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新审视爱因斯坦的遗产

重新审视爱因斯坦的遗产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考虑到爱因斯坦在历史上的地位,有多个原因值得我们重新审视他的一生。爱因斯坦环和爱因斯坦透镜现在不仅已经被发现,而且业已成为天文学家观测外太空不可见对象的关键工具。即使是爱因斯坦的“错误”现在都被认为是对宇宙认识的意义深远的贡献。不过,最近10年来,随着“超弦理论”、“M理论”的提出,物理学家开始重新评价爱因斯坦后期的研究工作及其遗产。

天才。心不在焉的教授。相对论之父。蚀刻在我们心目中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形象,总是一头爆炸的头发,不穿袜子,上身是特大号的毛衣,嘴里叼个烟斗,对周围世界好像并不注意。传记作家丹尼斯·布莱恩曾这样描述他:“与埃尔维斯·普雷斯利和玛丽莲·梦露齐名的流行偶像。他那神秘莫测的形象经常出现在明信片、杂志封面、T恤衫和比真人还要大的招贴画上。好莱坞有个经纪行专门经营他的形象图片,供电视广告使用。他要是见了这些可能都会生气。” [1]

爱因斯坦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其贡献堪与艾萨克·牛顿比肩。因此,《时代》周刊选他作世纪人物毫不奇怪。许多历史学家将他列入过去的千年里一百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考虑到爱因斯坦在历史上的地位,有多个原因值得我们重新审视他的一生。首先,他的理论极为深刻,其在几十年前作出的预言至今仍占据着报纸头条的位置,因此我们极有必要尝试去理解这些理论的本源。随着新一代仪器的出现(其中包括卫星、激光纳米技术、超级计算机、引力波探测器等),这些在1920年都是不可想象的,人们可以探索宇宙外围以及原子内部,爱因斯坦当年的预言不断为科学家赢得诺贝尔奖。即便是爱因斯坦餐桌上的面包渣都会为科学开辟新的前景。例如,1993年的诺贝尔奖就授予了两位证实引力波存在的物理学家。而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在1916年分析双中子星运动时所预言的。200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则由三位物理学家共享,他们证实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存在。这种物质在接近绝对零度时的新的状态是爱因斯坦在1924年预见到的。

他的其他预言现在也正被一一证实。黑洞曾被看作爱因斯坦的理论所推出的一个奇怪的东西,而现在哈勃太空望远镜和甚大阵射电望远镜都已找到了黑洞。爱因斯坦环和爱因斯坦透镜现在不仅已经被发现,而且业已成为天文学家观测外太空不可见对象的关键工具。

即使是爱因斯坦的“错误”现在都被认为是对宇宙认识的意义深远的贡献。2001年,天文学家找到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宇宙常数”这个一度被看作爱因斯坦最大的失误,实际上包含宇宙中最大的能量,而且它将决定宇宙最终的命运。因此,从实验的角度来看,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明累积起来,验证了他当年的预言,对于爱因斯坦的遗产的认识问题,出现了“复兴”。第二,物理学家正重新评价爱因斯坦的遗产,尤其是他的思维过程的价值。近年来,为他作传的传记作家不厌其详地研究了他的私人生活,以寻求其理论的本源。但是物理学家却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爱因斯坦的理论与其说是建立在神秘的数学之上,(更不要说他的爱情生活了!)倒不如说更多的是建立在简单而优雅的物理图景之上。爱因斯坦经常评论说,某个新的理论,若不是建立在连儿童都能理解的物理图景之上,那么它极有可能毫无价值。

因此,本书就以这些图景,即爱因斯坦的科学想象力所带来的成果为主线,并围绕这些图景描述其思维的过程和最伟大的成就。

第一部叙述的是爱因斯坦第一次在16岁时所想到的图景:如果追随一束光运动,光会是什么样子。另外,这幅图景很可能是受到他小时候读的儿童书籍的启发产生的。通过想象和光束赛跑可能发生的情形,爱因斯坦将当时最伟大的两个理论——即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的理论——的矛盾之处找了出来。通过思考解决这一对矛盾,他知道这两者之中必有一方是错误的。事实证明牛顿学说出了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狭义相对论(这一理论后来揭示了恒星和核能的奥秘)就蕴含在这一图景中。

在第二部,我们领略的是另一幅图景:爱因斯坦想象,行星就像是玻璃弹球,沿着以太阳为中心的弯曲的平面滚动。引力是时空弯曲造成的。通过将牛顿所说的万有引力替换成平滑表面的曲率,爱因斯坦使我们对引力有了全新的、革命性的认识。在这一新的思维框架中,牛顿所说的“万有引力”其实是空间弯曲所造成的假象。这一简单的图景所带来的结果,包括黑洞、大爆炸以及宇宙最终的命运。

第三部没有相应的图景。这一部分其实叙述的是爱因斯坦在探索统一场论中,由于缺乏图景的指引所遭受的挫折。假如有了这样的图景,爱因斯坦也许能够找到正确的路,摘取人类2000年来在探寻物质和能量的法则中的最高荣誉。到了这个阶段,爱因斯坦的直觉帮不上多少忙了,因为当时对于原子核亚原子粒子的力,人们几乎一无所知。

未完成的统一场论,和他生命中最后30年对“万物至理”的探索绝不是一个失败——虽然这一点只是最近才为世人所认识。当年他的同时代人把这看作愚蠢的行为。比如,物理学家兼爱因斯坦的传记作家亚伯拉罕·派斯就抱怨说:“在他生命的后30年中,他一直勤于研究。但是假如他放下工作,钓鱼去也,其声名,即使不会比现在更高,至少也不会丝毫受损。” [2]换言之,如果他在1925年就离开物理学,而不是1955年,他所留下的遗产可能更伟大。

不过,最近10年来,随着“超弦理论”、“M理论”的提出,物理学家开始重新评价爱因斯坦后期的研究工作及其遗产。全世界物理学的研究中心,又回到了统一场论之上。万物至理的研究,成了新一代有抱负的科学家的最高目标。曾几何时,统一场论被视作老迈的物理学家学术生涯的坟墓,现在,它已然是理论物理学压倒一切的主题。

我希望通过本书提供一个关于爱因斯坦的开创性工作的全新的视角。从简单的物理学图景出发审视他的恒久遗产,有可能会得到更为精确的图像。他的远见卓识为当前在外太空和高级物理实验室里正在进行的变革性的实验提供了养分,同时也在促使当代人加紧研究,实现他生前痴痴追寻的梦想:万物至理。我觉得,从这一角度来解读他的生活和工作,应该是他最喜欢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