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境内的早期智人之谜

中国境内的早期智人之谜

时间:2022-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常说,中国是人类化石丰富的国家。所以,大荔人有可能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智人。过去,我国境内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以晚期猿人与新人阶段的材料为多,然而对从晚期猿人到新人之间过渡阶段的人类情况,了解得甚少。其中一块完整的右侧头顶骨,是全国近年来发现的最大的古人类化石。猿人是左右眉嵴连成一直系线,而大荔人却是内侧在前,外侧在后,构成八字形,这种形态与我国时代较晚的马坝人及一般早期智人一致。

人们常说,中国是人类化石丰富的国家。的确,我国既发现过举世闻名北京猿人,又拥有人类发展所有各个阶段的代表。但是介于猿人和新人之间的早期智人阶段的化石却颇嫌不足,虽然从北到南都有所发现,即丁村、长阳、马坝、桐梓和许家窑的人类化石,但材料都较支离破碎,很难全面了解这一阶段人类的面貌。所以,我们在这里也只好简要做些介绍。

大荔人化石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1978年3月,陕西省水利电力局在大荔县一带进行地质勘察。一天,他们在段家公社解放村北头的甜水沟断崖上观察地层剖而,这个剖面高达40余米,由黄土、古土壤和砂砾层组成。在剖面的中下部砾石层中,他们发现了一个直径一寸多长的灰白色圆圈,很像是化石。翌日,经过发掘,一个十分完整的人头化石破土而出,这就是大荔人化石。

我们知道,蓝田人化石是解放后我国科学工作者自己发现和研究的第一批猿人化石,山西襄汾丁村人遗址是解放后最先发现的人化石地点。大荔人的地理位置恰位于这两个人化石地点之间。另外,从大荔人头骨既原始又进步的特征和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判断,它的年代介于蓝田人与丁村人之间,而稍晚于北京人。所以,大荔人有可能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智人。

大荔人的问世,对于我国古人类学的研究有什么意义呢?

过去,我国境内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以晚期猿人与新人阶段的材料为多,然而对从晚期猿人到新人之间过渡阶段的人类情况,了解得甚少。大荔人化石的发现,无疑地弥补了这段空白,为我们进一步的了解从中更新世晚期到晚更新世早期的人类情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大荔人头骨的完整程度也属少见。尽管它没有广西柳江人和山顶洞人的头骨化石那样完整,但大荔人的时代却远比他们为早。蓝田人、北京人的时代虽早于大荔人,但其头骨化石的完整程度却远不如大荔人。所以可以这样讲,大荔人的头骨化石是我国完整的人头骨化石中最古老的、同时又是古老人头骨化石中最完整的标本,因而它在我国古人类学的研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许家窑人遗址

许家窑人遗址位于大同城东北阳高县古城镇许家窑村南1.5公里处。许家窑人遗址距今约10万年,属旧石器时代中期。1976~197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进行发掘,遗址内含人类化石和大量石制品、古角器以及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其中一块完整的右侧头顶骨,是全国近年来发现的最大的古人类化石。许家窑人是“北京人”的后裔,大约在10万年前迁徙西行,遇“大同湖”相隔,遂在此定居。

你知道大荔人的“尊容”是什么样的吗?

下面就让我们观察一下这颗古老而又进步的大荔人头骨化石吧!

前面已经讲过,猿人和现代人在体质形态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例如猿人的眉嵴粗壮、突出,前额扁塌,头骨低矮,头骨壁厚这些突出的特点,在大荔人的头骨化石中十分清晰地反映了出来,其原始程度可与蓝田人相比。但是,大荔人头骨又具有与猿人不同的、十分进步的特征。猿人是左右眉嵴连成一直系线,而大荔人却是内侧在前,外侧在后,构成八字形,这种形态与我国时代较晚的马坝人及一般早期智人一致。再者,大荔人头骨虽低,但其形状却与北京人不同,它的最宽处在颞骨鳞部后上方,这比北京人的高很多,但比现代人低,与许多早期智人相近;大荔人颞骨鳞部上缘弯成弧状,犹如一片鱼鳞,而北京人却是直角三角形。大荔人的这些特征,都是较晚的人类所具有的。

从面部骨骼分析,大荔人更比猿人进步了。它的整个面骨既窄又短,比猿人小得多,嘴、鼻部也不像猿人那样向前突出,颧弓很细,而且在法兰克福平面以下(所谓法兰克福平面,即是两侧耳门上缘点与左眶下缘点构成的平面。在人站立两眼直视前方时,此平面约与水平面相平,猿人颧弓在此平面以下,但颧弓根与颅侧壁的附着线较为倾斜),这些都是较进步的特征。

综观以上性状,大荔人头骨肯定比北京人进步,似更多地接近于早期智人。

相貌比较

从大荔人头骨底面观察,上颌骨体的前面主要朝向前方,在上颌与颧骨交接处突然转向后外侧,其轮廓与北京人复原头骨十分相似,也与我国早期智人及现代黄种人相一致,而不同于西欧及非洲的早期智人。大荔人额骨正中有一矢状骨,前囱区略为隆起,矢状缝部也略隆起成矢状脊,其两侧的顶骨比较平坦,使头骨呈两面坡式的屋顶状。这些特点与北京人及马坝人相近,但在欧洲的早期智人中一般没有这种性状。

大荔人为我们留下哪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出土大荔人头骨化石的砾石层里,除发现一批与大荔人共生的动物化石标本外,还发现石器181件,其中石核7件、石片152件、石器22件,这是大荔人为我们所留下的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大荔人制作石器的石料,大多是采自河床的砾石,其中石英岩层多,燧石次之,脉石英最少。由于是就地取材,所以砾石的成份和大小,势必影响到石器的制作。从石器类型上看比较单调,多为刮削器,未见尖状器和雕刻器。器型普遍较小、轻巧。所有的刮削器几乎都是由腹面向背面加工的,且多为单刃,复刃者较少。由此可见,大荔人石器制作技巧还不够精熟,所以其石器背面尚可看到原始砾石面痕迹,刃缘也较钝厚。

总的看来,大荔人石器器型较小,是一突出特点。近年来,考古学家据小石器地点的分布情形和其共生的哺乳动物群分析,认为小石器主人以狩猎生活为主,采集相应地较前减少。因为小型石器主要用于切割兽皮与筋骨,而粗大的石器则适于砍伐和挖掘。

下面我们再观察一下与大荔人头骨化石共生的动物化石吧!

在所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中,有生活在温暖潮湿环境中的古菱齿象、犀水牛和猪,还有生活在森林、草原地带,尤其是比较开阔的林边草地耐干旱的马;居住于沙漠、草原或热带草原的驼鸟;生活于水中的厚壳蚌、螺、鱼;栖息于森林中河流两岸的河狸。由此推断,在20万年前,渭河以北是一片广阔的大草原。草原上主要生长着篙、黎和百合,草原中间点缀着起伏的丘陵,以松柏为主的稀疏树林中有许多动物生活在那儿,洛河下游和渭河比今日水域宽阔。

总之这一带是稀树草原的自然景色,气候温和湿润。大荔人就是在这种草原千里、河水纵横的环境中,沿洛河至黄河之滨,过着出没不定的游荡的生活。他们时而在广阔的草原,追逐着羊群和鹿群,时而在洛河之滨捕鱼采蚌,时而在松木挺拔、树林成荫、荆莽丛生、山果累累的邰阳高地齐声呐喊,围猎野猪。他们就是在这种同自然界的艰苦斗争中,为中国古人类学的历史画册增添了新的、绚丽多彩的一页。

华北小石器传统

近年来,我国华北地区陆续有小石器的遗址被发现,如河南安阳小南海,许昌灵井,山西朔县峙峪,阳高许家窑,沁县下川,河北阳原虎头梁等地点。这些遗址的石器共同点都是器型很小,加工精细,比较多种多样。与大石器相比,具有独特的风格,故有人将其称为“华北小石器传统”。大荔人遗址中的石器当属这个系统,但时代比上述遗址都早。

丁村遗址是怎样发现的?

发源于山西省北部管涔山的汾河,由北向南一路浩浩荡荡、哗哗啦啦,穿过忻定盆地、太原盆地,跨过晋中平原,“挤”过了窄窄的韩信岭隘口,然后象脱缰的小马一样,欢蹦乱跳地奔入了临汾盆地。在临汾盆地南端的汾河东岸,镶嵌着一颗世界闻名的明珠,那就是古人类的家乡——丁村。早在1954年,在丁村附近发现了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和丁村人化石,从此,这个弹丸之邑的弹丸之村,正式登上了人类发展的典籍。

丁村遗址是怎样发现的呢?

1953年,我国国民经济正处于轰轰烈烈的恢复时期,基本建设工程如火如荼。当时,临汾市的一项国防建设工程开工,急需大量纯净的粗砂。随着砂子的挖运,人们不时发现一些骨化石和石片、石块,有些人就把它当“龙骨”拿到药铺去卖。

这事很快就让当时的总指挥发现了,并上报给山西省文管会。于是,政府马上就组织人力开始了调查。他们白天深入工地,晚上走访群众,几天工夫,便收集到了一批动物化石和一些不像天然破碎的大石片和石球,并将这些东西带回了太原。后来,调查人员之一的王择义认为出土的石片、石球属于旧石器时代。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王先生的这一正确判断,被当时的一位权威否定,因而这些化石沉睡在王先生的床铺底下,一睡就是5个月。

到了这一年的10月,因为机缘巧合,丁村旧石器标本被带到了北京,在那里接受专家们的“会诊”。结果,中国旧石器考古的权威裴文中先生一看见这些标本就连声叫好。贾兰坡先生更是爱不释手,抚之又抚,恨不得立刻插翅飞到丁村。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丁村发现的材料极好,而且非常重要,意义重大,是中国境内第一次由中国人自己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文化遗址。就这样,丁村的发现得到了肯定,丁村遗址的发掘提上了议事日程。

马坝人

1958年大跃进时期,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农民在狮子岩附近烧制土磷肥时,在溶洞中的一条山石裂缝中发现马坝人的头骨化石,石为一头骨的颅顶部分,属一中年男性个体。马坝人距今12.95万年至13.5万年,是介于中国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的一种古人类型,属早期智人,是直立人转变为早期智人的重要代表。是迄今为止广东省唯一的古人类。

丁村遗址经历了哪两次大规模的发掘?

1954年9月22日,由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裴文中、贾兰坡等人组成的发掘队到达了山西丁村。他们住在一座道光年间建成的四合院里,四面的房子挤满了人,对于地处偏僻的丁村来说,这是他迎来的最多的一批“外地人”。这批人,不顾鞍马劳顿,上午一到,下午就开始了就近的野外调查,并且旗开得胜,首先发现了一具牛的下颌骨化石和几件人工打制的石片。这使他们信心倍增,暗自庆幸来到了一处古人类文化遗存丰富的宝地。第二天,他们以丁村为中心,在沿汾河东岸11公里的沟谷里,开始了地质观察,并选择发掘地点开始发掘。

这次发掘发现的石制品达2000多件,发掘到古动物化石50多种,而且还出土了3枚人类牙齿化石。发现的成品石器数量并不多,大部分是半成品,表明这里可能是一处石器制造场。这里的石器原料95%为角页岩,制造技术主要是碰撞法和摔击法。石器种类主要有砍斫器、三棱大尖状器、小尖状器、刮削器,还有手斧。发现的人类牙齿化石属—个10多岁的少年个体,体质特征较北京人进步,具有现代蒙古人种的一些特征。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我国境内第一次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人们的喜悦心情,真是无以言表。

1975年夏天,特大洪水漫溢了汾河河道,洪水涌上了几十年来未曾登临过的高河滩。急流像头“洪水猛兽”,怒吼着直冲丁村人化石的产地。为了挽救这批珍贵文物,在1975年—1980年间,山西考古学者在丁村一带又开展了一次考古发掘工作。真是无巧不成书。1976年9月9日,举国悲恸,毛泽东同志逝世了。当时的工地一片悲哀,纷纷表示要化悲痛为力量,14日果然发现了一块幼儿右顶骨化石。从此,丁村作为古人类家乡,更加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石刀

石刀是丁村石器组合中的重要部分,都用石片的自然锋刃,借用石片原有厚背或修理出厚背,便于把握。石刀作为采集工具,在割削枝桠、切下果实方面,其功率应当高出双手。另外,它还可以宰杀动物,开肠破肚,剔皮抽筋,给人们提供便于烧烤和咀嚼的肉料。它还可以刮脂去毛,把动物皮加工成“衣料”或帐蓬料。

丁村人的生活环境是怎么样的?

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判断,丁村人的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或旧石器时代中期,一般估计距今约5~10万年。10万年前的动物是什么样?谁也没有见过真的。但是,它留在地层里的骨骼化石,却给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当你一走进“丁村文化陈列馆”的化石陈列馆,你会大吃一惊:好家伙,10万年前的动物这么大个儿!

当丁村人在汾河岸上居住的时候,汾河不象现在那样,河水湍急而混浊。当时汾河水势应当很大很深,还可能比较清些,流得也缓慢一些,至少在河湾处有深而静的清水,河旁边有茂密的水草。古鱼类学家研究了丁村遗址的鱼化石之后说,汾河水曾有体长70厘米的鲤鱼,有体长1米以上的青鱼,体长1米以上的鲩鱼和体长1.5米的鲇鱼。

当时丁村附近的气候比现在还要温暖一些。在附近的山上,生长着树木,山前有丘陵草原,也有较广阔的平原。在河滩的平地上,也生长着树木和青草。犀、象、斑鹿、野马、原始牛等动物都生活在各自喜爱的环境之中。丁村人在群的生活中,对于这些动物的侵害,已经不怕了,但是脱离了群而单独生活,仍然还是不可能生活下去。他们在汾河岸上,在野兽来喝水时猎获它们,丰富自己的食物和生活。

正是在这样一幅生态平衡和谐的自然图景中,丁村人打制工具、采集野果、挖掘块根、捕获猎物,在与自然的斗争中,繁衍生息,发展进化,走向人类的文明。

丁村文化陈列馆

丁村人及其文化遗址是我国既有人类化石又有大量石器和动物化石的重要旧石器时代遗址。1961年,它同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第一批一同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丁村文化陈列馆陈列展现了我国著名的丁村人及其文化的发现、发掘、研究、保护的全过程。以大量的历史照片、模型、动物化石、石器、图表,显示了它的研究成果和在古人类学、考古学上的地位。

你了解“长阳人”发现过程中的千古憾事吗?

距今10万年的“长阳人”,在1956年发现时,曾经轰动中外。时隔50多年了,至今人们认为它是中华民族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如今,“长阳人”的一块上颌骨化石藏于北京,已成为稀世珍宝,为人们继续研究人类的起源与分布提供了重要依据。既然“长阳人”在人类史上有如此重大价值,那么是在什么情况下被发现的呢?而他的发现者又是些什么人呢?

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城西南45公里、赵家堰下钟家湾附近,有一海拔约1300米的洞穴。洞口高约2米,阔约6米,平面呈不规则状。洞穴处于高山丘陵盆地,四周山峦起伏,怪石嵯峨,三五村舍,疏林掩荫,半隐于山坳之中,别具情趣。这里以前是个穷山,什么也没有,解放前农民生活艰苦,有的以乞讨为生。有一年,一些乞丐聚集在这洞里拣野兽的骨头,并称之为“龙骨”,据说是可以治刀伤的药,后来拣的人越来越多。当时这里有个叫周古育的地主,是个医生,懂得这玩艺贵重。为了独占这些“龙骨”,他向农民说:“这里是我周家的‘地脉龙神’,任何人不许进去。”并用石头把洞口封了。现在看来坏事变成了好事,把这个宝贝洞穴保存下来了,才有后来“长阳人”洞的发现。

解放后的头几年,乡里的人几乎忘了这个洞。直到1956年7月,农村搞副业生产,人们又想起这个洞,并把封洞的石头搬开,拣起“龙骨”来。这一拣就是几百斤、上千斤。面上的拣完了,就挖地下的。有一天,当时只有十几岁的杨太珍与两个中年农民一道,看到左洞米把深、靠底部的石壁上,有一西瓜大地方凸出来,显然与完整的石壁不同。他们认为这可能是一大块“龙骨”,便用手去拨,但怎么也拨不动。后来,他们就拿扁担的铁尖猛戳。戳几下后,凸物滚出来了。他们再把附在上面的泥土剥开,黄远枚拿到井边,把它洗干净,嘿!一个头骨骷髅露出来了,又像猴子又像人。大家惊喜不已。可惜呀!就在争着抢着这宝贝时,不小心掉在地上把这个完整的头骨打碎了。当时如果识“货”,拣起来还可以修复,只怪无知,便随手丢进“龙骨”堆里去了,这的确是个千古憾事。

长阳县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的清江中下游,地处鄂西南地区,东邻宜都,南交五峰,北接秭归和宜昌,西毗巴东县,傍长江三峡。这里是4000年前巴人的发祥地,远古人类的足迹遍及清江两岸,创造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下里巴人”千古流芳,“跳丧”、“哭嫁”古风依然。山歌、南曲、巴山舞被誉为“长阳三件宝”,风行华夏,名播异邦。

“长阳人”是怎么重见天日的?

当时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一中有一位生物教师叫陈明智,他听说钟家湾有大量“龙骨”,琢磨出这是古生物化石,对教学有重要价值,便带领学生翻山越岭来到这洞内搜寻。他从数以万斤“龙骨”中拣了1箱比较有特点的骨头化石,其中就有一块上颌骨化石,他认为可能是猿猴的头骨,便把它作为珍贵的标本带回学校去了。这很可能是杨太珍等发掘那块完整头骨的部分。

大量“龙骨”离长阳,到武汉,去香港,惊动了有关部门。认为这不是“龙骨”,而是古生物化石,是对文物的破坏,因而对长阳县进行了批评。接着,省博物馆派人来检查,除收集了大量的动物化石外,并要求把陈明智发掘的那块上颌骨化石收走,当时陈老师有些不舍,还挨了一顿批评。

这块古人类上颌骨化石送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研究所震惊了。专家教授们分析,这是古人上颌骨化石,距今可能有30万年,是研究人类发展史不可多得的宝贝。为了进一步证实它,中科院派出以贾兰坡教授为首的5人考察组来到长阳钟家湾村洞穴进行科学考察。除了中科院外,省博物馆、县博物馆都派人来了。

首先,要弄清这块上颌骨化石是否产于此洞,需要找到类似人骨的“旁证”。20多人在这两个小小洞穴中用工具扒,用放大镜照,干了20天,已挖地3尺,也找不出类似人的化石,有的人觉得无望了。可巧,就在第21天的早晨,龚发达用锄头东一下西一下突然在泥土之中看到一颗小白骨。他拎起来一看,好像牙齿。他惊叫起来,“我挖到了,我挖到了!”周围的人那里肯信。然而,当龚发达将挖到的那颗牙齿送交贾兰坡教授考证,贾老鉴别后,高兴得哈哈笑着说:“真的是一枚古人类的臼齿,由此可以确定,古人类上颌骨化石就出在这个洞里,我们就叫他‘长阳人’吧!”

“长阳人”的年龄

按人类进化猿人、古人、新人、现代人4个阶段划分,考古学家根据“长阳人”化石含炭成分的变化和骨骼形状的差异,认为他介乎猿人与新人之间,北京周口店发掘的“北京人”属猿人,距今约50万年,“长阳人”属古人,开始认为距今30万年左右,后来对骨骼反复分析、比较,认定为10万年比较稳妥。后又经北京大学考古系碳14实验室测定为19.5万年。

“长阳人”是否在被发现的洞穴生活过?

由于“长阳人”的发掘,开始不是科学的发掘,而是老百姓挖出来的,因而破坏严重。这么多年来,还没有在洞穴里发现当时的生产工具及生活情景的遗迹,譬如没有火烧的痕迹。“长阳人”是否在这洞穴生活过,他们是怎么生活的?这是考古工作一直想揭开的一个谜。有人认为“长阳人”来源于生活在钟家湾村洞穴,有人认为“长阳人”是被野兽吃后拖到洞穴,有人认为“长阳人”是与其他动物一道被水冲到洞穴的。到底哪个猜测反映了的是真实情况?还是3者都是不正确的?我们不得而知。

在“长阳人”洞的右边,有一个比较深的洞穴,人们在这个调穴里挖掘出犀牛、象、熊猫、箭猪、鹿、獐等40多种动物化石。根据人类不能离开其它动物而单独存在的原理,考古学家认为这就是共生动物群,这也是人类能生存、繁衍的条件,为肯定“长阳人”提出了可靠的依据。

“长阳人”的问世,说明了长江流域以南的广阔地带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我国古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诞生的摇篮。“长阳人”,从此便成为3个大写的字,不仅在长阳文明史里占据了最厚重最灿烂的一章,而且在中华民族文明史里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一页。

现在,在“长阳人”洞周围修建布置成近似花园的山间公园。洞上方,建了一座“究古亭”,亭子飞阁流檐,古朴幽雅。亭旁有一篇“长阳人”碑文,记叙着“长阳人”发掘的经过。亭的四周,青蓝、绿、褐各色大小石头巧嵌布置,熊描、大象、长颈鹿等塑像栩栩如生立于山林之中,构成了一幅远古共生哺乳动物群的图画。

桐梓人

“桐梓人”是在中国南方洞穴中发现的早期智人(尼人)化石之一。1971年,在贵州省桐梓县岩灰洞发现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等材料。翌年,发现了古人类牙齿化石2枚、旧石器数件和用火痕迹以及相当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在岩灰洞中共找到石器材料12件,大部分是以燧石为原料,加工粗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