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的坐姿是什么样的(古代坐姿的演变史)

孔子的坐姿是什么样的(古代坐姿的演变史)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代的坐姿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坐、跪、跽、踞、跏趺和垂足坐等。这种坐姿根据古人腰部的不同状态还可分为危坐、安坐与凭坐三种。在古代的礼法观念中,它是最正统的坐相。“几”是古代设于座侧,以便凭倚的家具。“结跏趺”类似现在的盘脚坐,不同的是要求两脚心向上,古代的僧人、道士打坐都是选用的这种姿势。善跏趺是两脚自然垂下或垂下之后相交的坐姿,这种坐姿对古人影响很大,传到民间便是通常的“垂足而坐”。

直立行走标志着由猿转变成人,不过老是站着,实在是太过辛苦。除了躺卧以外,人们迫切需要更多的姿势让身体处于安逸的状态,多种多样的坐姿便应运而生。古代的坐姿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坐、跪、跽、踞、跏趺和垂足坐等。

和今天的“坐”不同,古代的“坐”严格来讲实际上是两膝相并,双足在后,脚心朝上,臀部落在脚跟上。古代没有凳子、椅子,一般都是在地上铺上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因而有“席地而坐”的说法。深受中华文化浸染的日韩目前仍然保留着这种生活习惯。

这种坐姿根据古人腰部的不同状态还可分为危坐、安坐与凭坐三种。“危坐”即直腰端坐,古成语“正襟危坐”就是指这种坐姿。在古代的礼法观念中,它是最正统的坐相。孔子为人师表,传道解惑,想必上课的时候一定是“正襟危坐”。“安坐”时,人的腰部就比较放松了。《说文解字》:“人安坐则形驰。”在礼制上不如危坐严谨。不过这种坐姿肯定比危坐要舒服,老是挺着腰,恐怕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凭坐”指的是凭几而坐。《说文解字》:“凭,依几也。”“几”是古代设于座侧,以便凭倚的家具。靠在家具上,当然比较舒服,就像现在靠在沙发上一样,这是古人闲居时常用的坐姿。

跪与坐类似,《说文解字》:“跪,拜也。”跪是两膝相并,双足在后,脚心朝上,臀部不落在脚跟上。跪是一种重要的礼节,在素有“礼仪之邦”的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过去,祭拜祖先要下跪,后辈拜见前辈表示恭敬要下跪,大臣参加皇帝要下跪。虽然男儿膝下有黄金,遇到别人的威胁时,也难免下跪求饶。

“跽”与跪类似,《说文解字》:“跽,长跪也。”长是耸身、身体加长。跽就是跪而耸体即两膝相并,双足在后,脚心朝上,膝以上部分直起。它也是一种由坐到站的过渡状态。如《史记·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说文解字》:“踞,蹲也。”即两足及臀部着地或物,两膝上耸。《后汉书·鲁恭传》中有“蹲夷踞肆,与鸟兽无别”的记载,可见这被认为是一种不合礼节的姿态。在缺乏树木的黄土高原上,人们没有木材制造凳子,长期以来就形成了蹲着的习惯。甚至给他一个板凳,有些人也习惯蹲着上面。

“跏趺”是随着佛教而传入中国的一种坐式,可以分为结跏趺、半跏趺和善跏趺三种。“结跏趺”类似现在的盘脚坐,不同的是要求两脚心向上,古代的僧人、道士打坐都是选用的这种姿势。“半跏趺”是左右任何一脚放至另一大腿之上的坐姿,类似一腿盘坐,传到民间便发展为“二郎腿”。善跏趺是两脚自然垂下或垂下之后相交的坐姿,这种坐姿对古人影响很大,传到民间便是通常的“垂足而坐”。

“垂足而坐”指的是臀部着“床”,两脚下垂,与今天的“坐”的姿势差不多了。一开始是坐床,人们仍然用“踞”来表示坐床的这种姿势。后来出现了专门供人坐的凳椅,于是“坐”就产生了现代的意义。人们开始坐凳子、坐椅子,而不是踞凳子、踞椅子。

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看上去只是几个简单的动作变化,不到一分钟就可以做完,但是古人却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这主要是古代礼仪的影响。现在的人自由了许多,不过在公共场合仍然要注意自己的形象,翘着二郎腿肯定会被认为是没有教养的标志。而老师们也比孔子辛苦多了,每天都要站着给坐着的学生上课,不过谁让老师比学生“高人一等”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