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独生子女家庭儿童的特点

独生子女家庭儿童的特点

时间:2022-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98年,博哈农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独生子女问题的论文《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博哈农认为独生子女是特殊问题儿童。通过各省市的儿童身体发展统计数据,可以发现独生子女在身体发展上比较明显的特点是身高体重高于平均数值。德国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儿童的智力发展,与家长如何对每个孩子分配“智力激励”相关。随着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独生子女的性格特点将有所变化。

早在19世纪,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对独生子女问题进行了研究。1898年,博哈农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独生子女问题的论文《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他认为独生子女缺乏社会交际能力,存在着自私、早熟、娇惯、妒忌、固执和神经质等缺点。博哈农认为独生子女是特殊问题儿童。这种观点当时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随着独生子女数量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增长,独生子女不再被当成特殊问题儿童对待,对独生子女特点的研究结论基本形成了两派主要观点:一派观点是多数研究发现独生子女问题较多,许多方面不如非独生子女,如独生子女挑剔、不尊敬长辈、不爱惜东西、爱发脾气、自理能力差等。另一派观点认为独生子女有其特殊的优势,如在灵活性、独立性、求知欲上优势明显,总体说来,独生子女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身体状况较好

通过各省市的儿童身体发展统计数据,可以发现独生子女在身体发展上比较明显的特点是身高体重高于平均数值。上海市对2~6岁1 200名独生幼儿的调查发现,独生子女的身高、体重的平均数均高于标准数值,而且每个年龄组都有一定数量的独生子女超过标准体重的高限值,过于肥胖。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对3~15岁1 000名独生子女的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的体格发育略高于非独生子女,其中,身高增长尤为明显。4~7岁组、10~11岁组男童与女童身高平均值均高于标准值。

独生子女身体机能发育的研究资料表明:脉搏血压平均数与1979年全国城市的平均数没有明显区别;而肺活量一项,独生子女的平均数高于全国城市标准水平,这与独生子女身高、体重发育良好有关,标志着独生子女呼吸功能有较大的潜力。

(二)智力发展较好

德国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儿童的智力发展,与家长如何对每个孩子分配“智力激励”相关。独生子女独享其父母的“智力激励”,并且父母有时间投入更多的物质和精力去开发幼儿的智力,因而他们的知识面较广,智力发展较好。据研究表明,“独二代”与非“独二代”幼儿的智能特征上存在差异,“独二代”幼儿的记忆力、观察力、思考力都高于非“独二代”幼儿。[3]

(三)意志品质较差

研究表明,独生子女的自觉纪律、自制力、坚持性、勇敢等意志品质在幼儿期与学龄期表现较差,经过教育,到了中学逐步有所改变。美国的英瑞·卡布尔门教授对独生子女的意志品质作过分析认为:独生子女的父母太过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子女身上,增强了子女的依赖性,使子女没有独立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多地依赖父母去获得新的经验,依赖父母的保护去抵御危险;子女被父母暗示着进行选择,在父母的同意下做出对事物的决定。显然,生活在家长“羽翼”保护下的独生子女,很难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存在较多性格弱点

从现实生活看,独生子女确实存在许多性格弱点。独生子女在现实生活中总会带给他人任性、自私、只顾自己的性格特点。有研究表明“独二代”幼儿与非“独二代”幼儿相比坚持性低,好攻击、反抗,爱敏感、焦虑,愧疾感和同情感稍有欠缺。[4]还有研究资料表明,在友好行为的表现上,非独生子女明显地优于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性格特点是在家长特殊心态的教育下形成的。随着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独生子女的性格特点将有所变化。独生子女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态度具有某些好的、应予肯定的心理特点,如爱交际、热情、同情、诚实等。而且,这些特征随年龄增长而有所发展。如幼儿期一些否定性心理品质多于良好品质的儿童,进入小学会发生变化,较好的优点远远超过缺点。然而,据林崇德教授研究,到了中学阶段,独生子女的良好性格品质稍有减少,缺点又有所增加。有分析认为,这是中学生道德意识的发展,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态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选择性。

总之,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并无本质区别的特异性,独生子女某些突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可以从各自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家庭环境、家长的教育观念及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找到答案。因此,重视家庭教育的正确方法是独生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