

6、双壳类软体动物

具有两片贝壳的软体动物,双壳类动物是一种软体动物,它们的壳分成两半,由骨肉形成的交合部联接起来,身体躯干就生长在交合部之上。双壳类动物基本属于滤食动物,其活动能力很有限。有些双壳类动物,尤其是扇贝,已经掌握了一种靠“游动”逃避猎食动物的方法,它们能快速地开合两扇贝壳,喷出水流,靠水流推动身体在水中游动。

双壳类解剖学

双壳类软而扁的体躯由壳体的两片贝壳保护着,衬在两块板壳内表面的是一层很薄的组织层,称为套膜。里面含有的细胞壁能分泌坚硬的矿物质,这种物质形成了壳体。套膜里面的腔体中容纳着进食,呼吸和循环的器官。它还有肌肉样的“脚”,当壳体张开时就伸出来,双壳动物就是用它来运动、挖洞。双壳动物没有头,只有很少的感觉器官,通常在套膜的边缘处。

过滤进食

双壳类动物主要是过滤进食,它们通过一条被称作虹管的肌肉管得到食物和氧气。虹管通过鳃吸进水和食物颗粒,鳃上盖着很粘的粘液,点缀着晃动着的细毛,食物在鳃中被滤出并导入动物口中。如果动物是埋在泥沙之中,虹管就能伸出来,够到食物和水。毡皮镶边的壳体用它的肉脚去挖洞并固着在泥土里。

没有脊柱的巨人

双壳体动物大小变化很大,最小的淡水种类躯干小于2毫米,而巨蛤是世界上最大无脊椎动物之一。这种蛤只生长在太平洋的热带浅水里,它的横跨尺寸可达1.4米,它的能防御的厚贝壳重达400千克。巨蛤永久地生活在一个地点,用它们自己的体重固定着。

珍珠

双壳类的贝壳是被套膜分泌出来的,它由几层组成——很厚的外层能防水,还有几上内层,这些很厚的内层里,都有钙排置在里面,被称为珍珠质。如果一颗硬渣粒离开了它的应有位置,进入到一只牡蛎的套膜和甲壳之间的地方,它也会被珍珠质覆盖起来,并长成一粒珍珠。珍珠大约每五年1毫米的速度生长。

水底的生命

大多数双壳类动物生活在海床上,在沉积物里打洞,或将它们本身固着在岩石上。挖洞的双壳类动物利用收缩其肉脚,把自己拉进沉积物之中,在那里远离天敌更安全。为了进食和呼吸,它们在沉积物的上面伸出的两根带子,一根虹管吸进水和食物颗粒,而另一根则把水泵出。有些双壳类动物的管子可长达1米。

恢速运动者

极少数双壳类动物既不打洞却又能生活在海洋没积物表面之上,有的就是用它们的肉脚跳动,甚至能游泳。王后扇贝将其壳体的两片贝壳拍在一起,推出一股水流,它就这样游泳,速度惊人。与其它的双壳动物不同,它们非常活跃,而且需要关于它们周围情况的详洄信息。它们的“眼睛”是可以看到的,沿着壳体边缘分布,像是一些黑点。

艰难的时刻

对某些双壳类动物来说,有柔软的泥浆中打洞得以保护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动物在木头、珊瑚、甚至沙、石和石灰石岩石里钻洞安家,用它们的脚当做吸盘,对着岩石,艰苦地拉动,将自己的壳体敲碎在表面上,甚至还能用化学分泌物软化岩石。凿船虫在木材里打洞——通常是在船身里打洞,并把它们生产出来木屑吃掉。

握牢夹紧

取代挖洞,有些双壳动物将它们自己附着在坚硬的表面上,如岩石和海墙上,牡蛎分泌同贝壳物质,这种物质将它们与岩石融合在一起,而肌肉产生出坚韧的索线,再把它们锚固在适当的位置。这些双壳类动物常簇生在一起,这就可能出问题,例如,假若许多双壳类动物聚集在同一管道内,管道就可能被阻塞。

7、头足类软体动物

具有一个大头和若干腕的软体动物,头足类动物包括枪乌贼、章鱼和乌贼。它们全都有大脑袋和复眼,大多没有壳,但身体的柔软部分有一个由肌肉组成的、坚韧的囊包裹。头足类动物有若干长了吸盘的腕,用来抓取食物,又有一条管子把水吸进再喷出来,推动身体前进。游动时,它们的腕常常飘在身后。头足类动物大约有650种,全部生活在海水中。

隐藏的壳

多数软体动物长有壳,只是有些壳你看不见。蛞蝓实际上就是一种没有壳的蜗牛,但许多蛞蝓仍然有小壳,只是隐藏在软软的肉中。鱿鱼和乌贼属于另外一类软体动物,它们体内藏有类似壳的物质。

乌贼

乌贼生活在海岸附近的浅水中,它不是鱼而是软体动物。乌贼身体肌肉发达,呈流线型,边缘有鳍。它长着两只眼睛,嘴周围有10个触手,上面有吸盘。

行动迅速的鱿鱼

鱿鱼形状像鱼雷,游得很快。像乌贼一样,它们遇到危险时,会从头下的虹管中喷出一股水流,然后猛地向后游去。受到惊吓时,它们也能喷出一团墨汁来转移攻击者的注意力。

改变颜色

头足纲动物可能是黑色、红色、橘色、黄色、蓝色或紫色,颜色同种类有关。它们几乎可在瞬间改变颜色,惊吓入侵者,同它们的周围环境相融合,或以信号通知它们本类的其他成员。它们的皮肤内含有充满色素的细胞或载色体,被肌肉环包围着。当载色体膨胀时,皮肤颜色就深暗,而收缩时,皮肤颜色就浅亮。

发光

许多头足纲动物能产生亮光,被称为生物发光现象。它们用这种光同其它同类进行交流联络,或向猎物进行攻击。这种光是在被称为发光器的器官里,通过化学反应产生出来的。发光器很复杂,有聚焦光线的透镜,有将光线开启、关闭的快门,有产生色光的滤光镜。火枪乌贼能发出多种颜色的闪光:白的、蓝的、黄的和红的。

8、乌贼

乌贼身体扁平柔软,非常适合在海底生活。乌贼运动迅速,当遇到敌人侵害时能很快地逃走。它不但逃走快,而且捕食快,乌贼能通过调整体内色素囊的大小来改变自身的颜色,以便适应环境,逃避敌害。乌贼的体内有一个墨囊,里面有浓黑的墨汁,在遇到敌害时迅速喷出,将周围的海水染黑,掩护自己逃生。乌贼体内聚集着数百万个红、黄、蓝、黑等色素细胞,可以在一两秒钟内做出反应。乌贼平时做波浪式的缓慢运动,可一遇到险情,就会以每秒15米的速度把强敌抛在身后,有些乌贼移动的最高时速达150千米。

大王乌贼

大王乌贼身体一般只有30~50厘米,但最大的大王乌贼能长到21米甚至更长,重达2000千克。它们的眼睛大得惊人,直径达5厘米左右;吸盘的直径也在8厘米以上。大王乌贼生活在深海里,以鱼类为食,能在漆黑的海水中捕捉到猎物。人们还没有见到过待在栖息地的大王乌贼,只能通过死亡或受伤后漂浮到海面的那些大王乌贼来了解它们的一些信息。

喷“墨汁”

乌贼体内的墨汁,平时都贮存在肚中的墨囊里,是“自卫”的有力武器。遇到敌害侵袭时,它会从墨囊里喷出一股墨汁,把周围的海水染得墨黑,自己却趁机逃之夭夭。乌贼的墨汁含有毒素,可以用来麻醉敌入,乌贼墨囊里储存的这一腔墨汁,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形成。所以,不是到了万不得已的危急关头,它是不会随意施放“墨汁”的。

吸血枪乌贼

吸血枪乌贼分布在全球各海域中。这种动物身体乌黑,它们的眼睛会发光,口腔由漏斗状结构的腕像伞一样的支撑着。吸血枪乌贼生活在深海中黑暗的地方,从来没有人见到过它们进食。它们的眼睛可能会吸引鱼类经过漏斗状结构而进入它们的口中。

繁殖

交配之前,雄性枪乌贼改变它的颜色,吸引雌性,警告竞争对手。然后雄性和雌性面贴着面,臂缠绕着臂。有时,这会导致一对配偶绞勒而死。雄性使用变换的臂伸进它的套膜中,寻找精子包——称这为精包,它将精包放进雌性的套膜中,让精子同雌性的卵子受精,受精卵通常置于海床上。

海洋的猎者

章鱼和枪乌贼,两者都是可怕的捕猎者,它再用其胳臂样的触手去抓获猎物,如鱼、软体动物和蟹等。它们游泳速度超过许多海洋动物,这样它们就能捕捉到猎物,并避免它们自己被捕获。某些种类的枪乌贼能达到每小时35千米的速度,并能跳出水面4米高,以躲避敌人。它们游泳时,通过一个被称为虹管的漏斗朝后喷射出一股水流,推进自己。

枪乌贼

枪乌贼生活在海洋的几乎每层水域之中,在其演化的进程中,笨重的外壳退化成一个内壳及套膜——甲壳下面一个组织层,在其他软体动物中,则进化成遍布周身的肌层。枪乌贼是机灵活泼的动物——视力强、脑子大、反应快。

颚与进食

乌贼有尖利的钩子样的颚,用以自卫、切断和撕碎猎物。它们还有一只锯齿状的舌头,称为齿舌,它的作用就像输送机的传送带,将食物拉进口内。有一些种类,将有毒物质注入猎物体内,这种物质是从它们的唾液腺里分泌出来的。

9、章鱼

章鱼和蜗牛有亲缘关系,但章鱼没有硬壳的保护。章鱼的身体富有弹性,能够挤进细小的洞穴。所有章鱼都是食肉者,主要以蟹等动物为食物。鸟喙状的嘴可以咬穿蟹壳,喷出能够麻痹神经的毒素。章鱼是一种长有8条腿或触须的软体动物,在软体动物中,章鱼和乌贼是进化程度最高的一群。它们使用触须和吸盘摄取食物,灵敏的触须能将小鱼、虾以及蟹等食物送进它的嘴里,章鱼的腕上共长有240个吸盘,它们靠这一排排的吸盘附着海底并随意爬行,触摸物体捕捉食物。吸盘的四周有一圈锐利的牙齿,捕捉猎物非常方便。

蓝环章鱼

蓝环章鱼主要生活在太平洋中,因身体上有鲜艳的蓝环而得名。它们是一种极为危险的动物,分泌的毒液能置人于死地,但很少攻击人类。它们通常生活在海边,如果遇到危险,就会发出耀眼的蓝光,向对方发出警告。

没有听觉的章鱼

章鱼出现在地球上已有5亿几千万年了,而人类不过是一二百万年前才出现的。相比而言,章鱼可称得上是生物界的长老,加上它特有的习性,总是给人一种神秘感。

章鱼是海洋头足类动物,它具有很发达的视觉,却没有听觉,这是与它独特的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章鱼的天敌主要是凶猛的齿鲸,齿鲸在捕食时,常常会发出巨大的声响,这种声响在海水中能产生很强的冲击波,能把具有听觉的鱼类震聋震昏。这样,齿鲸就会趁机捕食鱼类。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章鱼为免遭齿鲸声音武器的伤害,听觉器官渐渐退化,在齿鲸的巨大响面前,就可以“充耳不闻”。为了生存的需要,章鱼进化形成了发达的视觉和高速游泳的本领。这些都能帮助它们及早发现齿鲸,迅速躲避它们的袭击。与章鱼生活方式类似的一些其他头足类动物,也都是没有听觉的。

敏锐的感观

章鱼力大无比,残忍好斗,足智多谋,不少海洋动物都怕它。章鱼是一种敏感的动物,它的神经系统是无脊椎动物中最复杂、最高级的,包括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两部分,在脑神经节上又分出听觉、嗅觉和视觉神经。它的感觉器官中最发达的是眼,不但很大,而且有角膜,周围有巩膜,还有一个能与脊椎动物相媲美的发达的晶状体。此外,在眼睛后面的皮肤里有个小孔,是专管听觉用的。

章鱼城

章鱼喜欢钻进动物的空壳里居住。每当它找到了牡蛎以后,就在一旁耐心地等待。在牡蛎开口的一刹那,章鱼就赶快把石头扔进去,使牡蛎的两扇贝壳无法再关上,然后运用触腕巧妙地移动石头。石头既是它们的建筑材料,又是防御外敌攻击的“盾”。在无处藏身之时,章鱼就自力更生地建造住宅,它们把石头、贝壳、蟹甲堆砌成火山喷口似的巢穴,以便隐居其中。章鱼在出击时,常常求助于石头。它将一块大石头作为档箭牌,置于自己面前,一有风吹草动,就把石盾推向敌害来袭的一侧,同时利用漏斗向敌人喷水。当它退却时,又会用这石盾断后。章鱼可以运走比自己重5倍、10倍、甚至20倍的大石头。在章鱼喜欢栖息的地方,常有“章鱼城”出现。这些由石头筑成的“章鱼之家”,鳞次栉比,颇为壮观。

爱子心切

爱子心切这是章鱼的一个固有习性。它对子女爱护备至,体贴入微,甚至累死也心甘情愿。每当繁殖季节,雌章鱼就产下一串串晶莹饱满的犹如葡萄似的卵。从此,它就寸步不离地守护着自己心爱的卵,而且经常用腕翻动抚摸它们,并从漏斗中喷出水来挨个儿冲洗。等到小章鱼从卵壳里孵化出来,这位慈母还不放心,唯恐自己的孩子被其他海洋动物欺侮,仍然不肯离去。以至最后变得十分憔悴,有的因过度劳累而死去。

黑暗制造者

章鱼的背面有漏斗管,它正是通过漏斗管吸入水中的氧气的;同时,漏斗管又是章鱼游动的工具,它通过弯管向外喷出强大的水流,从而利用水流的反作用力向相反方向迅速移动。这种本领能够帮助章鱼在遇到危险时逃生。如果情况十分危急,章鱼就会释放“烟雾弹”来掩护自己逃走。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章鱼身体下方有一个墨囊,墨囊中贮存着黑色液体,喷出来后就会把周围的水染黑。如果进攻它的敌人接近,便会惊奇地发现,它们实际上追逐的只是一片黑色的墨汁,而章鱼早已经逃之夭夭了。

10、鹦鹉螺

鹦鹉是唯一一类生有永久性外壳的头足类动物。几百万年前,它们曾是海洋中数量最多的无脊椎动物之一,但今天存活下来的只有几种。鹦鹉螺的壳内含有许多充满空气的小室,可起到浮囊的作用。小室由一个肉质的盖保护着,它们便生活在这个小室里。鹦鹉螺的腕多达90条,但都很短、而且没有吸盘。

鹦鹉及其祖先

六个种类的鹦鹉螺都是仅有的有外壳的头足纲动物。随着鹦鹉螺的生长,它的螺旋壳上增添了一个个新的腔室,里面充满了气体,帮助鹦鹉螺控制它的漂浮力。同章鱼和枪乌贼相比,鹦鹉螺被认为是原始的,与菊石的化石更相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