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乙己真的“怀才不遇”吗

孔乙己真的“怀才不遇”吗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态度极其诚恳,极有耐心地教伙计茴香豆的‘茴’字怎么写,见小伙计不热心,又显出极惋惜的样子。我就发现现在我们有些老师就没有孔乙己这样诚恳的态度和耐心。你要问他一道题,他总是一副爱理不理、漫不经心的样子。”——以上是我执教《孔乙己》一课时师生的一段对话。这也是新课改中探究性学习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我以为孔乙己是一个热心教育、怀才不遇的人。”

“哦,这个观点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倒挺新颖的。你具体说说看,他是怎样热心教育的?又有怎样的才干呢?”

“他态度极其诚恳,极有耐心地教伙计茴香豆的‘茴’字怎么写,见小伙计不热心,又显出极惋惜的样子。我就发现现在我们有些老师就没有孔乙己这样诚恳的态度和耐心。你要问他一道题,他总是一副爱理不理、漫不经心的样子。”

“哦,是吗?你还能联系现实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这点很好。你说的‘怀才不遇’指的又是什么呢?”

“他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他写得‘一笔好字’,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这就说明他饱读诗书,很有学问嘛!”

“这样有学问的人,为什么最终连‘半个秀才’都没捞到呢?甚至于连自己的生活问题都没能力解决,间或还要做一些偷窃之类的事呢?”

“这——我还没想好。”

——以上是我执教《孔乙己》一课时师生的一段对话。尽管这位同学(在班上居于中等)的理解还比较肤浅、粗疏,甚至是片面的(当然,关于“态度诚恳”的理解还是比较到位的),但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应予肯定。这也是新课改中探究性学习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那么面对学生肤浅、片面的理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一、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某一方面先予以肯定。

二、让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甚至是辩论,进行思想碰撞。

三、老师不要急于表态,不要轻易把所谓的标准答案和盘托出。

四、注重思路点拨、方法引导,比如分析人物形象不能脱离人物所处的环境,不能脱离文本等。

五、也不能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由,不管对错全部予以肯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