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平凡的童年

不平凡的童年

时间:2022-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父亲不仅品行端正,严于律己,而且关心公众事业,乐于助人,这对青少年时代的梁启超来说,是为人处世的好榜样。“乱世出英雄”,这仿佛是一条必然的真理,梁启超就出生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这时的梁启超已经表现出惊人的聪慧,深得家人和邻里的宠爱。天真烂漫的童年嬉戏中,有无限的乐趣吸引着梁启超,也开启了他聪敏的心智。这在年幼的梁启超心灵深处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从鸟的天堂往南约二三十公里,在西江入海之处,河海相隔而成的七小岛中央就是熊子乡的茶坑村。一条小河流经村前,时而有小船慢慢驶过;村后有一座布满苍松翠柏的小山,白天的时候松柏随风而起,掀起阵阵碧波,小鸟应风啼鸣,夜阑人静之时,叶上的露珠闪耀着明月的光辉,别有一番韵味。远处屹立着的凌云塔秀丽挺拔,与翠山碧岭相互交融,极目之处尽是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梁启超的祖父梁维清,字延后,号镜泉先生,生于清嘉庆年间。他一生勤奋治学,考中秀才后,任掌管一县教育事业的教谕一职。虽然只是个八品小官,但在梁启超的家乡茶坑村,梁维清就算是个重要人物了。梁维清在村中购置了大面积的良田,同时也继续着他读书人的生活,“半农半学”式的日子显得格外的惬意。

梁维清的第三个儿子梁宝瑛,即梁启超的父亲,字祥徽,号莲涧先生。梁维清极力培养他,希望他能够博取功名,但宝瑛仕途不顺,接连失败,最终只做了一名教书先生。梁宝瑛尽管学业功名不利,但也没太多的怨言,不管是教书还是种田,都任劳任怨、一丝不苟,这也许跟他所遵从的儒家思想有关,严于律己,凡事尽心尽力。

父子二人尽管在仕途路上都未曾走得太远,但毕竟还是读书人,在村里都能独当一面,为乡民所信服。也正是因为长期的教育,使他们具备着读书人特有的优良品格,有着强烈的济世心和责任感,他们热心为乡民办事,积极为大家谋福谋利。特别是梁宝瑛,曾担任乡自治组织“叠绳堂”的负责人三十余年。他带领乡民共同抵御海盗骚扰,调解群众之间的个人恩怨,推行禁止赌博的训令,在新会乡推行改革治理,使得这个曾经赌、盗、械斗盛行一时的地方恢复了和平与安宁。梁宝瑛由此深得乡民的尊敬和拥护。父亲不仅品行端正,严于律己,而且关心公众事业,乐于助人,这对青少年时代的梁启超来说,是为人处世的好榜样。梁启超后来能够以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为己任,置生命于度外,高呼“救亡”、“变法”,并与自己的老师康有为一起发动救亡图存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这种为了大家、国家而牺牲小我的精神或许与父亲梁宝瑛的“遗传”也有一定的关系。

同治癸酉年正月二十六(1873年2月23日),梁启超降生,给梁家带来了新的生机,整个梁家沉浸在一片喜庆之中。但综观当时的世界局势,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1840年之后,大英帝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场又一场,强加给中华民族以深重的灾难。近百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对中国发动过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战争,通过战争勒索巨额赔款;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推行的殖民主义,引起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剧烈动荡,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时,清朝洋务领袖曾国藩去世,清王朝的肌体也在一天天腐烂下去,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乱世出英雄”,这仿佛是一条必然的真理,梁启超就出生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

幼年的梁启超在家庭的精心呵护下幸福、安稳地成长着,外面世界的肃杀与残酷对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还十分的遥远。白驹过隙,转眼梁启超到了三岁,正常情况下,这个年纪的孩子应该接受启蒙教育了。而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农村绝大多数儿童几乎都没有可能请老师教导,梁启超的家庭也不富裕,不可能把他送到先生那里接受教育,也不可能请老师来家里。梁启超的母亲赵氏在劳作之余开始教他识字——他也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接受启蒙教育。母亲赵氏生了四个儿子,两个女儿,梁启超便是长子。母亲知书达理,又擅针线活计。她对长子梁启超虽然十分疼爱,但在品行、学习等方面的要求又非常严格。例如,她不许梁启超贪玩、说谎,否则,便要毫不留情地“打屁股”惩戒了。慈母在梁启超十五岁的时候,因难产(生四子启业)而撒手人寰。母亲离开时,梁启超正在广州学海堂读书。因路途遥远,等到他急忙赶回家中时,母亲已经下葬。多年后,梁启超每每想到此事,仍然感到懊悔、心痛,认为是终身憾事。

梁启超四五岁的时候,已经初步开蒙的他就开始在祖父的教引下研读“四书”和《诗经》了。天资聪慧的梁启超总能一字不落地完成每天的功课,到了晚上,祖父一面给他讲故事,一面让他背书,困了就和祖父同床而睡。这时的梁启超已经表现出惊人的聪慧,深得家人和邻里的宠爱。所有的表现,都逃不过父亲梁宝瑛的眼睛,他的欣喜溢于言表,望子成龙的心愿促使他节衣缩食,把六岁的梁启超送进茶杭村私塾读书,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最疼爱小启超的还当是他的祖父,也许是因为自己的儿子没能考取功名,梁维清的心中一直留有无法磨灭的遗憾,于是便把梁家人扬眉吐气的希望与重任寄托在了梁启超的身上。他为了宝贝孙子的学业可谓煞费苦心,值得一提的就是,他为了保证梁启超能够静下心来专心读书,索性在宅后建了一间小房,专门供梁启超读书用。

新会的好山好水令梁启超十分难忘。每当读书读累了的时候,他常常会来到村子后面不远的小山上,尽情呼吸着大自然的气息,沐浴着天地间的精华。这里的山川树木葱葱郁郁,层峦叠翠,时不时会有一两声隐约的山歌在山间飘荡,处处弥漫着山野灵气。梁启超漫步于山间之曲径,品味着清新幽静,心灵也被滋润得更加淳朴清新。

童年的梁启超也喜欢和兄弟姐妹们一起玩耍。他们玩占卜游戏、捉迷藏,常常还吸引来了不少邻家的孩童。天真烂漫的童年嬉戏中,有无限的乐趣吸引着梁启超,也开启了他聪敏的心智。

梁家的祖坟在崖门。梁家人每年清明都会坐船到崖门祭扫,而每年的清明节也成了祖父教育孙儿的好时机。临近崖山的海中有一座突出的岩石,上面写着“元镇国大将军张宏灭宋于此”,当地人都称之为“奇石”。祭扫时,每每船行到这里的时候,祖父就会给梁启超讲起南宋时候的历史,讲南宋将士如何奋力抗元,又是如何悲壮地失败,每每至此,又不禁会吟诵几首悲壮的诗歌。这在年幼的梁启超心灵深处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许多年之后,梁启超仍然对当时同祖父在一起的时光记忆犹新,每逢失落悲伤时,他常以此警示自己要为国家为民族奋斗一生。

祖父和父母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凭借着出奇的聪颖和过人的天资、敏捷的才思和刻苦的努力,梁启超八岁的时候便会作八股文,九岁就能写洋洋洒洒的数以千字计的文章。而祖父、父母循循善诱的启蒙教育,以及自身良好的道德风范,更让少年梁启超如沐甘霖,受益良多。

一天,梁启超爬上竹梯玩耍。祖父怕他有危险,着急地喊:“快下来,快下来!会摔下来的……”梁启超看见祖父急成那样子,竟又往上再攀一级,还脱口念出两句:“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祖父不由开心大笑,赞叹乖孙非比寻常。又有一次,梁启超家里来了一位客人,当时正在厅里与父亲谈着什么。梁启超从外面玩得满头大汗走进来,从茶几上提起茶壶斟了一大碗凉开水,正想喝,却被客人叫住了。“启超,你过来。”客人说,“我知道你认识很多字,我来考考你。”客人见茶几上铺着一张大纸,提笔便狂草了一个“龙”字:“你读给我听。”梁启超看了一眼,摇摇头。客人哈哈大笑。梁启超没理他,一口气喝了摆在茶几上的那碗凉开水。客人看了又哈哈大笑,道:“饮茶龙上水。”梁启超用衣袖抹一下嘴角,说:“写字狗耙田。”梁启超的讥讽让父亲尴尬,正要惩罚他,客人却说:“令公子对答工整,才思敏捷,实在令人惊异。” 接着又出了一句“东篱客采陶潜菊”命他对,梁启超即随口答以“南国人怀召伯棠”,客人听了更为赞叹。

在这样一个朴实、祥和的大家庭里,梁启超健康快乐、无忧无虑地成长着。他在家乡清新活泼的空气里,吮吸着自然的灵韵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家乡的秀美河山间,采集着文思韵律,接受着心灵的纯净洗礼。“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梁启超所接受的良好启蒙对他的未来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但是这个时候的他,由于所接受知识的局限,对未来的想法还与封建时期大多数的读书人一样。“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优而仕,把科举作为一生的奋斗目标,把考得功名看作无上的荣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