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中国科技的巨大成就

当代中国科技的巨大成就

时间:2023-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快科技事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和全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这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这项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最大的科研工程,是小平同志在1984年10月7日奠基破土动工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竣工和投入使用,使中国高能加速器技术一步跨越三四年,直接进入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世界八大高能加速器中心之一。

当代中国科技的巨大成就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三十多年前挂起的科学的云帆,经过乘风破浪,终于驶入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海洋。

〇是啊!当代中国的各项成就举世瞩目。就说科学技术吧。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快科技事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和全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与此同时,拥有了一批在农业、工业领域具有“锁钥”功能的自主知识产权,催生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的迅速崛起,造就了一批拥有自主知名品牌的优秀企业,有效支撑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缓解了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加快了产业优化升级,维护了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显著增强了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2]

三十多年来,从科学研究理念到科技工作地位、从科技体制机制到科研环境条件、从科研布局到科技实力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革。

●太令人振奋了!您能具体说说吗?

〇具体地讲,形成了较完整的研发体系,建立了较完备的学科领域,造就了一支质与量俱佳的专业技术队伍;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高温超导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等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表面科学、非线性科学、认知科学以及地球系统科学等新兴交叉学科进展迅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超导托卡马克聚变实验装置、国家

img10

图1-9 改革开放后中国科技大学首批博士名录及学位证书

农作物基因资源工程等奠定了我国基础科学进步的基础;三峡工程、载人航天工程、首次月球探测工程、青藏铁路、高速铁路建设等获得重大成功,数控机床、核电、集成电路等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水平和自主化率稳步提高,高技术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明显进步;科技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科技体制,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以科技进步法为核心的科技法律法规不断完善。[3]

●真是花开满园,美不胜收啊。不过,我还是感觉有些笼统,您能举例再展开说说吗?

〇是啊,要将三十多年而且又是中华5 000年里最辉煌的三十多年的科技成就“一网打尽”,谈何容易?

img11

图1-10 改革开放后中国科技大学的首批博士与校领导合影

就说农业科技吧,它对农业进步的贡献率已经超过35%,水稻、棉花、大豆、玉米和小麦等农作物品种更换了几次,复种指数和造林成活率提高了一或两成。中国不仅掌握了转基因的几乎全套技术,而且有能力进行某些动植物基因组的研究,特别是水稻杂交育种和水稻基因组织。袁隆平(1930~ )院士杂交水稻的成功推广,每年的增产足以养活几千万人口,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国家!他目前正在进行中的超级杂交水稻育种计划,相信将会更有效地缓解亘古以来就困扰人类的“吃”的问题。新世纪伊始,我国超级杂交稻基因组全序列工作框架图及数据库、世界上第一张水稻全基因精确图以及水稻4号染色体基因组的精确测序等工作相继展开,将会进一步揭开水稻以至小麦、玉米等“五谷”的秘密,从而使“民以食为天”的谚语永远地成为历史。[4]

img12

图1-11 中国科技大学1984届研究生与领导和科学家合影

●真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〇是啊,正像郭老在《科学的春天》讲话的期望:

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科学工作者同志们,请你们不要把幻想让诗人独占了。嫦娥奔月,龙宫探宝,《封神演义》上的许多幻想,通过科学,今天大都变成了现实。“当代神农”袁隆平也是充满梦想与激情的科学家,他还有一个梦:

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这话猛听起来颇有诗人的浪漫,但细一品味,竟有“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豪气。

〇丝毫不差!祝愿袁院士的梦想成真,把世界领入一个丰衣足食、怡然自乐的新时代。

●太神奇、太美妙了!

〇是啊。如果说杂交水稻缓解了人体自身的“能源”危机,那么,以核电、正负电子对撞机、重离子加速器、超导核聚变等为里程碑的中国物质科学及其技术,正在“勘探”未来的能源。

●在我的记忆中,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中国称雄于世的科技成果,是吗?

img13

图1-12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〇可以这么说。1988年10月16日凌晨5点56分,也就是太阳还有30分钟就从东方升起的时刻,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这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

这项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最大的科研工程,是小平同志在1984年10月7日奠基破土动工的。华裔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Tsung-Dao Lee,1926~ )博士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是国际高能物理界的一件大事。仅用4年就完成如此复杂的高技术工程,且一次对撞成功,如此高速、高效在国际上是不多的。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竣工和投入使用,使中国高能加速器技术一步跨越三四年,直接进入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世界八大高能加速器中心之一。

●真了不起!但这与探索新能源有什么关系呢?

〇关系太大了。

从远古直到仅仅一百多年前,数百万至少数十万年的人类文明史,其实不外乎是火被应用的历史。从西侯度、北京猿人,到农业与陶、青铜与铁、冷兵器之光,直到200年前由西方发动的工业革命,本质上也是火——蒸汽动力的驱动。还有,后来热力学定律与科学观(能量守恒与转化,熵与新的世界观),质能关系式与原子能(人类对宇宙之火的利用)……可见,火对人类文明进程影响之深远!

火之后是电。近代电学,是基于对雷电、摩擦起电的研究。吉尔伯特(Wil-liam Gilbert,1540~1603)与磁,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与电,直到近二百年前奥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1777~1851)与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将电与磁联系起来,才初步揭开了电的神秘面纱,也才迎来了电力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电学引领了人类思想的革命:光与电磁波,电磁理论与相对论,光电效应与基本粒子,电的本质(电的传播与场,电子是什么——丁肇中的“点粒子”,电子显微镜)……四种力的统一与新的科技革命:一种力,六种轻子,六种夸克,什么是无限可分?

电的本质,借用老子的话,可说是“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正如老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孔阴阳的经典话语:“‘电’这玩意,到底是股油?还是股气?就是闹不清。不过,人家既敢承当这事,我看一定能闹成。这伙年轻人,我算是服了!”

img14

图1-13 世界最大的对撞机:欧洲强子对撞机

●电,倒使我想起“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两句唐诗来。是否,“电”这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客人,一旦完全现身于人类理性的殿堂,也就是我们初窥未来能源堂奥之时?

〇是的。人类对电的利用和进一步认识,正是解开未来“电力”之源的一把金钥匙。

现在我们发电的能量来源,除了核能、地热之外,几乎都来自太阳,如煤电、油电、风电和水电等,无一例外。能源危机,出路何在?核电、地电、风电和水电等之外,未来的出路还在于人类对自然包括对电的认识。

将来如果能够把四种力即现在差一个的引力统一起来,电子作为一种基本粒子参与其中(或者电子也不再“基本”而有更小的结构);以及欧洲在2008年中国第24个教师节那天“开撞”的正负电子对撞机,利用正反物质的湮灭作用(宇宙初期为何未能湮灭,正是在于10维时空有6维卷曲而成现在的4维)……人类就可以利用宇宙大爆炸——“混沌初开”那匪夷所思的巨大能源来“发电”、“发光”——诸如类星体之谜,又何愁能源危机呢?

img15

图1-14 遥远而神秘的类星体

●原来,这就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以及近年“开撞”的欧洲强子对撞机的现实理论价值及其未来应用意义!

〇也许,人类期望已久的“未来”能源就将从这些对撞机的复杂管道中被探索出来呢。

img16

图1-15 地下100米、环形隧道27公里的大型强子对撞机

●太让人激动、太让人神往了!

〇是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工作者把古老的幻想融入科学,将科学插上幻想的翅膀,创造出一个个人间奇迹。“嫦娥”探月工程,还有升空上天的“神舟”,迈开了中国人出征太空的豪迈步伐,这些都是当代中国科技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何以能如此说呢?

〇“月照高楼一曲歌”。皎洁的明月,古往今来激起人们多少美丽的遐思。“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无数关于月亮的遐思中,“嫦娥奔月”恐怕是我们民族最久远也最动人的一例。而这一古老的愿望,终于在改革开放后开始付诸实施了。

●在我的印象里,早在1970年升空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不是就已经开始了我们民族伟大的“飞天梦”了吗?

〇问题就在这里了。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将第一颗中国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这的确是中华民族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它与我国自行研制开发成功的原子弹和氢弹,被誉为“两弹一星”,是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巨大象征。

这年冬天,周恩来(字翔宇,1898~1976)在听取秦山核电站工程汇报的中央专委会议上说:

人类如果把地球上的东西用得差不多要搬家了。月亮还能再活吗?那

是个死东西了。我们人类是唯一的吗?也许别的星球上有人已经搞了共产主义。人类也可能搬家,搬到别的星球去。

立志飞向别的星球,并向那里的“人”学习打造共产主义新天地的先进经验,是当时中国领导人鲲鹏展翅般的豪情和冲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其中,是否已经有点超越当今科学上“时空隧道”理论的思想火花了?

1970年7月14日,毛泽东(字润之,1893~1976)圈阅了中国发展载人飞船报告。之后,选拔航天员的工作秘密地开展了起来,并从沈阳、北京、南京和广州等四军区的一千多名歼击机飞行员中初选出了80多名,最后留下了20名,他们是杨利伟之前的中国首批待训航天员。

然而,让人扼腕不已的是,这20名航天员却最终未能圆了我们民族数千年的“飞天梦”。

●怎么?!

〇原因很简单!正是“屋漏偏遭连夜雨”,本已薄弱的中国经济,这时又遭到“文革”的冲击,怎能支撑起如此庞大的飞天工程。当时仅300公斤重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难以承载体积庞大的飞船。那个动乱的年代,使“曙光一号”永久地尘封在我们民族沉痛的记忆当中。至今,那两张2米多长、1米见宽的飞船图纸,还保存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档案室里。——1975年3月,国防科工委宣布飞船工程下马,航天员各回原单位。

●这,已经不是20名航天员个人的遗憾了,而是我们民族长久难以挥去的梦魇!

〇是啊。如果不是改革开放,这种遗憾和梦魇恐怕会继续“放大”,而成为我们民族永久的痛了。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从“神舟”到“嫦娥”,中国人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意气风发地在太空行走、九天揽月。相信,登上火星、飞出太阳系进而“饮马”银河的日子不会太过久远,至少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痴人说梦”了。因为,我们与世界一起,已经迈出了“飞天”的第一步!

而这一切,不能不归功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这一“制天命而用之”的利器!

●“山中方七日,世间数千年”,主要指什么意思?

〇这句话其本意是指时间流逝之快,事物变化之大,可谓沧海桑田。我们用“山中方七日”暗指我国在文革动乱时期的十年,被孤立于世界之外,科技发展缓慢。而对比当时的世界科技则是发展迅猛,当我们结束十年动乱后,开眼看世界,真是“山中方七日,世间数千年”啊!

【注释】

[1]《万钢在第十一届科博会开幕式暨主题报告会上的讲话》,2008年5月20日。

[2]《万钢在第十一届科博会开幕式暨主题报告会上的讲话》,2008年5月20日。

[3]《胡锦涛在2008年7月24日的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4]路甬祥:《中国科学技术进展》(中国科学院),2003年11月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