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婴儿疫苗接种常见问题汇总

婴儿疫苗接种常见问题汇总

时间:2022-0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发现自己的孩子有免疫缺陷则不能进行预防接种。大多数疫苗接种是不会引起严重反应的,但是由于体质不同,孩子在进行预防接种后可能会出现一些轻重不同的反应。儿童打疫苗后出现低热、针孔处红肿和硬结等现象是正常的,一般在预防接种后24小时左右出现。

为什么要给孩子进行预防接种

婴儿出生后体内还有来自妈妈的各种“抵御疾病”的抗体,由于奶汁中还含一定量的抗体,母乳喂养的宝宝更是如此。因此婴儿在半岁内很少得传染病。婴儿6个月以后来自母体的抗体免疫逐渐消退,抵抗力会逐渐减弱和消失,此时宝宝若接触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就容易受传染。为了提高儿童抵抗传染病的能力、预防传染病发生,就需要有计划地按时给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以保护儿童健康地成长。

什么叫计划免疫

计划免疫是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的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生物制品对人群进行的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以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计划免疫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婴儿感染猝死综合征之前接种和内服灭活菌苗和疫苗,使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如同战士平时“实战演习练兵”一样,若再受到同种的细菌或病毒侵袭时,机体就有能力歼灭这些入侵之“敌”。接种卡介苗、麻疹疫苗、百日咳菌苗等就属于这一类。这种预防接种医学上叫做“人工自动免疫”。通常免疫在接种后1~4周左右的时间出现,免疫抗体保持数日至数年,因此需要反复接种。

另一种是在已接触传染病的孩子尚未发病时给其注射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抗毒素以及成人血清等,即直接将抗体——“援兵”输入体内,增加消灭入侵的致病微生物的有生力量,从而防止发病或减轻症状。这种方法叫“人工被动免疫”,特点是注射后立即生效,但维持时间短,通常2~3周即消退。只适用于紧急预防或治疗。

为什么有的预防针要打多次

人得传染病后,身体内能够产生抗体,一般可以抵制再次得同样的病。预防针就是按照这个道理,将各种病原微生物通过人工的方法使其毒性减低,制成疫苗注入人体,使人得一次“轻病”。与自然得病相比较,预防接种使人所产生的抗体量要少些,维持的时间也短。因此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再打一次预防针,把预防的作用加强一下,使抗体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以便起到防病的作用。

几种预防接种可否同时进行

过去认为几种预防疫苗同时接种可能互相影响,甚至使接种后反应增强,因此有些地方规定,两种死菌苗或死疫苗的接种之间必须间隔2周,两种活菌苗或活疫苗的接种之间必须间隔4周。

但是新的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疫苗都不能同时接种。例如,在服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的同时接种卡介苗或“百白破”类毒素混合制剂,非但不会影响免疫力的增加而且还可使反应不加重。但为了保证安全,两种或两种以上制剂不能同时应用在同一部位。

宝宝需要加强接种的疫苗

1岁内完成了几种疫苗的基础免疫后,小儿体内产生了足够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体内的抗体会逐渐下降,因疫苗的不同下降的程度也不相同,因此有些疫苗需要在小儿1.5~2岁期间进行加强接种,有些疫苗要等到小儿4岁以后才需要加强接种。1.5~2岁期间需要加强接种的疫苗有百白破混合疫苗和麻疹,接种的方法与基础免疫相同,4岁加强一剂脊灰糖丸,以后到6岁时再接种一次白破类毒素混合疫苗。另一种需要加强接种的疫苗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初次接种是小儿8个月时,间隔1年的时间则需进行加强接种1次,最好是在每年的4~5月份接种,因乙型脑炎的发病流行季节是在每年的夏秋季节,该疫苗在小儿6岁时还应在加强接种第2次。

宝宝什么情况下不宜接种疫苗

每种预防制剂均有一定的接种对象,不是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进行预防接种的。在有以下情况时均不宜进行预防接种:

1.患传染病后正处于恢复期或有急性传染病接触史而未过检疫期的儿童不宜打预防针。若此时打预防针容易发生不良反应或使病情加重。

2.小儿正在患感冒或各种疾病引起发热,此时若打预防针会使体温升高,诱发或加重疾病。

3.有哮喘、湿疹、荨麻疹及过敏性体质的小儿打预防针后易发生过敏反应,特别是打麻疹活疫苗或白百破混合制剂等致敏原较强的预防针更易产生过敏反应;有癫和惊厥史的患儿如果打预防针,尤其是打乙脑或百白破混合制剂易使患儿发生晕厥、抽搐和休克等;有严重佝偻病的孩子不宜用小儿麻痹糖丸疫苗。

4.患急、慢性肾病、活动性肺结核、严重心脏病、化脓性皮肤病、化脓性中耳炎的小儿打预防针后可出现各种不良反应,使原有的病情加重而影响病儿的康复。但需要指出的是,小儿如果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只要心脏功能好照样可以打预防针。

5.预防接种期间,若小儿正处于不舒服,有呕吐、腹泻和咳嗽等症状时,在征得医生的同意后可暂时不打预防针,待症状好转后再补打。

6.近1个月内注射丙种球蛋白者也不宜接种。等身体恢复正常后即可进行常规接种。如发现自己的孩子有免疫缺陷则不能进行预防接种。

怎样减少预防接种后的反应

大多数疫苗接种是不会引起严重反应的,但是由于体质不同,孩子在进行预防接种后可能会出现一些轻重不同的反应。主要的有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发生过敏反应是很少的。

为了保证安全、减少反应,各种预防接种必须在孩子身体健康的时候进行。如果孩子有病就暂时不要接种。例如,发热时不要打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三联疫苗;腹泻时不要口服小儿麻痹症糖丸;空腹饥饿时不宜打预防针,以免发生低血糖等严重反应。打针前做好孩子的工作,让勇敢的孩子先打,以消除胆小孩子的紧张害怕心理。打针后2~3天内应避免剧烈活动,注意注射部位的清洁卫生。暂时不要洗澡,以防局部感染。

注射预防针后要加强护理。要好好休息,不要跑跳过多。保护打针部位的清洁,不要用手抓。不吃有刺激性的食物,如大蒜、辣椒等,多喝开水。家长随时观察小儿接种后的反应。

接种后哪些属于正常反应

儿童打疫苗后出现低热、针孔处红肿和硬结等现象是正常的,一般在预防接种后24小时左右出现。接种部位反应较重的可引起附近的淋巴结、淋巴管发炎。注射部位肿大的硬结范围又分为轻、中、重。轻的直径小于2.5cm,中的在2.5~5cm之间,超过5cm为重反应,这种反应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天。如果局部红肿较重可以热敷(卡介苗接种后红肿严禁热敷)。早、晚各1次,每次5分钟左右。要勤换内衣避免破溃后感染。这些症状可通过热敷或自行在一天内消失。比如麻疹预防疫苗,大部分的接种者不会有特殊的反应,一部分的人会有1~2天的局部肿痛,约5%的儿童接种后1~2周会产生红疹,5%~10%的儿童在接种4~10天后发热,轻的37~37.5℃,中的37.6~38.5℃。39℃以上为重的。除此之外,部分小儿可伴有头痛、头晕、全身无力、寒战、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以上反应一般多在24小时之内消退很少持续3天以上。如果重度发热可服用退热药。一般体温恢复正常后,其他症状也就自行消退。如果高热不退或有其他异常应及时送往医院诊治。

到正规医疗单位打疫苗,安全性是有保证的。一方面正规医院医务人员有安全注射的意识;另一方面,儿童免疫接种过程做到一人一针一管。另外,大部分疫苗是需要恒温保存,不正规的医疗单位很难保证疫苗的保存质量。因此,给小孩接种疫苗一定要到指定的医疗单位。

儿童免疫接种误区

以下几点都是错误的。

1.有些传染性疾病已经绝迹,因此儿童无需接种有关疫苗。

由于免疫接种的实施,多数疾病在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发生率可能降到了非常低的水平。这并非意味着传染那些疾病的细菌及病毒已经绝迹,获得对这些疾病的免疫仍是必要的。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可能还很普遍,旅游者可能会将这些病菌带过来,甚至蔓延。

免疫接种也可间接保护那些不能接种疫苗或对疫苗没有反应的人。如果他们周围的人群都接种了疫苗,那么他们感染上传染病的几率就会降低。

2.水痘不是致命性的疾病,因此不必接种水痘疫苗。

每年大约有9 000人因发生水痘而住院,约100人死于水痘。水痘疫苗将使多数儿童获得免疫,很多研究表明这种疫苗是安全有效的,其有效期限究竟有多长以及以后是否加强剂量还在研究中。

3.母乳喂养的儿童无需接受免疫。

母乳并不像疫苗那样可以预防传染病,母乳喂养的婴儿可能少患感冒,母乳并不能预防百日咳、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等严重疾病。

4.即使接种了疫苗但仍会感染上相关疾病,所以认为疫苗不起作用。

疫苗有效勿容置疑,全世界已有数以万计儿童获得如脊髓灰质炎、麻疹、白喉等疾病的免疫。事物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疫苗对绝大多数人起作用,但极少数人对疫苗没有任何反应,可以说,接种疫苗获得免疫率为85%以上,不接种疫苗获得免疫率为零。

5.百白破疫苗可导致婴儿猝死综合征。

将注射百白破疫苗与婴儿猝死综合征联系起来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出现这样的说法是因为:婴儿接受第1次疫苗注射的月龄为2个月,这正好是婴儿猝死综合征的高发期。两者之间并无内在联系。

6.有新闻报道某些批号的疫苗不太安全。

政府成立了疫苗事故汇报系统专门接受疫苗不良反应的报告,然而至今未发现不安全疫苗。所有疫苗都是在食品与医药管理局的监管下生产出来的,生产设备定期接受检查,每批疫苗都经过生产厂家安全测试。

7.1次只能注射1种疫苗,否则对儿童有危险。

多年的经验与研究证明,用于儿童期常规疫苗可以同时接种,效果安全,多种疫苗同时接种的副作用不会比单独接种的副作用大,不放心的家长可与医生商量,分开接种。

接种多种疫苗会伤害人体免疫系统吗

由于疫苗越来越多,家长们常会提出质疑,接种这么多疫苗会不会对人体免疫系统产生伤害?小儿的身体是否能够承受呢?

研究表明,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弱,足以安全有效地应付疫苗对免疫系统构成的挑战。疫苗不但不会削弱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反而会增强婴幼儿防范严重疾病的能力。从总体上看,大规模的接种确实发挥了防范效果。家长不要以为健康投资就是给孩子买健康食品,在儿科医师眼中,给孩子最有效的健康投资就是接种可使宝宝远离病痛的疫苗。

预防针百分百有效吗

是不是打预防针越多越好呢?不是。疫苗是用病菌、病毒及其产生的毒素制成的,虽然经过杀灭和减毒等特殊处理,但仍有一定毒性,接种后可能发生一些过敏反应,轻者出现皮疹,重者发生休克。这种过敏反应的发生往往随着打针次数的增加而增多。

目前没有一种疫苗是百分之百有效的,绝大多数疫苗的有效率在95%以上,但支气管肺炎疫苗的有效率较低,为70%~80%。

疫苗是对抗严重感染症的重要手段,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接种某些疫苗,像水痘疫苗只适用于没有得过水痘而年龄大于1岁的儿童及成人,如果在接种前2~3星期曾接触过水痘病人,此时再接种水痘疫苗仍有可能长水痘,但可能长得较轻微。

接种疫苗后会有哪些不良反应

在接受预防接种后,少部分孩子可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其中有些属于正常反应,包括局部的和全身的反应。局部反应是在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热、痛或局部淋巴结肿大。全身反应包括寒战、发热、头痛、食欲减退、呕吐、腹痛等。这些情况一般都不需要治疗。只要让小儿多喝水并减少活动,1~2天后这些反应都会消失。异常反应和上述一般反应只是少数人发生,发生的多少与疫苗种类和接种者体质有密切关系。异常反应则包括以下三种:

1.血管神经性水肿与过敏性休克;

2.神经系统变态反应;

3.晕针。

异常反应的发生率虽然很低,但家长还是应该注意自己的孩子有无高度精神紧张及过敏体质。如果出现晕针或过敏性休克,应让孩子平卧,口服温开水或糖水,头部放低,还要采取相应的紧急对症处理措施。

接种疫苗后还可能偶合其他疾病。一种情况是,被接种者正处于某一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接种后刚好发病;另一种可能是被接种者已患有某种疾病但临床症状不明显,接种以后症状表现明显或加重;还有些慢性病人在接种后发生症状加重或急性发作的情况。这一些情况统称为偶合或诱发。偶合及诱发其他疾病是一种巧合,把这种情况与接种反应混为一谈是不对的。

接种疫苗后一定不会得病吗

从原则上来讲,预防接种的效果应该是不得病,从几十年的预防接种的实践来看,许多传染病都得到有效控制。现在的孩子得麻疹、百日咳、小儿脊髓灰质炎等疾病的情况已非常少见。因此,从总体上来说,接种疫苗后应该不得病。

有极少数例外,接种疫苗仍得病。这可能与所接种的疫苗和被接种的对象两方面有关。预防接种的原理是将已经死亡或衰弱的特定病毒或细菌注射入体内,使身体认得它们并激活防卫系统,从而产生出专门的抗体和免疫细胞,来对抗未来这些病毒或细菌可能引起的疾病。如果人体所接种疫苗因剂量不足、注射方式不正确,达不到使身体产生出足够的抗体或免疫细胞时就不能有效对抗这些病毒或细菌的入侵。例如水痘疫苗的接种应在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用消毒剂消毒,皮下注射疫苗0.5ml。有的医生在注射疫苗时针刺的太深,注射到了肌肉里或是剂量太低,影响了预防效果从而未达到目的。又如,小儿麻痹糖丸应用清洁的汤勺将糖丸研碎,然后溶于冷开水中服用,如用热开水溶化或混入其他饮料中服用就会将疫苗中的病毒杀死,影响免疫效果。因储藏不正确而失去了应有的活力的疫苗也会使免疫效果大打折扣。小儿麻痹糖丸的保存适宜温度是8℃以下,所以在气温超过8℃时应从冷藏箱中拿出来后立即口服,时间长了就失去了作用。

有些疫苗的接种需要多次完成才能达到真正不得病的目的,这就是所谓“加强免疫”。1岁之前预防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等传染病所接种“四苗”应在婴儿第1年内完成,使小儿体内对这6种病产生特异性抗体,但它在体内只能维持一段时间,体内抗体浓度降低时应再接种1~2次,再次接种再次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使抗体维持在足以抵抗病原体的较高水平上。如果半途而废机体仍会得病。

所有的疫苗接种都可能会有缺点,疫苗并非百分之百地保护每一个接种的人、也不能完全对抗同一族谱中的所有细菌。同时,对疫苗过敏的人也不适合使用。

什么疫苗是必须打的

在儿童预防接种证上一般列有7种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而接种证上没有列出的还有预防水痘、甲肝、肺炎、流感、出血热、腮腺炎、风疹、狂犬病等疾病的疫苗。面对种类繁多的疫苗,家长们很想知道哪些预防针是必须打的,哪些是自愿选择的。

国家规定纳入计划免疫、有统一免疫规程的疫苗只有5种,即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这5种疫苗儿童必须普遍接种,疫苗接种的经费由政府负担;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流脑和乙脑疫苗。其他疫苗由地方卫生防疫机构根据疾病发生和流行的特点、规律,确定针对某一重点保护人群接种或是向公众推荐,由人们自己选择接种或不接种,费用一般是自己承担。只有当某一地区出现疫情或发生大的自然灾害,为避免某些传染病暴发流行政府才会有针对性地要求人群普遍接种某种疫苗。

预防传染病最积极的办法还是讲卫生,多锻炼身体。有的疫苗虽然很便宜,但是给不需要的人打是卫生资源的浪费。也有专家指出,预防针不宜打得过多过滥。因为疫苗在生产过程中要使用某些人体细胞或动物蛋白,疫苗提纯过程,难以完全去除这些蛋白,接种疫苗后,人体在产生对某种疾病抗体的同时也会产生异体蛋白抗体,有可能造成过敏反应。

如何选择自愿打的预防针

我们知道,有些疫苗是必须打的,但是还有一些疫苗是自愿打的。对于自愿打的疫苗我们需要如何选择呢?在发达国家,预防针由家庭医生提供建议并帮助选择。针对我国现状,专家们建议可以参考这样一些因素:

1.当地是否出现某种传染病流行。

2.以前是否接种过。除了流感疫苗保护期只有1年,其他大多数疫苗都有比较长的保护期,不必重复接种。

3.是否属于重点保护人群。例如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的重点保护人群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7岁以下的幼童和体弱多病的人;甲肝疫苗重点接种人群是没有感染过的儿童及餐饮业工作人员、经常接触甲肝病人的医务人员和经常出差、饮食卫生没有保证的人。

4.有无接种禁忌证。每种疫苗的使用说明书上都列有禁忌证,即哪些情况下不能接种。

5.是否处于疫区。例如出血热疫苗,一般只有生活在疫区和将要前往疫区的成人需要接种。

国内疫苗和进口疫苗有什么区别

目前,我国预防接种的诸多疫苗常常有国内疫苗和进口疫苗的区别,为此不少家长咨询有关的问题。从多年的临床观察效果和研究证实,国产、进口疫苗都安全有效,价格上的差异在于进口疫苗和国产疫苗毒株及其培养工艺不同,以及由此引起的产生抗体数量多少、防疫时间长短、不良反应大小等方面的区别。

目前,国产疫苗和进口疫苗都通过了国家卫生部门的严格检查,生产线都是按照GMP要求,由国家医药监督管理局批准生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选择使用。

打疫苗不要贪多求全

有些家长在打疫苗的问题上存在一个误区,就是为宝宝打疫苗贪多。

疫苗中的防腐剂——硫柳汞对婴儿的神经发育具有毒性,因此注射疫苗时不要“贪多求全”。

硫柳汞为抗微生物剂,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硫柳汞一直被用于防止细菌和其他微生物污染疫苗。小剂量的硫柳汞可引起过敏反应,大剂量硫柳汞则可引起神经和肾脏毒性,导致婴儿神经发育迟缓。

世界卫生组织强调,接种疫苗是预防许多疾病的重要手段,疫苗中硫柳汞的副作用与疾病的危害相比仍是极其轻微的,因此为了避免造成现行免疫接种系统出现混乱的局面,世界卫生组织支持继续使用现有疫苗,同时希望各国加紧研制无防腐剂疫苗和联合疫苗,尽可能减少儿童汞接触量,确保儿童健康。

为什么打了乙肝疫苗却没产生抗体呢

这分好多种情况,不能说没产生抗体就是未成功,一是确实未成功;二是成功了但未检测出。现在不少医院乙肝五项的检测结果不可信,同时医院乙肝五项的检测针对的基本为病人,病人的抗体水平和注射疫苗后产生的抗体水平不在一个数量级,所以经常会出现产生了抗体却检测不出来的情况。建议到正规大医院或是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检测,他们的结果可信度较高;以上两种情况均可以再次接种疫苗(即使你体内已产生了抗体而未检测出,接种也没关系);第三种情况就不太好了,那就是已经感染了变异的乙肝病毒,在这种情况下,现有医疗检测手段无法检测出已感染了,同时体内因已存在了乙肝病毒所以对乙肝疫苗就没有反应了。

打乙肝疫苗时宝宝先扎1针,1个月要扎第2针之前先作1次检测,如第二项(表面抗体)阳性了,第2、3针就不用打了;如仍为阴性,第2、第3针要按时注射。

家里人抱抱宝宝是不会传染乙肝的,但不要亲宝宝,因为口水有传染性。

重新注射三针疫苗对宝宝身体不会有任何不良影响。

有关麻疹和麻-腮-风疫苗的问题

宝宝对鸡蛋过敏是不能打麻疹疫苗的,因为麻疹疫苗是在鸡胚中(也就是受精的鸡蛋)培养的。不过现在有一个解决办法,可以使用葛兰素史可公司的麻-腮-风三联疫苗,这是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的疫苗,对于鸡蛋过敏的宝宝可以使用,而且还可以一次防三个病,不过属于自费疫苗,价格各地不同。

甲肝疫苗有多种,国产的减毒活疫苗效果一般,三岁以后才能接种,价格较便宜(1针20元以内),国产和进口的灭活疫苗效果差不多,基本上都能保护20年以上,2岁以后注射比较好,国产的188元/两针,进口284元/两针,都是间隔半年注射1次。宝宝在上幼儿园之前半年接种上就行,不用接种得太早。

什么时候给宝宝打水痘疫苗呢

在宝宝决定上幼儿园前一个月左右再打就可以了。这个病传染的太快了,宝宝如果在幼儿园里有一个小朋友得了,没有抵抗力的宝宝有90%的可能会感染上。但要注意的是这个疫苗的保护率在90%左右,也就是打过疫苗的宝宝有10%还会有发病的可能,但是症状会明显的轻。如果宝宝上幼儿园推荐把水痘和甲肝疫苗都接种了,一方面宝宝离开了家里,好多事情是我们家长左右不了的,只能把最稳妥的防病方法给宝宝。如果暂时不送幼儿园可以等等再接种。

胎盘球蛋白能否代替预防接种

健康产妇胎盘血含有丙种球蛋白,从胎盘纯化提出的丙种球蛋白称为胎盘(丙种)球蛋白;若从正常人的血清提取的则称为人血清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与丙种球蛋白都含有一些抗体,主要用于预防麻疹、传染性肝炎等病毒性疾病或用于免疫力特别低下的人。但它们并不能代替预防接种,因为它们是蛋白质。一般来说,胎盘球蛋白注射于人体后3~4周内,体内有一定的抗体浓度,过了这段时间,抗体浓度逐渐减少最后消失。

因此,注射球蛋白以后防病只是短暂的而不能持久的增强体内的抵抗力。况且注射球蛋白预防疾病的能力与注射球蛋白含量有关,注射量过少仅能起到部分的甚至不能达到预防疾病的作用。归结一句话,球蛋白不能代替预防接种。

不要经常为宝宝注射球蛋白

一些家长特别迷信丙种球蛋白,把它看成是防病的万能药,要求医生给小孩注射球蛋白。某些家长不惜花钱买球蛋白来经常给孩子注射。

当然,球蛋白不是不能经常注射,如果孩子患先天或后天性低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经常注射丙种球蛋白是一种治疗的方法。

但是球蛋白并不能防百病,而且这些制剂如果处理不当会有一些副作用。例如,它携带有乙型肝炎病毒,注射后可导致小孩患乙型肝炎;还有的制品如果保存不妥,注射后有时可发生过敏反应甚至危及孩子生命。因此不能经常注射球蛋白。

先天性心脏病的宝宝可否预防接种

先天性心脏病的种类很多,如小型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这些先天性心脏病早期都不至于出现心功能改变,因此预防接种不会对他们产生严重影响。相反,这些儿童因为心脏有缺陷,所以比健康儿童更易感染疾病,而且一旦感染疾病也较难治愈,因此更应该预防接种。只有那些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如青紫四联症或其他复杂畸形)或已经出现心功能障碍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才不能打预防针,但口服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还是安全的。

曾经抽搐的宝宝可否预防接种

首先要弄清楚抽搐的原因。并不是所有抽搐的儿童都不能接种。譬如,有的儿童因低血钙发生过抽搐,但已经好了几个月,这种情况不影响接种。还有一些儿童在新生儿期有过颅内出血或者以后曾有不明原因的抽搐,且伴发热或不发热,怀疑或已经脑电图检查证实患有癫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即使已经治疗,但还没有治愈的就不能接种。有些儿童在3岁以内曾因高热有过抽搐,但没有昏迷等其他情况,体温下降后也没有再抽搐。这些儿童在预防接种后应该仔细观察。

对有过抽搐的儿童而言,接种卡介苗、口服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一般都没有关系,注射麻疹疫苗关系也不大,但接种百日咳菌苗或“百白破”类毒素混合制剂必须谨慎,以免产生神经系统的严重症状。如果儿童在第1次注射时哭闹特别厉害,再次注射时也要特别注意。

预防接种后的宝宝是不是都会发热

预防接种后的儿童不一定都发热,这要看预防接种的种类。有的疫苗如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不会引起发热;而“百白破”、伤寒、副伤寒、乙脑、流脑等疫苗则会使有些儿童发热;麻疹疫苗接种后1周左右,少数儿童会发几天热。预防接种引起的发热一般都不会很高。如果体温特别高就要仔细检查,并继续观察是否会有其他疾病并发,以便及时发现、治疗。

为什么接种伤寒、副伤寒三联菌苗后反应比较大?

三联菌苗是一种杀死了的菌体菌苗,由于伤寒、副伤寒菌体内含有的内毒素毒性比其他肠道细菌大,所以菌苗接种后反应比较大。常见的反应有注射部位红肿、胀痛,全身高热、嗜睡、疲倦等反应。

流感疫苗的预防效果如何

流感疫苗有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类。

减毒活疫苗常规使用鼻腔喷雾法接种,发热反应率偏高,适用于一般人群。接种后2周开始产生抗体,1个月后达高峰,免疫力持续6个月到1年左右。我国多次观察减毒活疫苗预防效果比未接种者高2~4倍。

灭活疫苗目前较常使用的有浓缩提纯疫苗和亚单位疫苗。接种反应较低,适用于减毒活疫苗的禁忌者中的“高度受威胁人群”,如婴幼儿、孕妇、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一般第1年皮下注射2针,以后每年加强1针。其预防效果比未接种者也是高2~4倍。

由于流感病毒有时常发生变异的特点,使疫苗的效果受到一定限制,需要随病毒变异而更新型种,所以流感疫苗的效果不稳定且只能降低发病率,不能控制流行。因此目前只有部分国家在重点人群中应用疫苗预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