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儿中暑后应如何急救

小儿中暑后应如何急救

时间:2022-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③神志清醒能进食者,可饮用含盐的清凉饮料,或口服人丹、十滴水,或针刺人中、曲池、百会穴位。

小贴士

研究发现,人体对高温的耐受度如下:外界温度在33℃时,如果连续工作,那么人体的汗腺就会立即启动,通过微微出汗来散发体内的部分热量;外界温度在35℃时,人的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皮肤微微出汗,此时,对于年老体弱者来说,就应采取局部降温的措施;外界温度在36℃时,人体会通过大量出汗来散发体内热量,此时,人体需马上补充含盐、维生素的饮料,以防体内电解质出现紊乱现象而发生中暑;外界温度在38℃时,人体仅靠汗腺排汗已难以保持正常体温,这时心跳速度加快,并呼出热量,参与散热;在这种情况下,各种降温措施一定要及时跟上;外界温度在39℃时,人体的汗腺濒临衰竭,尽管汗腺努力工作,但已无能为力,只有通过多种降温措施来克服;外界温度在40℃时,此时大脑将顾此失彼,这样的高温已直逼生命中枢,以致使人头晕眼花、站立不稳,这时,应立即转至阴凉的地方或借助较好的降温措施进行降温;外界温度在41℃时,排汗、呼吸、血液循环等一切可以帮助降温的器官,在全力工作后已处于强弩之末的状态。

(1)中暑:不仅与气温有关,还与湿度、风速、劳动强度、高温环境、暴晒时间、体质强弱、营养状况及水盐供给情况有关。因此,婴幼儿、产妇、血管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糖尿病患者、高温作业者等人群更易中暑。在通常情况下,为保持人体的恒温,体内代谢产生的余热必须通过对流、传导、辐射等多种形式排出体外,使体温与外界温度达到平衡。如果气温升高,以传导和辐射方式散热减少,汗液蒸发散热将逐渐增加,当气温达到35~39℃时,人体余热的2/3将通过汗液蒸发排出。如果环境中相对湿度较高,汗液排泄就困难,人的体温调节系统不能完成调节功能,这时人就会发生中暑。经实验研究,导致中暑发生的气象条件为:相对湿度85%,气温30~31℃;相对湿度50%,气温38℃;相对湿度30%,气温40℃。中暑轻者全身乏力、头痛、头晕、口渴、出汗、恶心、呕吐、体温升高、脉搏快而细、面色潮红,严重者发生抽搐,心衰或呼吸衰竭而导致死亡

救治:①尽量避开在高温时间外出;不要在高温处、室外太阳下或空气不流通的房间停留太久;随身要携带一些防中暑的药品,如清凉油、人丹丸、十滴水等;年老体弱的人在气温达到33℃时,就应该注意防暑降温,如用热毛巾擦身、洗热水澡、喝热茶或淡盐水等,以防因高温引发意外;可将已轻度中暑的病人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同时垫高头部平卧,解开衣裤,以利呼吸和散热;对于在烈日下活动时间过长、头部温度增高到39℃以上(体温不一定升高),皮肤晒得又红又痛,并出现发热、头痛的病人应注意补充水分(盐水)。②对于汗流不停、身体发冷、皮肤发黏、脸色苍白、脉搏微弱的病人,应迅速移至阴凉处,并可用冷毛巾湿敷头部或用冷水擦洗全身,同时用冰袋置于病人头部、腋窝、大腿根部等处以加快散热降温;或将病人置于4℃水中,并按摩四肢,使皮肤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散热,待肛门温度降至38℃时,停止降温;还可用毛巾擦浸在水中的病人身体,最好能把皮肤擦红,即可把体温降至37~38℃,大脑未受严重损害者多能迅速清醒。③神志清醒能进食者,可饮用含盐的清凉饮料,或口服人丹、十滴水,或针刺人中、曲池、百会穴位。④经以上急救处理后仍未苏醒者或大脑严重损害者,或体温特别高,皮肤干烫、脉搏又快又急、已出现昏迷的病人应立即送医院治疗,在途中要用冷毛巾湿敷。

(2)小儿中暑救治: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成熟,排汗功能差,加之皮肤表皮薄,血管分布丰富,更容易受外界高温影响。如果体温超过39℃甚至40℃,虽然很热也不流汗,皮肤发红、发热、干燥,烦躁不安,呼吸及脉搏加速时,即为中暑。须迅速将小儿移至阴凉处,除去衣物,用电扇及冷气降低环境温度;保持呼吸道通畅,并把小儿包在冷毛巾或布里,用海绵沾凉水擦拭,或放进凉水浴盆;每隔10~15分钟给予不含咖啡因的清凉饮料,并紧急向医生求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