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开始是由大家公认的某些等价物来充当的,早期有贝壳、羽毛、石头等,后来逐渐固定为金银等贵金属。金属货币优点很多,但时间长了容易出现磨损,而且携带也不方便。聪明的古人意识到可以用其它东西代替金属行使流通的作用,于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就应运而生了。
其实在交子诞生之前的西汉时期,还曾经出现了“白鹿皮币”。汉武帝为了抗击匈奴而穷兵黩武,耗费大量财富,造成国家财政紧张。在铸行“三铢钱”和“白金币”的同时,还尝试用鹿皮制作皮币。据说,起因是汉武帝在自己的皇家猎场打猎的时候,政府收获了大量的鹿皮不知道如何是好。于是,把鹿皮裁成每张一方尺,周边画上图案,对每张皮币定值为40万钱。不过是一张鹿皮而已,虽然是白的,也值不了那么多钱。所以这“白鹿皮币”只能是达官贵人之间送礼的时候用,并没有在市场上流通。因此不能说它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说它是纸币的先驱还差不多。
到了唐代中期的时候,出现了一种“飞钱”。当时已经出现了大宗的商品交易,如果商人外出经商时带着很多铜钱会非常麻烦。商人可以先到官方开一张凭证,上面记着地方和钱币的数目等,等到了目的地后可以拿着这个凭证取出来钱,然后购买货物。这个凭证被人们称为“飞钱”。“飞钱”实质上属于一种汇兑业务,本质上来说并不是一种货币,相当于现在的“异地取款”,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纸币。
宋代是商品经济比较繁荣的朝代,商品交易非常活跃,在这种情况下,金属货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特别是在当时的四川地区,人们普遍使用比铜钱的价值低得多的铁钱,加上山路较多,运输钱币非常费力,于是纸币就应运而生了。刚开始,当地一些商人为了方便交易而发明了“交子”,“交子”在当地方言中是“票券”的意思。本来北宋政府想要禁止民间发行纸币,后来发现纸币方便安全,深受百姓欢迎,于是,北宋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发行官交子,又对纸币制度进行了改革,这样就使得“交子”更加接近现代意义上的纸币。
到了南宋,政府发行的纸币变了名字,叫做“会子”,其实性质和“交子”是一样的。不过会子的发行量比交子大多了,流通区域不限于某个领域,使用范围遍及全国,成为了南宋境内最主要的货币。发行量太大,自然难以避免通货膨胀,到南宋后期,纸币贬值得很厉害,已经没有人愿意使用了。
金代初期,采用了宋朝和辽朝的货币制度,并在公元1154年发行纸币“交钞”,与铜钱同时流通,成为当时主要的货币。交钞有大钞、小钞之分,大钞以贯为单位,小钞以文为单位。并且规定使用期为7年,到期之后会重新发行新的纸币来换掉那些旧的。不过这样又太麻烦了,干脆废除了期限,建立起无限期使用制度。一开始的时候,发行的纸币数量少,还能够保证币值保持一定的稳定。后来为了应付战争的需要,发行的数量远远超过实际需要的数量,于是交钞的币值严重缩水,最终都变成了一堆堆的废纸。
到了忽必烈建立元朝后,政府正式发行了“中统钞”,一种以丝为本的“中统交钞”,一种以银为本的“中统宝钞”。不过,元代实行了不兑换的纯纸币流通制度。这种纸币逃脱不了搜刮民脂民膏的嫌疑,到了后期也被老百姓所抛弃,其价值也就和厕纸一样。
明朝初期也和元朝一样采用单一的纸币制度,后来又改为钱钞并用,以钞为主。明朝发行的纸币叫做“大明通行宝钞”,整个明朝也没什么变化,这明朝的宝钞也是一种不兑换的纸币。从宋朝到明朝,中央政府始终都无法找到一种维持币值,控制通货膨胀的办法。它们发行的纸币最后都逃脱不了变成废纸的结局。
清政府吸取了以上几个朝代的教训,在早期不发行纸币,坚持使用铜钱。直到咸丰年间,为了筹措军费镇压太平天国,才先后发行了“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这就是“钞票”一词的由来。这些钞票的印制技术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并不算先进,但是为以后纸币的印制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们的纸币已经是越来越精美了,看上去还有点儿艺术品的味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