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珍惜和培养好奇心

珍惜和培养好奇心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注意的最初级的生理机制是定向反射。定向反射是由情境的新异性所引起的一种复杂而又特殊的反射。这种定向反射在人类身上得到深远的发展而成为好奇。有时他的这种好奇心会表现为破坏行为:把玩具拆得七零八碎,把家里的东西弄得乱七八糟。孩子有时出于探究好奇的心理,会拆散玩具,“破坏”物品用具,家长切不可简单粗暴,断然制止,斥责甚至惩罚都不可取,这样会伤害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

五、珍惜和培养好奇心

自从孩子从襁褓中解脱出来后,那可就热闹啦。他终日里不停地爬上爬下,东游西逛,而且不断地触摸、翻弄所碰到的各种物体,拆散、破坏他能拆开的任何东西。这样一直折腾到他累得睡觉了方才安静,恐怕在他睡着之前还要哇哇大闹一番咧。当孩子会说话时,我们便又会时常听到孩子稚嫩的声音:“妈妈,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让你应接不暇。烦吗?累吗?是孩子故意捣蛋吗?

初生的婴儿大部分时间处于睡眠状态,他的觉醒时间非常短暂。然而随着他的神经系统的迅速成熟,到了3个月,婴儿已能保持长时间清醒着。他的感觉能力更加有组织和得到改进,记忆和学习的基本能力已表现得很清楚。这为婴儿的注意力提供了能量,改善了注意的质量。注意的最初级的生理机制是定向反射。定向反射是由情境的新异性所引起的一种复杂而又特殊的反射。这种定向反射在人类身上得到深远的发展而成为好奇。刚走出混沌世界(他我不分、物我不分的状态)的婴儿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鲜而陌生,因而便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

婴幼儿的好奇心常以两种方式表现出来:一是好动,一是好问。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的婴儿常常会抓住什么就往嘴里塞,包括吮吸自己的手指。他饿了吗?不是的。这是因为新生儿的口腔触觉十分灵敏。他在用嘴去探索物体,满足他的好奇心。婴儿早期触觉发展迅速,3个月时,增长了通过触觉探索获得环境信息的倾向。当他达到半岁时,他的运动能力得到提高,就会开始不停地把能触及到的东西拿来看个究竟。有时他的这种好奇心会表现为破坏行为:把玩具拆得七零八碎,把家里的东西弄得乱七八糟。在幼儿期,直觉动作思维仍然是探索和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活动能增长婴幼儿的体能,促进骨骼、肌肉及身体各个器官的发育,增进运动动作的灵巧性,发展运动技能,而且培养活泼的心态,给他们带来欢乐。

当孩子的知觉和运动范围越来越广,他的好奇心会进一步增强。瞧,他拆开了他能拆开的东西后,仍然一脸迷惑:原来里面就是这样,可是闹钟里面推着小针跑的小孩在哪里呢?收音机里面说话的那个阿姨在哪里呢?还有许许多多他够不着的东西,那是什么呢?在掌握语言后,他就会把他的疑惑用语言表达出来——问。提问题既是婴幼儿思维的成果,也是婴幼儿由已知探索未知的一种方法。开始的时候,他可能主要问“是什么”,然后便会问“为什么”。由此看来孩子的天性本是“勤学好问”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对心理医生说:“我的孩子太淘气了,我简直拿他没办法。”心理医生问:“你的儿子怎么淘气?”答:“我的一块金表被他拆开了。”又问:“你是如何对待他的呢?”母亲回答:“打了他。”心理医生叹口气说:“一个发明家被扼杀了!”

婴幼儿初涉人世,头脑一片空白,世间和周围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颖奇特的,他们想探究了解,好奇心自然会十分强烈。然而不幸的是,相当多的家长,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修养和对儿童心理的全面了解,往往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婴幼儿,把他们当作“小大人”,认为孩子也应该像他们一样去看待周围为成人所熟知的事物,遇到孩子问这问那,刨根问底,总是不大耐烦,时常用斥责、制止或转移视线的方式应付孩子,有时甚至不惜采取哄骗的手法蒙骗孩子。如果长此以往,儿童的好奇心不但不会得到助长,反而会逐渐被消磨殆尽,这对智力开发危害极大,对儿童的成长发展会造成不良后果,应引起人们的注意。好奇心是一种十分可贵,甚至难得的心理品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一个人如果对于新颖奇特的现象和宇宙的奥秘不再有惊奇之感,他就无异于一具行尸走肉,他的眼睛肯定是模糊不清的。”

孩子爱提问题,是他们强烈求知欲望的反映,也是思维发展的一种体现,这本应该是令家长和成人高兴的事,是进行智力开发的极好机会,是求之不得的。无数事实证明,越是求知欲望旺盛的孩子,越爱质疑发问。对孩子的质疑和追问,家长不但不应该斥责制止,而应该满腔热情地予以鼓励、支持、赞扬,并且要妥善地加以处理。怎样保护、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呢?

首先,要从自己现有的知识和理解水平出发,耐心地解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在不违背科学性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地使用孩子能够听懂和理解的语言,列举孩子生活中接触过的具体事例来加以形象生动地讲解和说明。一时难以正确回答的问题,应该认真地查阅有关书籍或请教他人,然后再向孩子解答。在这个问题上,决不能因为怕麻烦而敷衍搪塞孩子,挫伤他们的探索积极性。“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地球为什么要转?”这类问题,千万不能含糊其辞,仅凭日常经验去加以解释,应查阅一些字典、书籍等,尽量用科学的语言向孩子讲解,讲出其中的科学道理。

其次,对于孩子提出的某些问题,家长不要急于把现成答案直接告诉孩子,要充分利用这种机会引导孩子动脑思考,诱导他们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或合理解释,以训练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家长在思维上为孩子代劳,比其他方面的代劳更不可取,消极影响更大。孩子既然有疑敢问,也自然愿意去思考,这时一定要注意引导他们自己思考,否则就容易养成思想懒惰的不良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智力开发的基本追求目标,这种习惯应当从小培养。

第三,对于一些难以回答或对孩子解释不清,他们不能理解的问题,有的问题甚至是科学界尚未解决的问题,比如“时间究竟是什么”?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应采取巧妙的方法,该回避的也要回避,否则会造成超越孩子理解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之上的负担,占用孩子的过多精力去想一些价值不大的问题同样也是一种智力浪费。有些问题父母难以回答或无法回答,也应该坦诚地向孩子承认自己的学识有限,直言不讳地告诉孩子自己也答不上来,从而也是对孩子寄予一种希望,提出了任务,激发他们努力学习,争取将来弄懂这些问题。这样做的好处还在于让孩子知道,知识海洋浩瀚深远,博大无比,谁都不是万能的,可以精通一切,学习求知永无止境,贵在不懈地去追求和探索。这有利于培养孩子不断进取求新的精神,克服骄傲自满的心理,对其日后的学习和发展会大有益处。

第四,正确对待孩子的某些“破坏”行为。孩子有时出于探究好奇的心理,会拆散玩具,“破坏”物品用具,家长切不可简单粗暴,断然制止,斥责甚至惩罚都不可取,这样会伤害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当然,爱护物品的教育还是必要的,但贵在引导说理,不能简单地阻止和压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