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大洪水及海生贝类化石

关于大洪水及海生贝类化石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列奥纳多·达·芬奇仔细描述了快速运动的水流使泥沙及其他物质沉淀的原因和所产生的影响。等到基督教在欧洲占据统治地位之后,基督教认为,世界是由上帝在六天之内创造的,这样一来,之前的海贝化石的成因就无法解释了。达·芬奇第一次对化石的成因和地质变化做了系统的论述。大洪水为什么没有将海贝从大海中带走?

大英图书馆说明

这是整个手稿中对于化石最大规模的讨论。鉴于群山中发现的贝类化石,文中多处针对宗教宣扬的大洪水理论提出了挑战:“有人认为,现在在意大利边境远离大海的高山上,我们所看到的贝壳是大洪水泛滥时沉淀而来的。我的答案是,假如真像《圣经》中所写的那样——曾经有人测量出大洪水比最高的山还要高出七层楼高——而海贝一般生长在海边,海边巨石嶙峋,层层堆积,海贝就静静地躺在石缝之间,它们相互之间距离并不远。最远的海贝离整个贝群也近在咫尺,所有的海贝待在同一高度,一层压着一层。”

列奥纳多·达·芬奇仔细描述了快速运动的水流使泥沙及其他物质沉淀的原因和所产生的影响。沙子变成石灰石,就在海洋生物自身生长的地方,将它们凝结在了石头中。在同一地点持续不断地堆积——而不是大洪水——可以解释这些贝类为什么会呈现出一层一层的形态:“假如大洪水那湍急的水流携带着贝类,这些贝类应该在泥土中相互混杂,一个一个独立存在,而不应该是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那样,在一层层泥土中按照固定的顺序排列。”

列奥纳多·达·芬奇这篇讨论中,唯一使我们现在困惑的,是其“海水通过直布罗陀海峡流出地中海使地面升高”的观点。根据列奥纳多·达·芬奇时代的宇宙观,各个元素均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相对于质量较轻、密度较小的物质,质量较重、密度较大的物质位置会高一些。这一原理也适用于水,按照列奥纳多·达·芬奇的理解,水深度不同,测量出的水的重量也不同,即水对底部会形成一定的水压。[1]

高山上的海贝化石

在古希腊的时候,学者们就已经在高山上发现了海贝化石,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解释说,这是因为以前的高山势必曾经位于大海当中,而世界上也曾经出现过全球性大洪水和干涸,因此将高山呈现了出来。其他的哲学家大部分也都秉承这个观点。

等到基督教在欧洲占据统治地位之后,基督教认为,世界是由上帝在六天之内创造的,这样一来,之前的海贝化石的成因就无法解释了。新的解释方法有两个:第一,海贝是在诺亚洪水的时候被海浪携带到了高山之上;另外一种解释则更加有趣——海贝是自发生长在岩石当中的。

达·芬奇所集成的正是古希腊哲学家的观点。他怀疑基督教观点的论据也有两个:第一,发现于意大利北部的海贝化石距离大海非常遥远,海贝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迁徙到此;第二,如果确实是大洪水的作用,那么大洪水会将高山上的物体冲刷到大海当中,而不是使得大海当中的生物被携带到高山之上。

这样,达·芬奇的观点就越发明确了:河流汇入大海之后,所携带的泥沙沉淀下来,掩埋了生活在大海底部的海贝;后来大海消退的时候,将原先的海底呈现出来,泥沙经过挤压成为岩石,泥沙当中的海贝也就变成了化石。达·芬奇第一次对化石的成因和地质变化做了系统的论述。

他的这部分手稿得益于没有公开发表,所以未曾冒天下之大不韪,受到基督教的迫害。而后来的地质学家则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继续探研,得出了“板块挤压、高山抬起”的结论。

十页/八百五十三项结论

有人认为这些海贝分散在很辽阔的地方,这是上天自然搬迁重置的力量——从遥远的大海把有生命的物体从一个地方创造性地搬迁到另一地,并对当地产生巨大影响。对于这些看法,我承认搬移在这些动物身上的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情况,至多是对某一种类或者某一年代的动物产生过作用——不管是大还是小,不管有没有外壳,不管外壳破碎还是完整。有些贝壳里面充斥着海沙,在一只贝壳内部,甚至保留着另外一只贝壳完整或部分的残骸,这些海贝张着口,像是在呆呆发愣;有些仅存蟹爪而没有其他躯体;有的身上粘贴着其他动物的残骸,像活生生的动物那样,一个紧紧地盘踞在另一个之上;有的像是在外出觅食途中留下的踪迹,像蛀虫在木头中蚕食前进;有的体内,可以发现其他动物的骨头或别的鱼齿,这些骨头有的像利箭,有的像巨蟒伸出的舌头;有的像不同动物的躯体纠结盘绕在一起。假如不是大海的力量将这些东西扔上海岸,堆积在那里,那么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大洪水不可能将它们一次性搬迁到那里,因为比水重的物体不能漂浮在水面,这些东西都比海水重,不可能通过漂浮的方式完整地完成搬迁。在被海水淹没过的峡谷,根本就不可能看到海贝。但这在冈佛历纳的阿诺河却并不奇怪,古老的岩层同阿尔巴诺山紧密连接,形成海边的悬崖峭壁。这些悬崖峭壁以其特有的方式拦截着河水,使河水不能倾泻入海。这些河水最后到达岩石脚下,然后形成两个大湖,一个湖泊在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佛罗伦萨,佛罗伦萨和皮斯托亚一样富庶美丽;另一部分悬崖紧紧抓住阿尔巴诺山的手,蜿蜒到达现在一个叫塞拉瓦莱的地方。在阿诺河峡谷的上游,在遥远的阿雷佐,形成了第二个湖泊,这个湖泊的水全部泄入上一个湖泊。这个湖泊大概在现在的吉伦特被封闭住,整个湖泊掩映在阿诺河峡谷中,长度达40英里。阿诺河峡谷的底部容纳了急流携带来的全部泥沙,仍然可以在普拉多·马尼奥山脚看到峡谷敞开胸怀,以极其高昂的热情,接纳着这些“外来户”,对任何流入的河水都不会弃之不顾。从这里的土层中可以看到河流纵深的横断面,这些河流从耸入云霄的普拉多·马尼奥山湍急而下,横穿这些河流;在这些横断面中,看不到任何贝壳的踪迹,也没有任何海泥留下。这个湖泊与佩鲁贾湖相会。在佩鲁贾湖,可以看到无数的海贝。在这里,河流里的水全部注入大海,因为大量的淡水在这里汇合,所以这儿的水并不是很咸。这个现象也可以在亚平宁山脉看到,河水滔滔,你争我抢地流入亚得里亚海,那儿的山中,大多数地方可以看到大量的海贝和淡蓝色的海泥。石头裂缝的罅隙中,到处都是海贝。我们知道,当阿诺河水从冈佛历纳的峭壁中流过进入大海,在下游不远的地方也留下同样的踪迹,因为那个年代,冈佛历纳山肯定比圣·米妮亚托·奥尔特德索山要高,因为在这高山的最顶端,可以看到河岸壁上布满了各种各样海贝和牡蛎的残骸。这些海贝没有向瓦尔迪尼沃方向延伸,因为阿诺河里的淡水没有伸展到那么远的地方。大洪水为什么没有将海贝从大海中带走?这是因为河水是从大地流向大海,尽管河水将大海同大地连接起来,但这些河水搅乱了海底,因为从陆地流出的水,其水流比大海的水流更强大。结果是强大的力量使河水潜入海水的下方,将海底搅得天翻地覆,并将河水中所有可以移动的物体倾倒进大海,比如上面提到的贝类及其他类似的物质。此外,还因为从陆地流入的河水比海水更混浊,比海水冲击力更大、重量更重。因此,无法想象这些海贝以哪种方式到达那么远的内陆——除非他们本来就生长在那里。或许你会告诉我说这是由于卢瓦尔河的缘故,卢瓦尔河穿过法国,在法国境内绵延80多英里,直通大海,大海海面也因此升高。河流在法国境内形成了幅员辽阔的平原,海面也因其而升高了大约20布拉乔奥。在距离大海80英里的平原,偶尔可以看到海贝的踪迹。问题是,地中海的浪潮并没有引起这么大的变迁,因为在热那亚海湾,海水很安静,根本就没有大风大浪来打搅;在威尼斯和非洲,只有很小的风浪,在那儿,海水只对其征服过的土地产生微弱的影响,但这只是那个地方很小很小的一部分而已。当河流中的流水遇到障碍的时候,河流的水面一般会升高。当河水穿过桥洞,水面变窄,水位同样升高。在河水较急的中型河流中架设木桥,应当在面向水流的方向用一排排伸出的桥墩尖头来固定桥墩横梁。当河水中有浮木冲过来,桥梁发生结构性的倾斜,可以避免浮木对桥梁造成正面冲击。事实上,这些尖头部位将导引河中的浮木离开桥墩。而且,如果急流冲击木桥,河水会将冲击力转移离开桥墩;如果低位河水携带有浮木,冲击力量很小,不会对木桥本身造成损坏。河水穿过狭窄的地方,一般会在水流变大的地方,对河岸造成毁坏。这是因为,当河水穿过狭窄的地方,中部水位比两边的水位要高;而当河水流向较宽的地方,力量会从高处向各个方向散开,就像星星的光芒一样,从中心洒向各处,水也一样,向各个方向奔逃。

首先可以写一本书,论述淡水盘踞的地盘;然后第二本书写海水;第三本写由于淡水和海水的消失,我们的宇宙部分将变得很轻很轻,结果,我们距离宇宙的中心会越来越遥远。

【注释】

[1]注意,这篇分析有问题,某种程度上颠倒了达·芬奇在手稿十一中的记述。达·芬奇在手稿十一中明确说明水对底部没有压力,并用水草和浮泥做了证明。但这个说明却颠覆了他的说法。——译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