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什么孕妇不宜接触铅

为什么孕妇不宜接触铅

时间:2022-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出生前接触铅,可导致小儿出生后精神发育迟缓及认知能力等行为发育的损伤,铅可通过胎盘转运。铅作业女工妊娠并发症的发病率较高,主要为先兆流产及妊娠中毒症,这些并发症均可影响胎儿发育。妊娠中毒症发病高与铅能使血管痉挛,易对胎盘造成损伤可能有关。铅经由母亲乳汁可引起婴儿铅中毒。为保护女工健康及防止胎儿及婴儿受铅的危害,对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接触铅应加以控制。有些国家还规定,孕妇须停止接触铅的作业。

铅为质软的重金属,熔点327℃,沸点1620℃,温度达400~500℃时即有大量铅蒸气逸出。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铅化合物有铅白、三氧化二铅、氧化铅、四氧化三铅、硫酸铅、铬酸铅等。

铅主要经呼吸道侵入机体,其次是经消化道进入人体。主要经粪尿排出,少部分通过汗腺、涎腺、乳腺排出。正常人,尤其是城市居民,每日经大气、食物和饮水可有微量铅进入体内,故正常人粪尿中也排出一定量的铅。铅具有蓄积作用,在体内主要以不溶性磷酸铅形式沉着于骨骼内。当食物中缺钙,或因感染、饮酒、服用酸性或碱性药物而破坏了酸碱平衡时,均能使骨内不溶性的磷酸铅转化为可溶性的磷酸氢铅入血,从而诱发铅中毒的症状。铅毒可影响很多系统,而以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及血管的病变较明显。铅对红细胞有毒作用,对骨髓中幼红细胞的毒作用更为突出;铅可引起卟啉代谢障碍,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铅尚可使血管痉挛。铅中毒时出现的某些症状,如铅绞痛、高血压、神经麻痹等,都与末梢小动脉痉挛有关。

职业性铅中毒主要为慢性中毒。早期可出现神经衰弱,头痛、头晕、失眠、多梦、乏力、记忆减退等,并可出现消化功能紊乱,食欲缺乏。腹部不规则隐痛及轻度便秘。典型的铅绞痛,即突然发作的脐周剧烈绞痛,近年已很少见。有的患者可见有铅线,即在牙龈和牙齿交界处出现暗蓝色线,为硫化铅颗粒沉积而形成,口腔卫生较好的人不易出现。有些患者面部呈黄或灰白色。患者可出现贫血,且常伴有高血压,个别人有蛋白尿出现。部分患者自诉手足轻度发麻,有时可发现四肢末端呈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但典型的铅麻痹现已少见。重症铅中毒时,可出现铅中毒脑病。化验检查可见点彩红细胞增多;网织红细胞增多;尿中粪卟啉增高;尿中δ-氨基酮戊酸含量亦增高;血中δ-氨基酮戊酸脱水酶活性常下降;尿铅、血铅增高。

铅作业工人(女工及男工人的妻子)不孕、自然流产、死产、早产及婴儿死亡率高,新生儿体重低,婴儿发育迟缓及智力低下。我国对铅作业女工的生殖功能状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铅作业女工月经异常患病率显著高于对照人群,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延长或不规则,以及经血量减少。在作业场所空气中铅含量较高的蓄电池行业,女工自然流产率、早产率、低体重儿出生率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患病率均明显增高。冶炼厂铅作业女工所生小儿与对照组比较,生长发育迟缓,长骨干骺端大部分有明显铅线。铅作业女工胎儿脐血中铅含量显著高于非接触者胎儿脐血的铅含量。出生前接触铅,可导致小儿出生后精神发育迟缓及认知能力等行为发育的损伤,铅可通过胎盘转运。铅作业女工妊娠并发症的发病率较高,主要为先兆流产及妊娠中毒症,这些并发症均可影响胎儿发育。妊娠中毒症发病高与铅能使血管痉挛,易对胎盘造成损伤可能有关。

母亲机体的铅负荷对子代的远期影响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对11名母亲脱离铅作业后1~3.5年出生的儿童进行追踪观察,有5名(45.5%)仍有过量铅吸收。铅对男性生殖功能的影响表现为精子数目明显减少,精子畸形率明显升高,精子活动率稍有下降。精子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活性下降,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受抑制。铅接触工人血清睾酮水平降低,血清黄体化激素水平升高,血清促卵泡激素水平无明显影响。铅可通过乳汁排出,铅作业女工乳汁中铅含量可以增高且与血铅呈正相关。铅作业女工通过授乳传递铅是导致儿童铅中毒的重要途径。

铅经由母亲乳汁可引起婴儿铅中毒。由于婴儿较成年人对毒物敏感,故在母体出现中毒症状之前他们已可有中毒的表现。小儿铅中毒尚可来自铅作业工人对家庭污染,主要为通过工作服将生产场所的铅尘携至家中造成家庭环境的污染。小儿铅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多呈慢性经过,早期表现为消化功能紊乱,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较大儿童可自诉有腹痛、婴幼儿则表现为无故哭闹和厌食。常同时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小儿烦躁不安或冷漠厌动、倦怠、嗜睡。较大儿童可出现智力障碍,由聪敏变为呆滞,注意力涣散,理解力低下等,X线检查,长骨干骺端可见铅线。近年来发现,血铅水平与儿童智商有关。

为保护女工健康及防止胎儿及婴儿受铅的危害,对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接触铅应加以控制。我国规定,孕妇乳母应禁忌参加作业场合空气中铅浓度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允许浓度的作业。有些国家还规定,孕妇须停止接触铅的作业。我国目前规定的铅及化合物的最高允许浓度,铅烟为0.03毫克/立方米;铅尘为0.05毫克/立方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