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斯巴达式教育

斯巴达式教育

时间:2022-0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斯巴达人在征服拉哥尼亚的过程中,把原有的居民变成奴隶,称作“希洛人”。满20岁后,斯巴达男青年正式成为军人,30岁成亲,但每天还要参加军事训练,60岁时退伍,但仍是预备军人。斯巴达人认为只有身体强健的母亲,才能生下刚强的战士。斯巴达妇女很勇敢和坚强,她们不怕看到儿子在战场上负伤或死亡。“斯巴达式教育”培养了坚强、勇敢的战士,这个城邦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保住了国家,甚至打败过雅典。

斯巴达式教育

引语:在国外的一些文章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词“斯巴达式教育”,它指的是什么呢?

古代希腊最强大的城邦之中,雅典排第一,斯巴达排第二。所谓城邦,就是一个国家,它以城市为中心,周围是乡镇。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南部的拉哥尼亚平原,拉哥尼亚三面环山,中间有一块小平原。

“斯巴达”原来的意思就是“可以耕种的平原”。约在公元前11世纪,一批叫做多利亚人的希腊部落,南下侵入拉哥尼亚。他们毁掉原有的城邦,在这里居住下来,这就是多利亚人的斯巴达城——不过它既没有城墙,也没有像样的街道。斯巴达人就是指来到这里的多利亚人。

斯巴达人在征服拉哥尼亚的过程中,把原有的居民变成奴隶,称作“希洛人”。为了维持对希洛人的压迫与剥削,镇压希洛人的反抗,斯巴达人需要一支强壮的军队。

于是,斯巴达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政治制度,整个社会过着军事化的生活,孩子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军事训练。为了防止斯巴达人内部贫富分化,斯巴达人不许从事工商业,不用金银做货币,而用价值低廉的铁币。斯巴达人除了军事外,不得从事其他生计。

斯巴达人崇尚武力精神,整个斯巴达社会等于是个管理严格的大军营。斯巴达的婴儿呱呱落地时,就被抱到长老那里接受检查,如果长老认为他不健康,他就会被抛到荒山野外的弃婴场去。母亲用烈酒给婴儿洗澡,如果他抽风或失去知觉,这就证明他体质不强壮,也任他死去,因为他不可能成长为良好的战士。男孩子七岁前,由双亲抚养。父母从小就注意培养他们不爱哭、不挑食、不吵闹、不怕黑暗、不怕孤独的习惯。七岁后的男孩,被编入团队过集体的军事生活。他们被要求对首领绝对服从,被要求增强勇气、体力和残忍性,他们练习跑步、掷铁饼、拳击击剑和斗殴等。为了训练孩子的服从性和忍耐性,他们每年在节日敬神时都要被皮鞭鞭打一次。他们跪在神殿前,火辣辣的皮鞭如雨点般落下,但不许求饶,不许喊叫。

男孩到12岁,编入少年队。他们的生活更严酷了,光头赤脚,无论冬夏只穿一件外衣,平时食物很少,但鼓励他们到外面偷食物吃。如果被人发现,回来要挨重打,因为他偷窃的本领不高明。传说有一个少年,偷了一只狐狸藏在胸前,狐狸在衣服内咬他,为了不被人发现,他不动声,直至被狐狸咬死。满20岁后,斯巴达男青年正式成为军人,30岁成亲,但每天还要参加军事训练,60岁时退伍,但仍是预备军人。

斯巴达女孩七岁后仍留在家里,但她们不是整天织布做家务,而是从事体育锻炼,学习跑步、竞走、掷铁饼、搏斗等。斯巴达人认为只有身体强健的母亲,才能生下刚强的战士。

斯巴达妇女很勇敢和坚强,她们不怕看到儿子在战场上负伤或死亡。一个斯巴达母亲在送儿子上战场时,不是祝他平安归来,而是给他一个盾牌,说:“要么拿着,要么躺在上面。”意思是说,要么拿着盾牌光荣地胜利归来,要么光荣地战死被别人用盾牌抬回来。

启示:“斯巴达式教育”几乎成了生存选拔教育的代名词了,也有人用此来比喻西点军校教育的严格与残酷。“斯巴达式教育”培养了坚强、勇敢的战士,这个城邦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保住了国家,甚至打败过雅典。但是由于重武轻文,它在文化上没有为人类留下任何值得一提的遗产:斯巴达没有出过一个著名的诗人和艺术家,也没有出过一个著名的哲学家。由此可见,单纯的勇敢虽然一时间能起到作用,但无法在历史上留下永久的印迹。

延伸问题:武力是勇气的一种体现,但两者却不能混为一谈。

勇气不能是蛮勇、愚勇,一个力大无穷的人也许能打败野兽,甚至能以一敌十。但这种勇气终究是体力上的,如果面对智慧上的勇气,前者必定会一败涂地。

有些家长看见孩子舞枪弄棍,甚至能打赢比自己大的孩子,往往不是加以斥责、劝阻,反而是很得意,认为自己孩子很勇敢,是个男子汉。却不知,这只是一种蛮力,反而会让孩子走上惹是生非的道路。

我们不是完全不让孩子打架,而是应该让孩子知道要怕什么,教孩子分辨什么时候用智慧,什么时候必须用武力解决问题。让他们明白,遇到不合理的事情,该出手的时候就要出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