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药补不如食补

药补不如食补

时间:2022-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数的药都是偏补气的东西,不能常用,即使是人参、黄芪、天麻等等,虽然都是上等的药品,但在用的时候,如果不与病症相吻合,也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破坏胃气的循环,引发出新的病来。即使是对症,人参这味补药也不能多服,若过多服用,反而会使人腹胀气虚,不思饮食,事与愿违。

在养生保健中,有的人往往重视药补而忽视食补,不根据个人体内营养的需要,盲目地吃一些补药,甚至不惜重金吃高级补药,消耗大量钱财,并未见其显效。实际上,食物中有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的重要营养来源。只要做到荤素相兼、粗细搭配、科学配餐,完全可以满足人体营养之需要,而且在许多方面食补具有药补无法达到的许多优势。综观权衡,比较而言,食补的好处要比药补多得多。食补虽然见效较慢,但却是实质性的;更重要的,食补没有任何副作用,不会对身体产生损伤;食补还有一个优点便是可以长期坚持。而药补则不然,有一些药(包括补药)是有一定毒副作用的。长期服用,产生弊端,即使无毒副作用的补药,可以补一时,却不能补长久,所以,进行食补要比药补实用、方便、易行。

多数的药都是偏补气的东西,不能常用,即使是人参、黄芪、天麻等等,虽然都是上等的药品,但在用的时候,如果不与病症相吻合,也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破坏胃气的循环,引发出新的病来。比如人参,用于气血两亏、身体虚弱或久病之后的康复,确实大有好处,为上等之补品,但要是用于气热两旺,或有湿热症患的人,却能起到相反的作用,甚至能置人于死地。即使是对症,人参这味补药也不能多服,若过多服用,反而会使人腹胀气虚,不思饮食,事与愿违。人参如此,更何况其他补药!若不对症必然损伤元气。所以,人在没有病的时候,只吃些肉类和谷物便可以了。谷物、肉类、蔬菜水果对于养生健身要比补药强得多。所以古人认为,与其药补,不如食补。特别是老年人,因身体虚弱,对药的抵抗、吸收能力较差,尤其需要进行食补。

提倡食补,并不是反对药补,药补对某些病症和保健还是有一定的独到作用的。要以食补为主,必要时辅助于药补,这个主、从关系要摆正,在日常生活中重视食补,这样才能更好地补养并健身,有利于延年益寿。

对于食补人们有多种看法,有人认为越补越好,有人认为不管什么情况只要补就有益,有人认为体虚才可以补。前两种看法是不对的,因为补益方法是对虚证而设的,有虚才能补,这符合有的放矢的原则。就像人参这样的补药,并不是任何人用了都是有益的。只有气虚症状明显的人用了才补,才能真正起到补益作用;而对阳盛或内热之人却不能用,用了反而会出现头痛、咽痛、便干、出血、烦躁等反应。

那么如何进行食补呢?按照中医的理论应当辨证施补,也就是说要根据所虚而补。比如气虚者补气,血虚者补血,阴虚者滋阴,阳虚者补阳。为了兼顾气与血、阴与阳的关系,对于久虚者,补气兼补血,补血兼补气,补阴以滋阴为主兼补阳,补阳以补阳为主兼补阴。还应当根据男女老幼的不同生理特点,以及不同季节和不同地域的特点,分别有针对性地进行补益。如《内经》所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元代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中,还提出了“春宜升补,夏宜清补,秋宜平补,冬宜温补”的理论。要做到正确补益,首先要掌握好各种虚证的表现和诊断要点,然后掌握常用的补品包括补药的性能,还要掌握常用补益方,这样才能做到辨证施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