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妈妈的脾气中看爸爸的位置

在妈妈的脾气中看爸爸的位置

时间:2022-0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妈妈并没有表达出来,孩子未必知道妈妈的“心路历程”,所以也未必理解和“知恩”。若是孩子感谢妈妈的“容忍”和理解并给予积极回应,那么,就如你收到朋友的回礼,会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学习的方式也有千百种,参加“妈妈下午茶”,分享当下面对的亲子困惑,坦诚地互相交流,在专业的指导下反思,在困境中激发自己的潜能,是具备双重意义的,爱孩子也爱自己。

冲突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让我们觉察到整个关系中有一些“不平衡的事情”,它以冲突的形式暴露出来,是一个极大的提醒:每个成员的位置、界限、责任在哪里?

妈妈下午茶以“和孩子有关的故事”为载体,向妈和大家讲述了一则亲子冲突事件:女儿(十岁)练琴时和爸爸顶嘴,妈妈在厨房听见,有点听不下去了,冲出去冲孩子发飙,并将她拎到沙发上打了两下,并开始数落,从一件事说到其他事。女儿倒是没有吭声,一向都是怕妈妈一些,所以没有顶嘴。事后妈妈隐隐觉得有些不妥,但也不知道如何才能让自己冷静下来。

冲突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让我们觉察到整个关系中有一些“不平衡的事情”,它以冲突的形式暴露出来,是一个极大的提醒:每个成员的位置、界限、责任在哪里?

向妈当下有一个忍耐的过程,听到女儿对爸爸无礼,忍住,继续听到,忍不住;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个忍耐的过程,参加学习或者好友提醒后的几天内,尚能忍住,过了几天,忍不住。

情绪若是忍在心里,后续没有得到疏导或发泄,也会像细菌一样繁殖出更多的分量来,冲破阀门的力量也更强,一旦没忍住,威力也就更强。也许它的爆发只需要一根导火索,比如听到孩子对爸爸无礼。

关于这个“繁殖”,可以举一个例子帮助理解:孩子有了我们原先不能容忍的行为,我们忍下了,内心里会同时产生“这次我不骂你,你应该知道我放你一马”这样一个“小地雷”。因为妈妈并没有表达出来,孩子未必知道妈妈的“心路历程”,所以也未必理解和“知恩”。这个小地雷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在对一个人好的时候同时释放的一个“期待”。比如我送你一件礼物时会期待你回礼,如果你不回礼,我会不开心。

如果把自己的心情和决定表达出来,让对方知道其实你已经放她一马了,表达过之后这个小地雷就不容易产生了。否则忍了三分,爆发起来可能六分都不止。

实际上,当我们送他人礼物时是基于自己的心甘情愿,基于这个人值得我对她好,并非因为“她给我回礼”的可能(期待)。如果妈妈选择不责怪孩子,那是基于妈妈自己的修养和爱子之心,基于有更好的方式帮助孩子,基于信任孩子有“想更好”的内在愿望。若是孩子感谢妈妈的“容忍”和理解并给予积极回应,那么,就如你收到朋友的回礼,会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当我们看得稍微广阔一点,你会发现,朋友之间的回礼、亲子之间的感恩都会自然发生。

孩子有时候在三角关系里表现出怕妈妈,和爸爸说话较少顾忌,也许是因为在爸爸那里能找到些存在感——自己是被宠爱着的。最理想的是父母比较一致,让孩子感觉是家庭规则在约束她而非妈妈在约束她。其实孩子不敢和妈妈顶嘴,并不意味着她就“臣服”了,她若是不会处理自己的情绪,也会压抑在心里,也会滋生出“小地雷”,在未来(比如青春期)随时引爆。

随着孩子的长大,和孩子的沟通方式也需要跟进、变化以相匹配,威严的家长放不下自己的权威也是一种“怕”——害怕失去这个权威的位置。如何评估我们的教育方式?至少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看效果,有没有达成目的;二是看两人之间的关系有没有受到损害。当然,我们想要达成的结果如果是以牺牲亲子关系为代价的,那是不划算的。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重要和需要尊重的。

父女之间的互动,如果爸爸不介意,那是他们之间的事情,也许爸爸不需要我们跑出来捍卫他,或者私下里问问爸爸:你真的不介意吗?我担心孩子会被你宠坏……我们内心里都住着一个小孩,是小时候的我们自己,有时爸爸对待女儿的方式也是照顾自己的一种方式——小时候的自己被父亲严厉对待,感觉不好,我不想让我的女儿也有这样的感受。

对孩子表达关注和爱的方式有许多种,参与学习提高自身素养是比较长效的一种。学习的方式也有千百种,参加“妈妈下午茶”,分享当下面对的亲子困惑,坦诚地互相交流,在专业的指导下反思,在困境中激发自己的潜能,是具备双重意义的,爱孩子也爱自己。不同渠道会有不同收获,敞开一颗学习之心是首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