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啊!水,清清的水!

啊!水,清清的水!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讲的一个关于“找水打井”的故事,却不是皇帝找水,而是一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年轻人,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找水打井”的故事。是窖水,是苦水。第一步,要筛选好“靶区”。“靶区”的确定,是非常关键的一步。1996年,找水打井的勘察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据不完全统计,他们打出的水井中日出水量最大几处,几乎都是在大银川的周边打出来的。

你听过皇帝找水的故事吗?我听过,是在一个茶馆里听到的。一天,骄阳似火,人困马乏,焦渴袭击着所有的官兵,康熙皇帝举目四望,只见茫茫荒原,渺无人烟,前去找水的人,一个个垂头丧气而回,康熙不由得叹息,拍了拍自己的坐骑,自言自语地说:“如果你知道哪里有水就好了!”话音未落,矫健的骏马,四蹄生风,不一会儿,就立于一片平凡无奇之地。骏马举起前蹄,只一下,便有洇湿,再一下,一股泉水,汩汩涌出。此泉清冽、细腻,略带甘甜,用它来沏茶,具有清香和独特的口感。据说,这就是呼和浩特著名的玉泉井的来历。

故事神奇,给人以种种遐想。

下面讲的一个关于“找水打井”的故事,却不是皇帝找水,而是一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年轻人,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找水打井”的故事。

近几年来,宁夏地质工程勘察院中的一伙年轻人,他们也是在茫茫荒原,近乎渺无人烟之处,在全国最贫穷的地区、全国水资源最匮乏的三万二千平方公里,五十个贫困乡,五十万贫困人口的宁南山区去找水的。

你知道当地人民吃的是什么水吗?是窖水,是苦水。你想知道这一伙年轻人,是怎样去打水的吗?说来也颇具神奇色彩。在经上级批准的方案部署下,院领导高度重视,立即组织技术精英,进行攻关。第一步,要筛选好“靶区”。所谓“靶区”,就是在占有大量翔实资料的前提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确定有水资源可找的大体范围。“靶区”的确定,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第二步,是借鉴前人提供的有用地质资料,进而确定“下刀”切割“靶区”内若干幅“横断面剖面图”及其部位和地段。第二步的重任,主要是靠既先进又大显神威的地面电法物探仪来完成的。试想,把大地的数十公里或一百公里长的地段,用一把无形的大刀切割下去(像平常人用刀切西瓜那样),切出个“横断面剖面图”来,真是气贯长虹,壮观极了,令人感到神奇,又不可思议。

但担此重任的主角是谁呢?非地面电法物探仪莫属了。它能把地底下“龙宫”深处的“神奇奥妙”(人们用肉眼无法看到)“和盘”端出来——查看大地下面是否有水源。

第三步,在第一步和第二步完成之后的基础上,由十五人(或十七人)组成一个小分队,在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在一片紧锣密鼓声中,开始“登台”——真正开始找水打井的工作。

找水打井,有多难?一般人,不到现场去看看,是无法想象的。打一眼深水井,谈何容易!十多人挤在一顶低矮的帐篷里,条件差不说,吃不好、睡不好不说,光解决打一口深井的施工用水,就是一道大大的难题。成一眼井,就得耗去400~500立方米之多的施工用水。换言之,一部八吨的拉水车,来回跑四千公里的路程,才能做到这一点。如果遇上老天爷翻了脸——刮起大风沙来,或者遇上拉水车在没有路的地方“搁浅”,老天爷可不管你,它偏偏在这个时候,让你尝一尝在逆风中“开顶风船”的滋味儿——在呼呼作响的风沙天中,还得去修路,困难之大,可想而知。

但是,这群年轻的小伙子,在书记、院长高级工程师辛平同志的带领下,不言苦和累,把坎途上的一个个困难,踩在脚下,终于在前人断言绝对无水可找的地方,找到了水。

1996年,找水打井的勘察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固原县城苦咸水区,找到了成片分布的淡水资源。成井后,经化验,水质极佳,既满足了当地人畜的饮水问题,也一举结束了当地群众祖祖辈辈吃窖水及苦咸水的历史。此外,由于引进了水源,也出现了“昔日荒原变良田”,令人十分欣喜的一幕。

1997年,他们一鼓作气,再接再厉,又在同心县大罗山红寺堡地区(原先也被人们认为无水可找的地方),找到了开采资源——每日三万立方米的可集中供水的水源一处。这是一个更大的突破。与此同时,在海原县南华山东麓地区又找到了大面积分布的淡水含水层,可长期、稳定地解决当地群众人畜饮用水的困难。

更令人兴奋不已的是,1998年,他们在有“南北古脊梁”之称的彭阳县,打出了水量丰富、水质优良的深部石灰岩裂隙溶洞水,仅打了两眼八百米和六百米的超深水井,日出水量就达一万立方米之多,经化验,水质极佳,比所谓皇帝找的玉泉井水更清冽、细腻、甘甜,口感也更好,达到了可开发成矿泉水的档次。

他们在开发大西北的号角声中,为大银川的腾飞,为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谱写出十分动人的新篇章。

据不完全统计,他们打出的水井中日出水量最大几处,几乎都是在大银川的周边打出来的。他们打出日出水量一万立方米的水井有八处,日出水量二万立方米的有四处,日出水量三万立方米的有二处,日出水量五万立方米的有一处,日出水量八万立方米的有一处,日出水量十万立方米的有一处,日出水量十三万立方米的有二处,日出水量十五万立方米的有一处。

以上这些数字枯燥吗?乏味吗?不,绝不。它是一首首动人的诗篇,其中蕴涵着许多动人的故事。辛平同志把多幅当时拍下来的彩色照片,拿给我看,真令我喜出望外,深感珍贵和难得。其中一幅,即“群众争相品尝甘泉”,十分感人。在一个不算大的水池中,在清澈、甘甜的泉水面前,一个戴回民帽的老大爷,以及他背后的老大娘、儿童、小伙和姑娘们,个个喜笑颜开、神采飞扬,把内心深处的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共产党万岁!万万岁!”多难得、多动人的场面。

又一幅是当时时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的毛如柏同志,他为彭阳县草庙乡的一口机井亲笔书写其名,并立下了一块一人多高的石碑——生命工程第一井。是的,这是一块掷地有声、记录着找水打井人的艰辛和豪情、“打井为民,情系百姓”的丰碑,使人联想到“饮水思源,富而思进”更为深远的含义。

还有一幅,更使我心动:1997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温家宝同志在宁夏考察期间,看望扶贫打井一线职工。温家宝同志身穿白色短袖上衣,亲切地和一位机长握手,他高兴地说:“你们地矿厅扶贫,扶到了点子上,解决了群众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站在温家宝同志身旁的两位年轻机长,一个叫汪涛,另一个叫阎海平。你看,他们二位,笑得多甜、多幸福。此外,还有多幅照片,它们都历史地记录下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同志,亲临施工现场考察和指导工作的真实情况。看后,催人奋进,令人感动。

其实,找水打井的年轻人以及他们所在的单位,为大西北的开发、为大银川的腾飞、为山区百姓的脱贫致富,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远不止这些。俗话说:“窥一斑,可见全豹。”

我们这个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我想,孔繁森是英雄,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是英雄,推动着我们进步的是千千万万英雄的人民。

英雄有什么标准和定义吗?我想,大体应当是这样的:破解时代的难题、推动社会进步、造福人民的人,都应当是时代的英雄。是的,只不过他们一个个都不承认自己是英雄罢了。

写到这,我忽然想起三国时刘备、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的佳话来。依我看,清泉之水,不似酒,却胜于酒。何以见得?君不见,一位喝惯了苦水的老大爷,刚尝了一口甘泉,就忘情地、激动地连呼“万岁、万万岁”呢!

啊!水,清清的水,饱含深情的水。它不似美酒,却远远胜过美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