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安全防卫,警惕有夜游的孩子

安全防卫,警惕有夜游的孩子

时间:2022-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发现夜游症发作的患儿已走出家门,家长可将孩子牵回家中,使其回到床上,继续睡觉。家长应使婴幼儿避免可能加深睡眠的因素,如白天过度疲劳、睡前过于兴奋等,以免诱发夜游症的发作。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皮层逐渐发育完善,夜游症可不治而愈,家长们不必为此担忧。一直以来,夜游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妈妈要注意避免这些诱因,加强对宝宝的保护,防止宝宝在夜游时发生意外。

安全防卫,警惕有夜游的孩子

梦游(也称之为梦游病)在上学的孩子身上很常见。估计年龄在5~12岁之间的孩子至少有15%的人在睡觉时行走过。持久性梦游病在男人中比较常见,常与夜间遗尿联系在一起。

宝宝行为案例

8岁的男孩欣欣,圆圆的脸蛋,胖胖的体态,蛮讨人喜欢。有一天晚上,欣欣看完电视后,大约睡了2个小时,突然从熟睡中睁开双眼,迷迷惘惘地走下床来,在房间里一会儿走来走去,一会儿无目的地翻箱倒柜。爸爸见了,叫他把衣服穿好,他却无动于衷。十来分钟后,又回到自己床上继续睡觉。

第二天早晨,爸爸把昨晚的情景向他讲述了一遍,他竟全然不知道。此后每隔十天半月,欣欣总要半夜起来一次,同样是走来走去翻箱倒柜,同样是第二天不能回忆起前一天晚上的情景。一次,欣欣半夜起来,迷迷糊糊地对着爸爸的长筒雨靴解小便,随后,又若无其事地回到自己床上继续睡觉。后来爸爸只好带,欣欣到心理问诊咨询。医生告诉欣欣爸爸,这种病叫做“夜游症”,俗称“梦游”。

专家指导

当小孩过度疲劳或担忧时,他们更容易发生梦游。睡前做些放松性的活动并且早睡可能会有助于预防睡眠骚动的发生,将卧室和房间弄得尽可能安全可以避免发生梦游时受到伤害。

■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1)不要让孩子睡双层床;

(2)确保床边没有锋利或易打破的东西;

(3)在楼梯上安上门;

(4)锁上门窗。

一般来说,发现宝宝夜游,妈妈不必强行叫醒宝宝,因为那样可能会使宝宝出现更为严重的意识模糊、兴奋躁动等状态。为帮助梦游的小孩重新进入正常的睡眠状态,可以轻轻地将他引回床上。在发生夜惊时要不断地重复安慰性的话,如“你是安全的,你是在自己家的床上”等,叫醒他是不必要的,有时候也是不可能的。

对经常梦游的小孩,一种被称为促进清醒的方法可能有助于用来避免将来再发生的情况。记录夜间小孩从入睡到梦游开始之间的时间长短,然后在接下来的几夜,在小孩还没有但将要发生梦游或夜惊情况的前15分钟叫醒他。在他就寝时告诉他,你在试图很快地叫醒他/她,并让他/她在五分钟内保持完全清醒。

如果是心理压力造成了睡眠紊乱,进行咨询可能会有所帮助。大人和小孩都有可能从催眠或生物反馈中受益。

如发现夜游症发作的患儿已走出家门,家长可将孩子牵回家中,使其回到床上,继续睡觉。家长应使婴幼儿避免可能加深睡眠的因素,如白天过度疲劳、睡前过于兴奋等,以免诱发夜游症的发作。对于发作频繁的孩子,需在正规医院经专业诊断后,按医生的要求服用安定。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皮层逐渐发育完善,夜游症可不治而愈,家长们不必为此担忧。

知识导读

一直以来,夜游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患有夜游症的人睡觉时会行走、以一种从深度睡眠中部分清醒过来的状态做一些看起来有目的的动作。近年实验研究发现,夜游并不是发生在梦中,而是发生在非眼快动睡眠的第3~4期,此阶段集中于前半夜,故夜游通常发生在入睡后2~3小时。事实上,“夜游”是一种很常见的婴幼儿睡眠障碍,家长对有夜游症的孩子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爱。

这种症状可能有家族遗传倾向,但也与大脑皮层发育不成熟及精神创伤、心理紧张等因素有关。大多数小孩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这些症状会逐渐消失。夜游对宝宝的健康并没有什么不利的影响,一般无须特殊治疗。梦游开始比较晚或直到成年还一直存在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心理因素导致,如压力过重或少有的医学上的原因,如癫痫病引起的。

行为矫正TIPS:宝宝夜游

宝宝的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白天过度疲劳、睡前兴奋都容易诱发夜游。妈妈要注意避免这些诱因,加强对宝宝的保护,防止宝宝在夜游时发生意外。比如:注意防火,把刀具收藏好,不在房间内堆放危险物等。父母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判断孩子是否患有夜游症:

(1)如一次或多次起床,通常发生于夜间睡眠的前1/3阶段,走来走去;

(2)发作中,个体表情茫然,目光凝滞,他人试图加以干涉或同其交谈,则相对无反应,并且难以被唤醒;

(3)在清醒后,无论是在发作中还是在次日清晨,孩子对发作不能回忆;

(4)尽管在最初从发作中醒来的几分钟之内,会有一段短时间的茫然及走向力障碍,但并无精神活动及行为的任何损害;

对于夜游频繁的孩子,父母要带他去看医生,按医嘱服用药物。

如果没有器质性精神障碍如痴呆或躯体障碍如癫痫的症状,那么随着年龄增长,大脑皮层逐渐完善,宝宝的夜游症将不治而愈,父母不必为此害怕、担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