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身心健康的标准

身心健康的标准

时间:2022-0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健康是每一个人所追求的目标,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健康的含义有不同解释。这10条标准具体地阐述了健康的定义,体现了健康所包含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的三方面内容。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总之,我们可以参照上述标准检视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健康则需要借助于临床心理学家的测查与诊断,不能随意给自己和他人轻易下结论。心理异常的实质就是心理异常的原因、机理和心理结构问题。

健康是每一个人所追求的目标,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健康的含义有不同解释。古老的健康常以是否有病作为分界线,有病为不健康,无病则为健康。现代人对健康的概念是根据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出来的。

怎样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定出了健康的10条标准:①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且不感到过份紧张疲劳;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③善于休息,睡眠好;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各种变化;⑤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⑥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⑦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易发炎;⑧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⑨头发有光泽,无头屑;⑩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这10条标准具体地阐述了健康的定义,体现了健康所包含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的三方面内容。首先,阐明健康的目的在于运用充沛的精力承担起社会任务,而对繁重的工作不感到过份的紧张和疲劳;其次,则强调心理健康,处处事事表现出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及积极的态度;第三,应该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对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各种变化的适应能力,以保持同各种变化不断趋于平衡完美的状态;第四,又从能够明显表现体格康强的几个主要方面提出标准,诸如体重(适当的体重可表现出良好而合理的营养状态)、身材、眼睛、牙齿、肌肉等状态。

中国学者王登峰等根据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归纳起来提出了有关心理健康的几条指标。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期望与要求;自己给自己定出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和理想,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识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的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卑;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又无法做得完美无缺,于是就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会面临的心理危机。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他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小集体中能融为一体,乐群性强,既能在与挚友间相聚之时共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自别于集体,与周围的环境和人们格格不入。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

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他能把工作中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贮存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4.面对现实,接受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他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者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忧人,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环境。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据优势的,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能适当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逊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也不畏缩恐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乐观的。

6.人格和谐完整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在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中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与集体融为一体。

7.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操作能力的综合。一个人智力低下的话,也不能算心理健康。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总之,我们可以参照上述标准检视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健康则需要借助于临床心理学家的测查与诊断,不能随意给自己和他人轻易下结论。心理异常的实质就是心理异常的原因、机理和心理结构问题。心理异常是大脑的结构或机能失调或者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歪曲,既反映了个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异常,也反映了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上的适应障碍。但是,要清晰地判别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