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水沟及其子厂

大水沟及其子厂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水沟厂,简称大水厂,开采年代不详。故笔者以为,大水沟作为子厂可能开采较早,但并无明确记载始于何时,随后产量大增,于乾隆二年独立成厂,与汤丹、碌碌并列为大厂。嘉庆朝以来,大水沟厂铜产量进一步下降。据此推断,联兴子厂约在今四川省会东县东南部。大水沟厂和汤丹、碌碌二厂不同,并未派同知、通判等官员驻厂,而是由东川府杂职管理,可能其产量无法与汤丹、碌碌二厂相比,故未受政府重视。

大水沟厂,简称大水厂,开采年代不详。王昶《云南铜政全书》载“大水沟厂,雍正四年开采”,其后各书均采此说[169]。然而现存雍正十三年(1735年)修纂的《东川府志·东川府舆图》中除汤丹厂外,并无其他厂名[170]。乾隆七年(1742年),云南巡抚张允随奏报余铜收购价时说:“初开之者囊、大水、碌碌、虐姑等厂,照汤丹、普毛两厂例,每铜百斤抽课十斤,余铜以六两一百斤给价。”[171]这是大水厂名第一次见于记载,既然是“初开”,定与乾隆七年相去不远。而乾隆《东川府志》仍将大水厂作为汤丹、碌碌二厂的子厂,“大水沟厂,离碌碌厂三十里,委杂职官管”,但并不归汤丹、碌碌二厂厂员管理,表现出大水沟已非子厂的事实[172]。故笔者以为,大水沟作为子厂可能开采较早,但并无明确记载始于何时,随后产量大增,于乾隆二年独立成厂,与汤丹、碌碌并列为大厂。大水沟厂,民国以后改名因民,意为民众开办的铜矿[173],今为东川区因民镇驻地,其西1.2公里大箐村有清代铜矿采冶遗址[174]

王昶《云南铜政全书》记载:大水沟厂,“年获铜一百三四十万至数十万斤不等。乾隆四十三年定年额铜五十一万斤,余同汤丹”[175]。嘉庆朝以来,大水沟厂铜产量进一步下降。《滇南矿厂工器图略》记载:“嘉庆七年减定四十八万斤,闰加三万三千三百三十斤,抽收事例价银同汤丹,供京运。今实办课余底本额京铜三十六万一千九百九十九斤十五两。”[176]乾隆初年,大水沟厂产量大增,即上述“年获铜一百三四十万斤”,但之后便逐步下降。至乾隆十二年不得不另寻子厂。“滇省汤丹、大水、碌碌三厂产铜渐少,臣再三筹虑,惟有乘三厂尚足供用之时,于附近东、昭两府躧觅矿苗,招徕开采。”[177]如联兴子厂“于乾隆六十年开采”[178]。“自厂至梅子箐一站,梅子箐至树结一站,树结至红门楼一站,红门楼至苗子村一站,苗子村至凉水井一站,凉水井至老村子一站,老村子至大水沟厂半站,共计六站半。”[179]今东川区拖布卡乡树结村是有名的金沙江渡口,红门楼即今拖布卡乡松坪村红门楼。据此推断,联兴子厂约在今四川省会东县东南部。

大水沟厂和汤丹、碌碌二厂不同,并未派同知、通判等官员驻厂,而是由东川府杂职管理,可能其产量无法与汤丹、碌碌二厂相比,故未受政府重视。大水沟厂每年开支官役、书巡薪食、厂费银共758.3两,其中厂员一名,书记一名,客课长四名,巡役十四名,共计二十名,年工资共银588两[180]

大水沟厂自乾隆二年(1737年)设立正厂至咸丰三年(1853年),共计117年,前后设立子厂1处,产量最高时年产铜140万斤,专供京运。虽然与汤丹、碌碌、茂麓齐名,同为清代四大铜厂之一,但因产量相对较低,受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仅派杂职管理厂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