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书法成就得益于父母的精心培育

书法成就得益于父母的精心培育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一次,儿子正在练字,王羲之趁他不注意,突然从背后伸手抽走了他手里的笔。王羲之见儿子练字有了进步,感到特别高兴。王羲之的夫人平时受丈夫熏陶,也很会鉴赏书法作品,尤其对丈夫的书法艺术,非常熟悉。在父亲的精心培养下,王献之成为一位年少气盛、锐气逼人的书法改革家。

有一次,儿子正在练字,王羲之趁他不注意,突然从背后伸手抽走了他手里的笔。献之大吃一惊,回头一看,见是父亲,便恭恭敬敬地站了起来。王羲之声色俱厉地对他说:

“你握笔如此无力,怎能写出力透纸背的字来呢?”

王献之自觉有失,无言以对,只是怨恨自己的功夫不深。从此以后,他便认真练起基本功来。

过了一些时候,有一天,王羲之又悄悄地站在儿子背后看他练字。他趁儿子不注意,又猛地伸手用力抽儿子手中的笔,献之握得很牢,没有抽出来。王羲之见儿子练字有了进步,感到特别高兴。他不禁感叹说:“此儿当有大名!”于是,就热情地鼓励儿子好好练。

儿子受到父亲的鼓励,心想:像父亲这样鼎鼎有名的书法家都赞扬自己,看来我写的字快赶上父亲了。从此,又有点儿放松自己。父亲看了出来,儿子又有些骄傲自满了,但没有立刻责备他。

为了显示一下自己的本领,献之写了一篇大字,捧到父亲面前,请求给予评判。王羲之见儿子写的大字中,恰好有一个“太”字漏写了一“点”,成了“大”字。而且这个“大”字,写得架势上紧下松,同全篇所有的一样欠功夫,便顺手提起笔把一“点”给补上了。然后,他叫儿子拿去给母亲看。

王献之心里好生疑虑:我写的字是行,还是不行,总得说说呀,父亲怎么不吭一声呢?他只好又去见母亲。

王羲之的夫人平时受丈夫熏陶,也很会鉴赏书法作品,尤其对丈夫的书法艺术,非常熟悉。她仔细看过儿子写的字后,觉得儿子写字的功夫跟他父亲相比实在差得太远了。一篇大字,也只有“太”字的那个“点”笔锋苍劲,力透纸背,像是丈夫的笔法。她看了看面前有些自信的儿子,没有直接责备他,而是实事求是地肯定了“太”字的那个“点”。她对儿子说道:

“吾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似羲之。”

王献之听了母亲的话,简直惊得发呆了!母亲指的那一“点”,正是父亲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点”啊!他的脸唰的一下红了。他十分羞愧,方知想在学业上真正有所成就,还需狠下功夫。他主动向父亲承认了错误,表示以后再不骄傲了,一定要像父亲那样苦练。

几年以后,王献之的字练得越来越好了。可是,父亲还说他的功夫不到家。他有点不耐烦了,感到像这样练下去,什么时候才能让父亲满意呢?

于是,他便向父亲提出了一个问题:写好字有没有什么秘诀呢?

父亲一听,知道儿子有点坚持不下去了。他没有训斥儿子,而是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

“写字的秘诀是有的,就在咱们家里这十八口水缸里。你把这十八口水缸里的水写完以后,自然就知道写字的秘诀了。”

父亲的话使儿子很受教育。献之终于认识到,写字的秘诀就是勤学苦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他再也不去找什么捷径了。

在父亲的精心培养下,王献之成为一位年少气盛、锐气逼人的书法改革家。他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就曾经劝说他的父亲:

“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不若稿行之间。于往法周殊,大人宜改体。且法既不定,事贵变通,然古法亦局而执。”

后来,他在行草上别创新法,字体俊迈而有逸气,被人们称为“一笔书”。

王羲之夫妇正是以这种“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成峻极”的精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地以源头活水,浇灌着王献之这株幼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