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干旱带上的亿元村

干旱带上的亿元村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10多年的发展积累,目前六窑村拥有各种客货运车辆近200辆,每辆车的年毛收入按20万元计算,全村的运输业产值就超过400万元。运输业党支部积极与各客运业主协商,为在固原上学的本村学生减免了部分车费。李立刚还投入3万多元,支持六窑村修建道路和篮球场,成为六窑村党员带领群众致富的典型。六窑村5组的张小萍家中共有6口人,由于丈夫残疾,全家人生活非常困难。

中午时分,正是各家各户吃饭休息的时间,但一连敲了几家农户的门,都没有人。“六窑村稍大一点的孩子都在城里上学,大人们不是打工、搞运输、在地里干活,就是忙着搞贩运,你几乎找不到闲人。”看到我们的困惑,李彪虎副书记这样解释。简单的一句话,勾勒出了六窑村群众发挥特长,多业并举,各显本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画面。

多年来,六窑村的沙石产业和运输业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但六窑村群众始终没有放弃农业这个根本,不断地在培育好枸杞、葵花两个种植产业上花心思、下功夫。为了保证全村的农田能按时浇上水,六窑村群众陆续投入近2000万元,在自家的地头打井近250眼,枸杞、玉米稳产增收有了保证。2011年,仅农作物给每户人家平均带来2万元的收入,全村实现农业产值3000万元。依托枸杞、葵花、玉米三大经济作物,村民又因势利导创办了各类农副产品加工及营销企业30多家。一支由10多名经纪人组成的农产品贩运队伍,长期活跃在六窑村,仅六窑村7组杨宏福1个人,每年收购销售出去的葵花、玉米分别达到1000吨、500吨,经这些经纪人收购销售的玉米、葵花每年都有3万吨、5000吨,创收500万元左右。看到制砖、农作物贩运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村民李建国又联合另外3个人,注册5000万元,成立了广元小额贷款公司,专门为急需用钱的村民提供金融服务。

靠近银平和福银高速公路这个便利条件,六窑村有将近400人从事客货运输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积累,目前六窑村拥有各种客货运车辆近200辆,每辆车的年毛收入按20万元计算,全村的运输业产值就超过400万元。

各行各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与宁夏中南部地区截然不同的农村富余人员务工格局,这就是六窑村的年轻人不用出村就能打工挣钱,而且大多数人干的都是技术活。一家两人都在村上打工的话,每月就有六七千元的收入,既照顾了老人、小孩,又不耽误农活,还促进了家庭的和谐。发展壮大中的各类企业,还引来了四川、河南等地的800多名务工人员。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在满足了六窑村沙厂、砖窑用工需求的同时,也给六窑村十几家日用品商店和4家餐厅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20多年来,伴随着党的好政策,六窑村人不甘落后,在发展致富的道路上各施本事,各显神通,万元户、十万元户、百万元户名单不断被刷新,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改变了六窑人、六窑村的命运。

“都是乡里乡亲的,我们不能自己富了,看着他们受穷。”

这是李真砖厂的老板李真留给记者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2007年,海原县三河镇党委针对六窑村各种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党员人数不断扩大的实际情况,将六窑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下设种植养殖业、建材业、运输业3个产业党支部,把党支部建在了产业链上,为全村脱贫致富和精神文明建设打造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建材业党总支成立后,积极与各建材企业沟通协商,统一了全村各类建材的价格,有效地解决了各建材企业在销售上相互压价、恶性竞争的行为,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运输业党支部积极与各客运业主协商,为在固原上学的本村学生减免了部分车费。各党支部积极向党总支建言献策,积极出资,用于村上的公益事业,先后解决了困扰六窑村群众多年的河床挖沙回填、产业路维修、文体活动开展经费不足等问题,增强了村党总支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在党总支的带领下,支部支持群众富,党员帮着群众富,致富能人带领群众富已成为六窑人的传统。

1996年,初中毕业后就在福建、银川等地打工的六窑村1组青年李立刚靠积攒的1.6万元买下一辆旧中巴车开始跑客运。7年后,当他注册成立固原金马客运公司时,已经拥有6辆中巴车。到目前,李立刚的公司已经拥有224辆客运汽车。2008年,六窑村党组织多次找他谈话,动员他入党,并希望他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更多的乡亲发展运输业。入党前后,李立刚先后为17户六窑村群众提供贷款担保,帮助高军、葸琦、葸飞、李志安等人购买中巴车,加入自己的公司。这些人大多都从五六千元自有资金起步,靠金马客运公司的担保贷款买车跑运输,过上了富裕的日子。2011年,高军卖掉原有的中巴车,筹资30万元,换了大型中巴车继续跑客运,葸琦、葸飞等人也靠跑运输在固原市区卖了楼房。李立刚还投入3万多元,支持六窑村修建道路和篮球场,成为六窑村党员带领群众致富的典型。

种养业党支部委员赵文强,今年刚刚40岁出头。几年前,他从小规模培育枸杞苗起步,走上了致富的道路。2012年,他抓住彭阳生态移民安置点建设这个机会,在彭阳建起了10个温棚,专门为生态移民提供优质枸杞苗,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枸杞育苗大户。赵文强致富不忘乡亲,时常走进村民的育苗拱棚,对枸杞育苗户进行技术指导。在他的带动示范下,20多户村民每年创收100多万元,靠枸杞育苗过上了好日子。

六窑村5组的张小萍家中共有6口人,由于丈夫残疾,全家人生活非常困难。六窑村党总支书记高生伟就长期雇用她在自己家的砖厂务工,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保证她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解决了一家人的难题。

过去,六窑村的主道路是沙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民苦不堪言。群众的难处和期盼村“两委”班子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解决六窑村群众行路难问题,“两委”班子成员多次找有关部门反映问题,2006年,六窑村9公里长的主干道终于立项开工建设。村党支部又号召党员和群众出钱出工修建巷道、文体活动场所。柏油路通了,休闲广场有了,出家门走几步就能坐上公交车进城办事,六窑村群众的生活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正是靠党总支的带领,靠党员的带动帮助,靠群众的实干巧干,六窑村群众的生活质量年年都有新提高,精神面貌年年都有新变化。六窑村的今天,再一次生动形象地诠释着这样的道理:怨天尤人、墨守成规、不思进取,什么也改变不了;只有抢抓机遇,奋发有为,苦干实干,才能开创出一片富裕和谐的新天地。

(原载于《共产党人》2012年第1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