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什么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

为什么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十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与中国科技的不断进步密不可分。但令人扼腕不已的是,自明代中叶以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悲壮地衰落了,以至于鸦片战争中中国很直观地惨败给了西方的坚船利炮。这次堪与近代以来意大利文艺复兴、德国宗教改革、法国启蒙运动、美国独立宣言相媲美的思想解放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杆大旗,吹响了国家独立、民族进步的时代号角,是中国与西方近代科学在精神层面上的真正接轨。

改革:第二次革命

●没想到,这里面还有如此环环相扣的逻辑关系呢!真是一种“必然”。

〇关于改革,小平同志还有一句名言: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第二次革命。

这里,小平同志更将改革看成是解放生产力的“第二次革命”,并说实现这场革命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改革30年的巨大成就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正如科技部部长万钢所总结的:

三十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与中国科技的不断进步密不可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构建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1]

●那么,从大历史来看,“科学的春天”意义究竟何在呢?

〇问得好!无论是以新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为参照,还是把中国近代科技的艰辛历程作底色,甚至将5 000年中国科技的恢宏当背景,这次大会所昭示的“科学的春天”的意义都极为深远,前所未有。

img5

图1-4 科学大会上的知识分子代表

●请问,何以能这样说?

〇中国古代有着辉煌灿烂的科学技术文明,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Needham Josoph,1900~1995)经过长期专门的研究,得出了一个令西方世界震惊不已的结论:

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在15世纪以前更是如此。

但令人扼腕不已的是,自明代中叶以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悲壮地衰落了,以至于鸦片战争中中国很直观地惨败给了西方的坚船利炮。

●“很直观地”?您的意思……

img6

图1-5 李约瑟

〇是的。中国明清两代科学技术的衰落并被西方迅速的赶超,除了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内在的原因如经验性、实用性以及缺乏系统的理论探究(欧几里得几何学式的公理化方法)等之外,更多地还与社会文化、经济类型等外在原因不无关系。

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要破解的谜团:

为什么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西方更为有效?而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

●对“李约瑟难题”,能否这样理解:“孕育了灿烂技术文明的中国,为什么没有诞生出近代科学?”

〇完全可以。

●真是“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那么,怎样从社会文化、经济类型来透视“李约瑟难题”呢?

〇我认为,破解“李约瑟难题”,科学社会学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即考察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需要和态度。

经济类型,简单地说,就是中国没有出现像西方近代那样的资本主义,尽管在明末的江南等地已经有了资本主义的一些萌芽。

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说得好: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中国古代虽然有过有效实用的科学技术,但直到明清,也没有出现像西方近代资本主义那样对科学技术的强烈社会需求,这是中国明清以来科学技术衰落的重要原因。

●是否这种对科学技术“无需求”的经济类型,又决定了社会文化对科学技术的态度?

〇不错。这种“无需求”,恰与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而轻自然、重人文而轻科技、重科举功名而轻雕虫小技是相与表里、一脉相承的。

●对,中国传统的确是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贬为不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甚至是不求上进的“奇巧淫技”,已然是远离了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玩物丧志”、“自甘堕落”之举!

〇对,你说的不登大雅之堂的“大雅”一词,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重人文伦理而轻科学技术的形象概括。即使有那么几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异类”,也只有郁郁寡欢、顾影自怜的份了。难怪,明末宋应星(字长庚,1587~1661)会在其名著《天工开物》序言中悲愤地控诉:

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也难怪,一部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就是中国传统科学技术融入世界发展大潮的悲壮历史,也是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本土化和体制化的艰辛历程。

〇你说得对!中国传统的经济类型及其社会文化,也注定了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历程是循着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精神层面这“三部曲”的渐次跨越

●西学东渐?三部曲?

〇西学东渐,是指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即本土化和体制化的历程。“三部曲”大致是:第一部(1840~1895),以鸦片战争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务运动为标志的器物层面的引进,即“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阶段;第二部(1895~1919),以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也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为契机的制度层面的变革,包括戊戌变法、废除科举、癸卯学制、新式教育特别是辛亥革命等;第三部(1919~ ),就是1919年以“五四运动”为里程碑的新文化运动。这次堪与近代以来意大利文艺复兴、德国宗教改革、法国启蒙运动、美国独立宣言相媲美的思想解放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杆大旗,吹响了国家独立、民族进步的时代号角,是中国与西方近代科学在精神层面上的真正接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