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你有没有使用“软暴力”

你有没有使用“软暴力”

时间:2022-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专家认为,这些家庭教育方式在教育中是一种“软暴力”。家长往往使用“软暴力”来对付孩子,可能是家长的期望和要求孩子没能达到,使家长感到气愤;另外,也可能是由于家长本身在生活、工作中存在一定的矛盾、压力和不满,就把气撒到孩子身上。此外,形成家庭软暴力的原因有很多,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环境、个人素质、人际沟通等多个层面。孩子的心单纯又脆弱,经不起“软暴力”的摧残。

你有没有使用“软暴力”

近年来拳脚相加已不再是家长体罚孩子的唯一形式了,一种以冷漠、蔑视、厌恶、辱骂、恐吓等为特征的“家庭软暴力”渐渐成为家长责罚孩子的主要方式,使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家庭软暴力的受害者。

或许,你不知道,家长的一句不适当的责备、同学起的一个外号、老师的一声“很笨”,都可能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伤害孩子的自尊。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很难全心投入学习,从而丧失积极进取的信心和动力。

小明是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成绩属于中下,每次考完试,妈妈总是对着他的试卷摇头,张口就说:“怎么考这么点分,你是不是榆木疙瘩?”当期末考试成绩公布出来时,妈妈冷冷看了一眼说到:“你算是完了,我就没见过像你这么笨的孩子,还学个什么呀!”

小明最怕的就是妈妈带他到亲友家去,因为一见了面,妈妈就会列举他的缺点,如不按时完成作业、不主动打招呼、数学成绩差,而自己的点滴进步却从得不到表扬,因此,小明变得害怕考试,害怕看到妈妈不屑的眼光,听到她讽刺的话语。时间久了,小明开始厌学,变得内向,内心里时常充满恐惧和自卑

在家庭教育中,还有一种屡见不鲜的现象,就是许多家长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指名道姓地给孩子树立榜样。这些榜样,可能是孩子的同班同学,或者是亲友家的孩子,或者是同事家、邻居家的孩子,或者是大众传媒中报道过的孩子。家长教育自己的孩子,可能会说如下一些话——“看看人家多强,看看你,赶上人家一半就不错。”“你看隔壁的小强学习多棒,你好好向人家学习学习。”“人家跟你差不多大,人家的书是怎么念的?”“你看你,一天胡里胡涂,就知道疯玩儿。”“我算是倒霉到家了,碰上你这个不上进的东西……”专家认为,这些家庭教育方式在教育中是一种“软暴力”。与体罚式暴力不同,软暴力使用的手段“新颖别致”,家长非但不要“动手动脚”,甚至不需要“亲自动口”。其实,它的伤害甚至超过肉体上的折磨,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压力远比体罚的后果更令人恐惧。

要知道,言语伤害有时比“打”更伤人,对孩子说过激、讽刺或指责性的语言,轻者会造成行为、心理的抵抗,产生逆反心理,重者会导致焦虑、抑郁、恐惧、自闭等各种心理疾病,更有可能造成孩子的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软暴力”摧残的是心灵和自尊,家长施行“软暴力”看似不需“动手动脚”,只需“动口”,但它的伤害力远远大于肉体上的伤害,是一种精神上的摧残。家长往往使用“软暴力”来对付孩子,可能是家长的期望和要求孩子没能达到,使家长感到气愤;另外,也可能是由于家长本身在生活、工作中存在一定的矛盾、压力和不满,就把气撒到孩子身上。此外,形成家庭软暴力的原因有很多,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环境、个人素质、人际沟通等多个层面。

但是,不知道家长有没有发现,用这种方式要求孩子,往往得到的是孩子的不满和怨恨,起不到任何好的作用。所以当我们面对孩子时,要时时提醒自己克制情绪,要平静、平等地与孩子进行交流,不能将孩子当成出气筒。

虽然从表面上看,语言伤害比体罚要显得文明,但它带给孩子的伤害并不比体罚小,从某种程度上讲,可能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体罚更多伤害的是孩子的身体,其痛苦也可能是短暂的,但“语言暴力”的伤害却是长久的,不仅侮辱了孩子人格,还损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摧残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这不仅是家长的悲哀,也是素质教育的悲哀。俗话说,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真是不假。

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无论孩子的言行与家长的意愿相差多远,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都有责任对孩子倾注更多的关爱、理解和鼓励,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成长环境。

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玛丽亚·蒙台梭利曾说过一句十分经典的话:“环境就像人类的头部,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成长与发展。”如果人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指责埋怨;如果人生活在嘲笑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害羞内向;如果人生活在羞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轻自贱;如果人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勇敢向上;如果人生活在赞扬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自强自爱;如果人生活在公平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拼搏竞争;如果人生活在互相信任和友好团结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在这个世界上去寻找爱、发现爱、奉献爱——可见,如果孩子长期处于父母所给予的这种“软暴力”环境中,其身心受到的影响和伤害是非常严重的。

孩子的成长过程与世间万物的生长过程是一个道理,都有一个时间段和成长期,如果靠“急”就想达到家长的愿望,那么人人都变成了“神童”,还要教育干什么?教育孩子是一项“愚人事业”,既需要理性和耐心,又需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掌握知识的能力。

孩子的心单纯又脆弱,经不起“软暴力”的摧残。孩子需要的是一个相对宽松,充满爱与尊重的生活环境,我们在注重培养孩子积极进取、学习知识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给孩子的成长多倾注一份爱心和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