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斗蟋蟀·逮蚂蚱

斗蟋蟀·逮蚂蚱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把逮到的蛐蛐放在蛐蛐罐或纸筒儿里,这才有说有笑打道回府。一只上好的虫儿讲究头要圆大,须不能断,牙要完整,腿要粗壮,跳跃有力,振翅均匀,鸣声清脆响亮。唉,虫儿哪知此意,当然禁不住折腾,等待它们的结果不是活活累死,就是腿断力竭。蝗灾一直让农家头疼,有些地方的人们恨之入骨而食之,鲜香油酥的炸蚂蚱便是老天津的名吃。

捉蟋蟀斗蛐蛐让夏夜里的“野小子”更加忙碌,有些孩子甚至称得上是祖孙相传的爱好,他爷爷小时候就是蛐蛐迷。小孩子们狼吞虎咽吃罢饭抹嘴就奔向胡同,招呼伙伴去逮蛐蛐。

斗蟋蟀

残墙乱瓦杂草丛生之处是蛐蛐的家园,听到虫鸣声,小孩立刻放轻脚步,俯下身子,睁大眼睛,竖起耳朵,仔细判断蛐蛐的位置。小心拨开杂草,哇!一只油亮的大蛐蛐正在那振翅响鸣哩!这时更需小心,一是不可惊到虫儿,二是捕捉动作要稳准快,还要尽量不损伤蛐蛐的肢体。把逮到的蛐蛐放在蛐蛐罐或纸筒儿里,这才有说有笑打道回府。

古代玩家对蟋蟀有着一定的品级要求,青为上,黄、赤次之,黑又次之,白为下。一只上好的虫儿讲究头要圆大,须不能断,牙要完整,腿要粗壮,跳跃有力,振翅均匀,鸣声清脆响亮。孩子们斗蛐蛐一般顾不上这些标准,带着两三个蛐蛐罐,找个破瓦盆或纸盒子,在昏暗的路灯下便玩起来了。有时,两只虫儿碰面好半天没动静,小孩就用谷草或笤帚苗左挑右逗,虫儿终于咬起来,围成一团的孩子们眼珠都快掉到瓦盆里了,大声喊着:“咬!咬!咬它!”真是乐在其中。

古有“蟋蟀皇帝”与《聊斋志异·促织》名篇,近有津味小说《蛐蛐四爷》,虫儿虽小乾坤大,还真是一言难尽。

逮蚂蚱

白石老人画卷上栩栩如生的蚂蚱是多么灵动怡情,可它一旦成为孩子游戏中的角色便有些命运多舛了。逮蚂蚱并不太难,只要你眼疾手快动作轻,用手一捂常常会有收获。蚂蚱的后腿壮硕善跳,即便是被小孩子系上了细线也会一跃而起的。见此,有的“淘气包”孩子就想出歪招,找来草根儿或树叶子拴在线上,让蚂蚱连蹦带拉着向前蹿。受惊吓的蚂蚱欲求生,只好奋力逃命,这样一来也成了几个孩子的比赛,看谁的蚂蚱跑得快、拉力大。唉,虫儿哪知此意,当然禁不住折腾,等待它们的结果不是活活累死,就是腿断力竭。无巧不成书,一只大公鸡来得正是时候,一口啄下,实在美味。

蝗灾一直让农家头疼,有些地方的人们恨之入骨而食之,鲜香油酥的炸蚂蚱便是老天津的名吃。男孩子们游戏之余捕获较多蚂蚱时喜欢烤着吃,吃起来津津有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