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合作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合作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时间:2022-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活动,它除了体现“小组合作交流”外,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小组优化组合”。这样的合作学习,无法体现互助合作,无法发挥集体的智慧,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为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因生而宜,力所能及”。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才可能顺利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当前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学习方式,其主旨在于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在相互合作和交流中实现思维碰撞,达到生发智慧的目的,同时,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会共同学习的价值,增强合作意识。许多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在课堂上实行学习合作组,教育管理者也以课堂上是否让学生进行了合作学习作为一项评价依据,使“合作组”越来越成为课堂的“流行词”。但是究竟应该怎样分组才是有效的,教师应如何进行管理才能体现“交流与合作”的本质呢?

案例:

镜头一:一位老师在讲授“走进化学实验室”时,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按实验桌,每两人分为一个实验小组,每组成员的合作任务主要是做实验时互相配合;按前后桌每四人分为一个讨论小组。

镜头二:一位老师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这个实验时,发现钟罩内水面上升没达到1/5,因此,就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有人提出假设、有人分析、有人记录。

镜头三:一位老师在讲授“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时向学生提问:“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是否能够相互转化?你能设计实验吗?”教师请小组内讨论,两分钟后小组展示。

问题解析:

在镜头一中,教师采用了前后桌同学组合为一个学习小组的形式,虽简单、省时,却忽略了以下问题:这四名同学的整体基础如何?个体差异如何?小组合作学习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活动,它除了体现“小组合作交流”外,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小组优化组合”。如果学习基础不一,水平参差不齐,会使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丧失自信,从而在交流中变得沉默或被动,这就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小组结构的合理性,分组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这样才能使小组成员在小组活动中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强自信心和互助合作意识,进而实现小组成员互相交流、互教互学和共同提高。

在镜头二中,教师虽然采用了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但由于教师分工不明确(只是布置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记录),并没有确切指定将任务分配到个人,结果学生们只关心是否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这样的合作学习,无法体现互助合作,无法发挥集体的智慧,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为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因生而宜,力所能及”。实践表明,只有分工明确,职责到位,学生才能借助生生之间的互动,借助集体智慧,达到最佳效果,真正做到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

在镜头三中,呈现问题后,教师并没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学生没有任何思考,没有任何发现,也就失去了交流的兴趣。学生要参与讨论和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作为基础,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代替的,只有在学生思考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的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究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一)对策探究

1.抓住契机,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由于存在个性差异,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学习潜能及思维方式,因此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同一个教学班级,学生的智力水平是不平均的,有的接受知识慢,遇到的困难较多;有的接受知识快,产生的疑难较少。在解决问题时,小组之间的互动、启发、交流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感,从而挖掘学习潜能。

但是教师必须明确一点,并非任何情况下都适用分组合作学习,只有抓住契机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如人人都想参与,急需要与别人沟通,遇到困难,需要协作完成时,都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分组合作学习。一些教学内容让学生单独操作时如果单调重复,费时且效率低,也可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学生在协作中完成,不但能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感悟和体验,也能培养合作、交往和共处的能力。教师在充分研究教材、了解学情,把握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才能找准契机,有效地发挥分组合作学习的效能。

2.科学合理分组,缩小学生间差异。要把学生间的差异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营造学习氛围。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科学合理地分组,运用多种形式,开辟合作空间。如可以采用“兼顾两头法”或是“自由组合法”等,也可以遵循就近的原则,随机分组,自由而快速地结合成临时小组,便于学生及时讨论、交流,快速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学生不一定就能自觉进入合作学习状态,教师应明确一点: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是需要培养的。如在实行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合作学习的原理、过程和要求等,要告诉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它为什么是有用的,它是如何展开的,教师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必要的合作技能,比如尊重对方,具体指对方在阐述问题时不宜插话,应耐心倾听对方的发言,有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到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等形式予以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做好合作学习的心理准备。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才可能顺利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4.组织有价值的内容开展合作学习。要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教师应科学设计分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明确合作的主题,无主题或主题不明确的分组合作很难体现出学习的有效性,也难以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更不用说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了。因此,为使合作更有效,教师应该事先明确合作讨论的主题,并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例如在学习氧气的制取时,教师不妨确定小组讨论的主题为“为什么制取完氧气后,要先撤去酒精灯?”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时,确定“与制取氧气相比,二者之间的不同是什么?”“从装置上看,制备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不同点是什么?为什么?”等主题,话题越明确,学生合作越容易,特别是刚刚实施分组合作时,话题越具体越容易促进合作活动的开展,越容易让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参与进来,发挥合作的作用。

(二)实施小策略

1.分工明确的合作更有意义。课堂时间是有效的,合作却不是无限度的,为了使合作更有效,教师要帮助学生分配角色,让每一名学生都有事可做,避免在合作中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例如合作组在共同进行一项实验操作时,教师应在组员协商的基础上确定每个学生在实验中的角色,分工明确了,学生在实验中才能做到有条不紊。

2.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想要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潜力,实现共同目标和个人目标的辩证统一,就应该建立一种促进学生作出个人努力且小组成员间能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这种良性制约机制主要是合理的评价机制。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将对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并更加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

我在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时,除了口头表扬外,还对合作有效的小组和表现突出的成员给予“分数”奖励,并以此作为评选优秀合作小组的依据。具体做法是:每节课评选一组优秀合作组和两名最佳成员,成员可以来自优秀组也可以来自其他组。优秀组的成员记2分,其他成员记1分,优秀学生记2分,并将分数计入过程评价中,作为学生学习的一项成果。每月汇总学生成绩,再评出两个优秀组、5名优秀学生,为优秀小组和优秀学生颁发纪念品和奖状,并要求学生把奖状带回家,而后家长写反馈意见。这个做法得到学生和家长的热烈响应,由此也带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从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自于教师的有意义评价,因此,评价和反馈才能让工作持久,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

3.教师是合作小组的参与者。教师在分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教师能积极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不仅能及时发现学生面临的障碍,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能与学生在共同学习中建立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

曾听过一节年轻教师的化学课,是为了了解其受学生喜爱的原因。一走进课堂,便有了这样的感受,一是教师教学设计较精心,能够依据学情开展教学活动,二是在学生分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成为一个真实的参与者。这位教师在与学生讨论时,没有因为自己是老师就“居高临下”,而是与学生共同研讨、共同探究,在学生眼里,似乎也没有将这名教师当成老师,而是像对待自己的同学一样,自由、畅快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由此可见,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学生才有可能实现充分的参与、合作和互动,而这得益于教师“参与者”的身份,当教师以“同伴”身份参与合作组时,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