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常见传染病及预防

常见传染病及预防

时间:2022-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目前法定传染病有甲、乙、丙3类,共38种。传染病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及生长发育。作为学校、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和认识儿童常见传染病,以便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麻疹病毒存在于患儿的口鼻及眼的分泌物中,主要经飞沫传染。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决定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传染病丙类进行管理。患儿腮腺肿大期间,唾液中有病毒,可经飞沫传染。

一、传染病概述

(一)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我国目前法定传染病有甲、乙、丙3类,共38种。

传染病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及生长发育。作为学校、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和认识儿童常见传染病,以便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儿童常见传染病有水痘、麻疹、风疹、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脊髓灰质炎、传染性肝炎、细菌性痢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结核病、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体癣头癣、寄生虫病等。

(二)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者构成了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会发生传染病的流行。

1.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不断向体外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2.传播途径:指病原体自传染源体内排出后,经过一定的途径侵入他人体内所经过的途径,主要有:空气飞沫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行传播、土壤传播等。

3.易感者: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被感染的人。学前儿童和体弱者一般都是易感者。

(三)传染病预防的一般措施

在传染病流行时,只要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传染病流行便可终止。

1.控制传染源:对传染病病人要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传染病蔓延。

2.切断传播途径:采取一定的措施,阻断病原体从传染源转移到易感者的过程,从而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切断传播途径的主要措施是进行彻底的卫生消毒。

3.保护易感者: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抗病能力。此外,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增强体质在防病中也是很重要的。

二、3~6岁儿童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一)水痘

1.特点: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水痘的传染性很强,以6个月~7岁的小儿发病率最高,多发生于冬春季。病毒存在于患儿鼻咽分泌物及水痘疱疹的浆液中。从患儿发病日起到皮疹全部干燥结痂,都有传染性。病初,主要经飞沫传染,皮肤疱疹破溃后,可经衣物、用具等传染。

2.症状:病初两天内有低热,以后出皮疹。皮疹先见于头面部,渐延及躯干、四肢。最初皮疹是红色小点,一天左右变为水疱,3~4天后水疱干缩,结成痂皮。在最初的一周之内,由于新的皮疹陆续出现,而陈旧的皮疹已经结痂,在患儿皮肤上可同时见到红色小点、水疱、结痂三种类型的皮疹。出皮疹期间皮肤瘙痒。

3.后遗症:出水痘时部分病毒沿感觉神经末梢传入,长期潜伏于脊神经后根神经节等处,形成慢性潜伏性感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被激活,导致神经节炎,并沿神经下行至相应的皮肤节段,造成簇状疱疹及神经痛,称为带状疱疹。

4.预防:①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患儿隔离至皮疹全部干燥结痂,一般在14天内没有新皮疹出现,方可回班。②加强班级卫生消毒,密切观察其他幼儿。

(二)麻疹

1.特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麻疹病毒存在于患儿的口鼻及眼的分泌物中,主要经飞沫传染。

2.症状:病初2~3天可有发热、咳嗽、流鼻涕、眼见光流泪等现象。发热2~3天后,在口腔两侧的颊黏膜上出现麻疹黏膜斑(灰白色针头大小的小点,外周有红晕),这是早期诊断麻疹的重要依据。发病特点:①于发热后3~4天开始出皮疹,皮疹先见于耳后、颈部,渐至面部、躯干、四肢,最后手心、脚心出疹。②有红色米粒大小的丘疹,皮疹与皮疹之间可见到正常的皮肤。③出疹一般持续3~4天,疹子顺利出齐后开始消退,体温恢复正常。④恢复后不留疤痕。出疹期间全身症状加重,伴有高热、咳嗽、呕吐、腹泻。在出疹期间喝芦根水,可帮助表疹(使疹子出透)。

3.并发症:如果患儿高热不退、咳嗽加重、气喘发憋,常是并发肺炎的表现。若患儿声音嘶哑、喝水吃奶发呛、吸气时明显费力,是并发喉炎的表现。

4.预防:①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菌;②避免接触患者;③早发现、早隔离患儿,麻疹隔离期是出疹后7天,有并发症可延长到14天;④加强班级卫生消毒,密切观察其他幼儿。

(三)风疹

1.特点: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

2.症状:潜伏期10~21天。病初可有发热、咳嗽、流鼻涕等症状,体温多在39℃以下。发热当日或次日就出现皮疹。皮疹很快布满全身,但手心、脚心一般没有皮疹。患儿耳后及颈部的淋巴结肿大。

3.预防:①早发现、早隔离患儿。风疹隔离期是出疹后7天,有合并症可延长到10天。②加强班级卫生消毒,密切观察其他幼儿。

(四)手足口病

1.特点: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传播途径多,儿童普遍易感,多发生于3~4岁儿童,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100∶1。传播途径:①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毛巾、被褥等物品。②患者喉咙分泌物(飞沫)传播。③饮用或食用被患病者污染过的水和食物。④吃苍蝇叮爬过的有病毒的食物。

2.症状: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变为溃疡。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黏膜。口腔溃疡的同时可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皮疹,不痒,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以条索状为特征,也可见于臀部。有的患儿仅有皮疹或口腔溃疡。

3.并发症: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4.预防:①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传染的关键。手足口病毒最怕碱性消毒液,预防关键是用流动肥皂水洗手。②早发现、早隔离患儿。隔离时间为14天。③加强班级卫生消毒,密切观察其他幼儿。

5.疫情动态: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1959年提出以“手足口病”命名。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发现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等地均有报道。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决定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传染病丙类进行管理。目前,我国手足口病正处于流行期,防控工作十分艰巨。

(五)流行性腮腺炎

1.特点: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患儿腮腺肿大期间,唾液中有病毒,可经飞沫传染。

2.症状:起病急,可有发热、畏寒、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1~2天后腮腺肿大,肿大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楚,有轻度压痛。张口或咀嚼时感到腮腺部位胀痛,吃硬的或酸的食物时疼痛加剧。一般先一侧腮腺肿大,1~2天后另侧也肿大,经4~5天消肿。

3.并发症:腮腺炎病毒对人体的腺体组织有亲和力,因此也可引起胰腺炎、睾丸炎、腮腺炎、脑炎等。

4.预防:①患儿隔离至腮腺完全消肿为止。②接触者可服板蓝根冲剂预防。

(六)百日咳

1.特点:百日咳为百日咳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患儿自潜伏期至发病后6周均有传染性,主要经飞沫传染。

2.症状:病初类似感冒,数日后咳嗽加重,尤其夜间咳重。经1~2周发展为阵咳期。阵咳期表现为一阵一阵的咳嗽,咳声短促,连咳数声而无吸气间隙,脸憋红,鼻涕、眼泪流出,最后有一深长的吸气,并发出鸡鸣样吼声,常将食物吐出。值得注意的是,体弱儿患百日咳,因咳嗽无力,气管、支气管管腔狭窄,很容易被痰液堵塞,因此得百日咳以后表现出的不是典型的一阵阵咳嗽,只是一阵阵憋气、面色青紫。

3.预防:①接种百白破混合制剂。②早发现、早隔离患儿。③接触者检疫,在检疫期间出现咳嗽症状即应隔离观察。

(七)猩红热

1.特点:猩红热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患儿和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经飞沫传染,少数可由被细菌污染的食物、玩具、图书等传播。

2.症状:起病急,可有发热、咽痛、呕吐等症状,于发病后1~2天出皮疹。皮疹从耳后颈部开始,皮疹细密。皮疹之间的皮肤,为一片猩红色,用手按压红色可暂褪。在肘弯、腋窝、大腿根等皮肤有皱褶处,皮疹十分密集,呈现一条条红线,皮肤瘙痒。两颊发红,但口唇周围明显苍白,于病后2~3天舌头肿大突出,很像草莓,故叫“草莓舌”。

3.并发症:易并发肾炎,导致肾衰竭。

4.预防:①早隔离患儿。②检疫接触者。在检疫期间发现有咽炎、扁桃体炎,尽早用抗生素治疗。③患儿停留过的房间彻底消毒。

(八)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特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病菌存在于患儿的鼻咽部,主要经飞沫传染。冬春季,室内通风不良,人体呼吸道抵抗力下降,容易造成流脑的流行。

2.症状:病初类似感冒,发热、寒战,剧烈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痛,颈部有抵抗感,频繁呕吐,呈喷射状,但流鼻涕、喷嚏、咳嗽等症状不明显。患儿烦躁或神志恍惚,嗜睡。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抽风、昏迷。发病后几小时,皮肤上可出现出血性皮疹。用手指压迫后红色不褪,是出血性皮疹的特点。总之,流脑的早期症状类似感冒,但病情可以在短时间内恶化,抢救流脑要分秒必争。若于冬春季,发现感冒的患儿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精神很差、皮肤有出血点等症状要迅速送医院诊治。

3.预防:①接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菌苗。②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冬春季,尽量不组织儿童去人多的公共场所。③接触者检疫,可服磺胺嘧啶预防,药量遵医嘱,服药期间多喝开水。

(九)传染性肝炎

1.特点:传染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肝炎病毒最常见的为甲型、乙型两型。

(1)甲型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肠道传染病,该病毒耐热耐酸(PP粉杀不死),不耐碱性。病毒存在于患儿的粪便中,粪便污染了食物、饮水,经口造成传染。人感染了甲型肝炎病毒以后,约经1个月的潜伏期后发病,多为黄疸型肝炎。

(2)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肠道传染性病。病毒存在于患儿的血液、粪便、唾液、鼻涕中,该病毒耐热。含有病毒的极微量血液就能造成传染,可通过输血、注射血制品、共用注射器等途径传播。由于患儿的唾液和鼻咽分泌物中也有病毒,所以日常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如共用餐具,也是传染的途径。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约经2~6个月的潜伏期后发病,多为无黄疸型肝炎。

2.症状:甲型、乙型传染性肝炎,在症状上都可分为黄疸型与无黄疸型两种。

(1)黄疸型肝炎:①病初类似感冒,相继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尤其不喜欢吃油腻的食物。②精神不好,乏力。平时活泼好动的小儿,病后愿意坐着或要求上床;平时不爱哭的小儿,表现出烦躁、好发脾气。③出现黄疸,经l周左右,巩膜、皮肤出现黄疸,尿色加深,肝功能不正常。

(2)无黄疸型肝炎:与黄疸型比较,病情轻。一般有发热、乏力、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在病程中始终不出现黄疸。

3.预防:①按免疫程序接种甲肝、乙肝疫苗。②防止病从口入,讲究饮食卫生、个人卫生。饭前便后用流动肥皂水洗手,水杯、牙刷、口琴等不能混用。③做好日常的消毒工作,食具、水杯沸煮消毒。④食堂和保教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⑤早发现、早隔离患儿。患儿隔离后,所在的班级教室要做彻底消毒。

(十)细菌性痢疾

1.特点:细菌性痢疾是由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病菌存在于患儿的粪便中,经口传染。

2.症状:①发病急,有高热、腹痛、腹泻症状。一日可腹泻几十次,有明显的里急后重(有总排不净大便的感觉)。大便内有黏液及脓血。②少数患儿高热,很快抽风、昏迷,为中毒型痢疾。

3.预防:①早期发现、隔离及治疗患儿及带菌者。②加强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

(十一)流行性乙型脑炎

1.特点: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通过蚊虫传播,多发生于儿童,流行于夏秋季。猪为本病的重要传染源。幼猪经过一个夏季,几乎100%被感染,蚊虫吸猪血则带上乙脑病毒,再叮咬健康人时,就把乙脑病毒注入人体。

2.症状:起病急,有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嗜睡症状。2~3天后,体温可达40℃以上,抽风、昏迷。

3.后遗症:经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脑,使乙脑的病死率明显下降。但少数患儿仍可留下后遗症,如不能说话、肢体瘫痪、智力减退等。

4.预防:①应在流行期前1~2月接种乙脑疫苗。②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虫滋生条件。在流行季节应充分利用蚊帐、避蚊油、蚊香以及各种烟熏剂(除虫菊、青蒿等)防蚊、驱蚊。

(十二)脊髓灰质炎

1.特点: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好发于婴幼儿,故又称小儿麻痹症。传染源为患儿及无症状的携带病毒者,主要通过粪-口传播,患儿病后5天内可飞沫传播。脊髓灰质炎病毒经口进入人体后,即侵入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组织,形成隐性感染,若机体缺乏免疫力,病毒随血流经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2.症状:病毒主要侵犯人体脊髓灰质前角的灰、白质部分,对灰质造成永久损害,出现肢体弛缓性麻痹。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咽痛和肢体疼痛,部分患儿可发生弛缓性麻痹,一旦引起肢体麻痹易成为终生残疾,甚至危及生命。

3.预防:①口服小儿麻痹糖丸是预防小儿麻痹症最好的方法,按计划服用就能使小孩产生良好的免疫力。②隔离患者。自起病日起至少隔离40天。③加强粪便和水源管理。④做好日常卫生工作。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苍蝇。

(十三)结核病

1.特点:结核病又称为痨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杆菌可侵入人体全身各个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称为肺结核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传染源是向外排菌的结核患者,人与人之间呼吸道传播是本病传染的主要方式。在肺结核患儿痰液中存在大量繁殖的结核菌,通过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等方式向外排出,在空气中形成含有结核菌的“微滴核”,如果空气不流通,含菌的微滴核被健康人吸入肺泡,就可能引起感染。一个痰液涂片检查阳性的患儿,一次咳嗽可向外喷出约3500个结核杆菌微粒,大声说话一分钟约喷出微粒600~700个,而打一次喷嚏播散到空气中的微粒竟高达100万个。如果房间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就可大大减少传染的机会。

2.症状:①发热:表现为午后低热,夜间盗汗,全身乏力或消瘦。②咳嗽咳痰是肺结核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但也是最易被以为是感冒或气管炎而误诊。③痰中带血:痰内带血丝或小血块,大多数痰内带血是由结核引起的。

3.预防:①给婴幼儿接种卡介苗,使人体产生对结核菌的免疫力,这对于预防儿童粟粒性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效果非常显著。②及时发现、隔离和积极治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患儿隔离至咳嗽消失。

(十四)流行性感冒

1.特点: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传播。一般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甲型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传染性大,传播迅速,易发生大范围流行。由于人群完全缺少对变异病毒的免疫力,从而引起流感大流行,严重时会引起肺炎及其他并发症,可以致命。

2.症状:①典型的临床症状是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在数小时内升达39℃~40℃,甚至更高。伴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食欲减退。呼吸道症状较轻,咽干喉痛,干咳,伴有腹泻。②颜面潮红,眼结膜外眦充血,咽部充血,软腭上有滤泡。

3.预防:①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隔离1周。②切断传播途径,流行期间,避免集会或集体娱乐活动,易感者少去公共场所,注意通风,必要时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③戴口罩、勤洗手,患者用具及分泌物要彻底消毒。④接种流感疫苗。⑤药物预防。用于易感人群,可能感染而未发病者。金刚烷胺每次口服100毫克,一日2次,服用10~14天,对甲型流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一般的感冒是指鼻感冒,对人体的影响通常只限于呼吸系统。所有症状都与鼻有关,如鼻涕、鼻塞和喉咙痛、咳嗽,甚至发烧等,一般数天后便可痊愈,没有全身中毒症状。

(十五)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1.特点:结膜是覆盖在眼睑内面即眼球前部眼白表面的一层透明薄膜。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分为流行性结膜炎和细菌性结膜炎。

2.症状:流行性结膜炎是由腺病毒感染所致的传染性眼病,通过接触患者用过的毛巾、水龙头、门把手、枕巾等传播。因此,本病常在幼儿园、学校、工厂等人群密集的地方暴发流行。表现为患眼有异物感、畏光、流泪等症状,眼睑红肿,结膜充血、水肿、有较多滤泡,耳前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

细菌性结膜炎由细菌感染引起,传染性较强,通过接触患者用过的毛巾、洗脸用具、水龙头、门把手、枕巾等传播。表现为单眼流泪、分泌物较稠(浓眼屎),如未及时治疗,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而导致失明。

理化因素引起的红眼病。污浊、风沙、烟雾、强光、花粉、灰尘、化学药品等理化因素也能引起红眼病,一般表现眼睛干涩、疼痛,眼部无分泌物。

3.预防:①常用温水和肥皂洗手。②不与他人共用毛巾、眼水或眼膏。③幼儿园发现患儿应隔离治疗。

(十六)头癣

1.特点:头癣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头皮和头发疾病。头癣好发于儿童,传染性较强,易在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及家庭中互相传染。主要通过被污染的理发工具传染,也可通过接触患癣的猫、狗等家畜感染。正常人与患头癣者经常密切接触,特别是儿童在一起玩耍,头碰头接触很容易传染。

2.症状:根据病原菌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和黑点癣三种。黄癣典型皮损为盘状黄豆大小的黄癣痂,中心有毛发贯穿,愈后形成萎缩性疤痕。病发参差不齐,干枯无光泽,永久性秃发。白癣典型皮损初发为较大的鳞屑性母斑,周围继发较小的卫星状子斑。黑点癣典型皮损多数为鳞屑性小斑,愈合可有小片疤痕,病发刚出头皮即折断,残端呈黑点状,严重者头发参差不齐甚至所剩无几,即人们所说的“癞痢头”。

3.预防:①如果发现一个头癣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同时对患者用过的被褥、头巾、枕巾、衣被等采用日晒、开水煮烫等办法消毒。②加强被褥洗晒消毒工作,潮湿环境是真菌生长繁殖的条件。③加强宣传教育,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经常检查儿童的头部,如果发现可疑情况,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十七)寄生虫

1.特点:寄生虫病是指一些寄生虫寄生在人和动物的体内所引起的疾病,是一类分布广、种类多、危害严重的疾病。常见的寄生虫病有蛔虫病、蛲虫病等,幼虫一旦进入人的脑、肝、肺或心脏等处,则很难治疗。

2.症状:不同的肠道寄生虫可导致不同的症状,一般患者可有下腹阵痛和压痛,慢性腹泻,大便带鲜血或隐血,贫血,体重减轻和面黄肌瘦等症状。部分患儿可出现过敏反应,如血管神经性水肿、顽固性荨麻疹等,有时尚可出现精神不安、烦躁、夜间磨牙、瘙痒、惊厥等,有些患儿喜食泥土、碎纸等,通常称为“异嗜症”。当人睡眠后,蛲虫雌虫移行到肛门外大量排卵,排出的卵就黏附在肛周的皮肤上,主要引起肛门和会阴部皮肤瘙痒,以及因此而引起的继发性炎症。

3.预防:①不喝冷水,不吃生食和不洁瓜果。②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③食物彻底煮熟,尤其是烧烤或进食火锅时。④教育小儿改掉吃手指、咬指甲的习惯。⑤最好给儿童穿死档内裤睡觉,以防止他们抓挠肛门。⑥定期清洗消毒玩具。⑦托幼机构、学校应定期检查儿童粪便,及早发现寄生虫病儿,以进行彻底驱虫。⑧定期向家长宣传预防寄生虫病的方法,让家长给幼儿进行积极驱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