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什么是病毒性咽炎

什么是病毒性咽炎

时间:2022-0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病毒性咽炎系病毒所引起的咽部急性感染,多在咽部、口腔黏膜及其周围皮肤发生疱疹,也可发生于角膜及外生殖器。其病原体种类很多,以疱疹病毒较多见。另外,急性鼻炎、肺炎、流行性感冒、疟疾、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均可并发病毒性咽炎。疱疹性咽炎由疱疹病毒传染引起,为常见的一种病毒性咽炎。抗生素对病毒性咽炎无效。在患者的血清内,抗单纯性疱疹病毒的抗体效价可明显增高。

病毒性咽炎系病毒所引起的咽部急性感染,多在咽部、口腔黏膜及其周围皮肤发生疱疹,也可发生于角膜及外生殖器。

病原体种类很多,以疱疹病毒较多见。另外有腺病毒、冠状病毒、合胞病毒等。这种病毒在电镜下为圆形小体,直径约180μm。当劳累过度,过敏体质,气温突变,身体受凉或某些物理、化学因素如汞、砷、铋、碘等的刺激,使身体抵抗力下降,易患此病。另外,急性鼻炎、肺炎流行性感冒疟疾、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均可并发病毒性咽炎。

病变为上皮细胞水肿、膨胀,使表皮的棘细胞层隆起,形成水疱。内含大量多核白细胞及血清,细胞核内有嗜酸性包涵体,水疱很快破裂,形成一浅溃疡,表面覆有炎性细胞、红细胞或坏死组织。

临床可分为急、慢性二型,以急性型较多见。①急性型:起病急,先在咽和口腔黏膜、扁桃体和口角等处出现针尖大小的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孤立或丛集在一起。很快疱疹破裂形成浅溃疡,表面覆盖有淡黄色假膜,周围黏膜呈鲜红色,伴有畏寒、发热、咽部灼热疼痛。婴幼儿哭闹不安,拒饮食,颌下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②慢性型:多见于成年人,咽及口腔黏膜出现少数疱疹,破溃后覆有灰白色假膜,四周黏膜淡红,此愈彼起,持续甚久。咽部及口腔微感灼热疼痛,无明显症状。应与口疮性口炎、多形渗出性红斑、坏死性口腔炎、带状疱疹相鉴别。

疱疹性咽炎由疱疹病毒传染引起,为常见的一种病毒性咽炎。常继发于急性鼻炎、肺炎、流行性感冒、疟疾、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亦可单独发生,除咽部外,口腔黏膜亦可发生疱疹。

此病如单独发生,常无全身症状。咽部疼痛,影响吞咽。婴幼儿患病,常表现为进食时哭吵,不愿进食,颌下淋巴结肿大有压痛,有时伴有发热。检查咽部疱疹多发生于软腭、悬雍垂和舌腭弓等处,呈线状分布,开始为小疱,但很快破裂,所以通常看不到疱疹,而见到浅溃疡,表面覆有淡黄色或白色假膜,周围黏膜呈鲜红色充血。

减轻不适的方法是: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用10%硝酸银涂于溃疡或用咽喉灵丹、冰硼散等吹播咽部以减轻咽痛症状。口服维生素C及B族维生素等。抗生素对病毒性咽炎无效。但如有发热,应给予抗生素治疗,以便控制继发性细菌感染。

原发性疱疹性口炎是由最常见的Ⅰ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口腔病损。它可以表现为一种较严重的龈口炎——急性疱疹性龈口炎,以6岁以下儿童较多见,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更多,成年人也不少见。发病前常有接触史,潜伏期4~7天。然后出现发热、头痛、疲乏不适、全身肌肉疼痛,甚至出现咽喉肿痛等急性症状。颌下和颈上淋巴结肿大、触痛,患儿流涎、拒食、烦躁不安。经过1~2天的前驱期,口腔黏膜出现广泛充血水肿,附着龈及龈缘也有明显的急性炎损害。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均可见成簇小水疱,壁薄、透明,不久溃破,形成浅表溃疡,溃破后可引起大面积的糜烂,并造成继发性感染。唇和口周皮肤也有类似病损,疱疹破溃后形成痂壳。少数情况下,感染可在体内广泛播散,以致引起脑炎、脑膜炎,以及其他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多数未经治疗的病例恢复缓慢,可超过10天。

在原发性疱疹感染愈合后,有30%~50%的病例可发生复发性损害,称为复发性疱疹性口炎,又称复发性唇疱疹。其特点是以成簇起疱开始,且病损总是在原先发作处或其附近复发。复发的诱因很多,如阳光、局部机械损伤、感冒轻度发热等刺激因素,情绪因素也可能成为其诱发因素。复发性口疮的前驱期可感轻微的疲乏与不适,很快局部区域内有刺痛、灼痛、痒、张力增加等症状。大约10小时内,此区域出现水疱,周围有轻度红斑。24小时后破溃、糜烂、结痂。一般约10天愈合,有继发感染者,病损处出现小脓疱,愈合延缓。愈合后不留瘢痕,但可有色素沉着。数日至数月后,可再次发作。

为诊断口腔单纯性疱疹,可将疱疹的基底物直接涂片,可发现由病毒损伤的细胞,如汽球状变性、水肿的细胞,以及多核巨细胞、核内包涵体等,说明是病毒感染。在患者的血清内,抗单纯性疱疹病毒的抗体效价可明显增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