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考试就会有作弊(古代考试作弊的高招)

有考试就会有作弊(古代考试作弊的高招)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弊的手段有夹带,代考,泄卷,疏通关节,贿赂监考、阅卷、审卷等。另外,有的考生将作弊内容写在内衣衬衫上,做成夹带衫,然后穿着它进入考场。还有的把砚台底部镂空,藏进作弊用的微型书或手稿。科场防作弊的措施是够严格的了,但在阅卷、审卷方面还是相继出现作弊的现象。不过“糊名”也有很大的漏洞,考生很快就更新了作弊手段。苏东坡在某次科举考试担负阅卷工作,在考前他就把题目透漏给了自己的学生李方叔。

科举制度从隋朝就开始了,一直到清光绪三十年才结束,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将近1300年。在升官发财的巨大诱惑下,无数读书人为了金榜题名而寒窗苦读,同时也有不少人为了“登科”而在科场中作弊。作弊的手段有夹带,代考,泄卷,疏通关节,贿赂监考、阅卷、审卷等。这些“先进”的手段对后世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被人们所采用。

就说这个“夹带”吧,就有以书夹带、以砚夹带、以衫帽夹带、以食物(馒头糕点)夹带等,可以说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以书夹带”需要非常小的“书”,当时有些商人就专门印制这样的书来卖给考生。当时的微型作弊用书只有火柴盒般大小,印刷非常精良,书中的字迹清晰可辨,对于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来说,真是“雪中送炭”,犹如上帝给他们带来了“福音”。今人在河南洛阳发现的《五经全注》,就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微型书。

“书”虽小,仍然不太方便,于是有的考生选择了用靴夹带的方式。当时有考生在绸布上写上《四书》注释,然后塞到靴后跟内。另外,有的考生将作弊内容写在内衣衬衫上,做成夹带衫,然后穿着它进入考场。还有的把砚台底部镂空,藏进作弊用的微型书或手稿。

宋代的时候,出现了准考证的雏形——相貌册。不过这相貌册过于简单,代考现象屡见不鲜。想想看,即使现在有了照片,仍然有人冒着风险替考,何况那时候只是画像呢?

朝廷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在考前不但检查相貌册核实考生姓名、相貌等,还要求有两个“保人”来确定考生的身份。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科场防作弊的措施是够严格的了,但在阅卷、审卷方面还是相继出现作弊的现象。贿赂阅卷官、审卷官的事不时会发生并被曝光,有人还向朝廷投递举报信。为了刹住这股不良风气,从宋仁宗天圣年间起,开始实行“糊名制”。所谓“糊名”就是把考生的姓名“糊”住,不让阅卷官发觉姓名。采用此法后,情况有所好转,因而“糊名制”一直沿用至今。

不过“糊名”也有很大的漏洞,考生很快就更新了作弊手段。在考卷上作记号便是了,有的在考卷上洒上一滴墨水,有的裁去考卷一角。为堵这一漏洞,后又实行了“誊录制”,即在阅卷官批阅之前,请人专门抄写考生的考卷,使阅考官看不到考生的原卷。

不过这也难不倒考生,考试时在文章的风格上下功夫就行了,这样也能确保阅卷人认出自己。北宋著名大文人苏东坡就干过这样的事。苏东坡在某次科举考试担负阅卷工作,在考前他就把题目透漏给了自己的学生李方叔。结果却被章持章援兄弟俩偷走了书信,他们有意模仿苏东坡的笔调和文风,做好了试题。苏东坡阅卷时,给这两份卷子都判了高分,结果李方叔落榜,章持章援兄弟俩“高中”。苏大学士也许就不适合玩歪门邪道,还是老老实实地吟唱“大江东去”吧。

历朝历代打击作弊的措施不可谓不严厉,明朝时的皇帝朱元璋还动不动就杀人,可考场作弊行为还是无法杜绝。今天,作弊的行为也是司空见惯,而且普遍具有了高科技含量。在耳朵里装上微型耳麦,可以接收考场外的信号并转化为声音,此法风靡一时。不过这种作弊方式不但有失灵的可能,还可能因为耳麦粘的不结实而掉到耳朵里,这时就不得不厚着脸皮去医院麻烦医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