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袁绍不堪一击

袁绍不堪一击

时间:2022-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袁氏四世三公,官高权大,门生因此遍布天下。众诸侯一致拥护。袁绍手提宝剑,告别众人离席而去,董卓颇为担心。袁绍帐下,不乏当时第一流有才能的人,但由于主帅昏聩,造成内部不团结,因此,小人得志,良臣遭斥。  破公孙瓒后,袁绍急于攻曹,田丰认为,连年兴师动众,老百姓已经疲惫不堪,曹操兵虽少但能征善战,此时应该以逸待劳,不宜与曹操开战。

  有句话叫做“披着羊皮的狼。”是说心胸险恶的人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把自己伪装得温顺驯良,一旦接近了猎物就会露出本来面目。而这世界上也有另一种人,就是他们的本质原来是羊,却偏偏拉起虎皮披在身上,作势吓人。这样做,碰到不识货的家伙,可以蒙过去;可是,如果碰到一只真正的老虎,他就会像那只贵州的驴,在老虎面前咆哮,踢腿,转身三招过后,便成了老虎口中的美餐。

  袁绍其实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高祖父袁安官至汉司徒。在汉末逐鹿中原的群雄中,袁绍声望最高,势力最大。若以其实力而论,本可以称雄于世,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然而,在与曹操的交锋中,他一败于官渡,再败于仓亭,遂使百万雄兵,土崩瓦解,英雄事业,付之东流,自己落了个吐血而亡的可悲下场。对袁绍失败的原因,曹操的谋士郭嘉曾通过对袁、曹的对比,说出过一段十分精辟的话:袁绍有十败,曹公有十胜:袁绍兵虽盛,不足惧;袁绍繁文礼仪多,曹公您给人自由空间,这是道胜;汉朝的失败就在于宽济,而袁绍却依然用宽济,而您以猛纠,这是治胜;袁绍表面看起来很宽厚,实际却是心胸狭隘,任人唯亲,而您外简内明,用人唯才,这是度胜;绍多谋少决,公得策则行,这是谋胜;袁绍是非混淆,您法度严明,这是文胜;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您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公有十胜,用以打败袁绍有什么难事呢?

  袁绍早年的声望主要来自他的门第和家世。

  从高祖袁安,到其父袁逢,袁氏四代都有人任司徒、司空、太尉,这在汉代号为三公,分别掌握国家的政务、司法、军事大权,是最高的职位。袁氏四世三公,官高权大,门生因此遍布天下。凭借家族的势力,袁绍很年轻就升为中军校尉,何进谋诛宦官要依靠他,董卓弄权,他敢公然反对。正是如此,在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之时,曹操提议:“袁本初四世三公,是汉朝名相之后,可为盟主。”众诸侯一致拥护。

  这一优势,直到后来诸侯争霸时,仍然起着作用。在声讨董卓的联军因内讧而解体之后,袁绍凭借他的声誉和影响,先夺占冀州,后消灭公孙瓒,很快就成为北方最大的豪强势力。

  在与曹操对抗前夕,他虎踞冀、青、幽,并诸郡,带甲百万,文官武将极多,是曹操最害怕的一个对手。相对而言,曹操的地域和实力都无法和袁绍相比。官渡之战开始时,袁绍出兵七十万,号称百万,而曹操只有六七万人马。

  然而,袁、曹大战的结果却以袁绍的惨败而告终,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大战,后代许多史学家和军事家做了许多研究。

  最初,董卓专权,欲废帝持政,在满朝文武大气不敢出的时候,袁绍愤然挺身而出反对。董卓大怒说:“天下事在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汝视我之剑不利否?”袁绍亦拔剑说:“汝剑锋,我剑未尝不利!”袁绍手提宝剑,告别众人离席而去,董卓颇为担心。校尉伍琼就曾告诉他:“袁绍好谋无断,不足为虑。”

  刘备也就曾利用袁绍的这个弱点达到了保护自己的目的。

  关羽杀了颜良之后,当时刘备正投奔在袁绍帐下,消息传来,沮授告诉袁绍,杀颜良的就是刘备的兄弟关羽,袁绍一听大怒,立刻下令杀刘备。

  刘备辩解说:“明公只听一面之词,而绝向日之情吗?我与关羽自从徐州失散,还不知道关羽是否还活着,何况,天下容貌相同的人不少,难道赤面长须的人,就一定是关羽吗?请明公细察。”

  袁绍一听,又觉得很有道理,马上责备沮授:“误听你的话,险些杀了好人!”立即又请刘备上帐坐,商议为颜良报仇之事。接着文丑去为颜良报仇,又被关羽杀了,袁绍听了,又要杀刘备。刘备却再次申辩说:“等我说一句话再杀我:曹操素来忌惮刘备,今天知道刘备在明公的地方,恐怕我帮助您,因此特使云长诛杀二将。您知道了必然大怒。这是借公之手杀刘备呀!愿明公仔细想想。”

  袁绍一听,又觉得有道理,马上责备手下,说:“刘备之言是。你们几乎让我背上害贤之名。”当即斥退了郭图等,再次把刘备请到上座。

  刘备接着表示,愿亲自去招来关羽,以补斩颜良、文丑之过。袁绍听了大喜,说:“如果关羽能来,胜过颜良、文丑十倍。”

  刘备就这样,轻轻松松地避免了惩罚,又从从容容地逃出了虎穴。在官渡之战中,袁绍的这个弱点表现得更为充分。

  鼠目寸光,没有远见卓识,这是袁绍的另一个致命弱点。袁绍虽然野心很大,却不能审时度势,往往是“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亡命”。在打公孙瓒时,谋臣们劝他迎天子定都邺城以号令天下,袁绍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觉得皇帝在身边,事事要奏请,反而不自由。后来见曹操捷足先登,把天子迎到许昌,他又很后悔。曹操兵进徐州,刘备前来求救,田丰向他建议,趁曹操东征,许昌空虚,如果以义兵乘虚而入,上可以保天子,下可以救万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可是,袁绍却作了这样的回答:“我的小儿子患了疥疮,我哪还有心思考虑别的事情!”田丰不仅长叹:“遭此难遇之机,却以婴儿之病,失此机会,大事去了!可痛惜哉!”

  袁绍就因如此小事,失去了一次次称霸的良机。心性狭窄、多疑,却果于杀戮,这是他致败的根本。

  在用人方面,袁绍一方面任人唯亲,唯门第、虚名是尚,另一方面喜听诲言,是非颠倒,善恶不辨,不能识别人才,即使有人才也不能使用。袁绍帐下,不乏当时第一流有才能的人,但由于主帅昏聩,造成内部不团结,因此,小人得志,良臣遭斥。

  田丰、沮授都是忠心耿耿的谋臣,却都没有好结果。

  破公孙瓒后,袁绍急于攻曹,田丰认为,连年兴师动众,老百姓已经疲惫不堪,曹操兵虽少但能征善战,此时应该以逸待劳,不宜与曹操开战。田丰苦苦劝谏,袁绍不听,还把田丰关进监狱。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和曹操决战于官渡。

  袁绍带领冀、青、幽、并等州的人马七十多万,前往官渡,进攻许昌,袁绍的第一谋士田丰再次从狱中上书给袁绍说:“现在应当静守,以待天时有利于我,不可随便兴兵,否则恐有不利的事情发生。”

  田丰分析当时的情况,敏捷地看到袁绍兵虽多,但人心不齐,长途征讨,如果被破袭了粮草,局面是不堪设想的。

  可是袁绍骄横粗蛮,根本不听。田丰的对头逢纪又趁机进诲言说:“主公征伐曹操,是仁义之举,田丰为什么要说这种不吉祥的话呢?”袁绍大怒,就想杀了田丰,众官苦苦哀求,方才作罢,他还是愤恨不休地说:“等我破了曹操,再来治田丰的罪!”

  两军对垒,曹操军粮将尽,于是修书一封,急派使者前往大本营,令许昌的官员速运送粮草到官渡前线,不巧曹操的使节在途中被袁绍军捉住,押解给袁绍的谋士许攸。许攸搜出了曹操缺粮的告急信,就向袁绍报告这一重要情报,说:“曹操屯兵官渡,与我相峙已久,许昌必然空虚;若乘此良机分一军星夜偷袭许昌,则许昌可破,曹操可擒,现今曹操粮草将尽,可乘机两路夹击之,获得全胜!”

  袁绍却说:“曹操诡计多端,这封告急信也许是诱兵之计,不可轻信。”许攸说:“曹操南来与我决战已经这么长时间,粮草告急肯定属实,今如若不乘机取许昌,必然反受其祸害。”

  正说话的时候,忽有使者自袁绍的大本营来,呈上袁绍的谋臣审配的信,说许攸在冀州时,滥受民间财物,而且纵令子侄们收取民间杂税为己有,已经把他的子侄下狱。

  袁绍大怒,指着许攸大骂道:“滥行匹夫!还有面目向我献什么计!你与曹操是朋友,想必今天你是受了他的财贿,为他做奸细来骗我!是不是,嗯!本当斩首,今权且留一颗头,快滚出去,今后不许见我!”

  许攸所献之计实为高策,他退出后,不禁仰天叹说:“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我儿子、侄儿肯定已遭审配之害,我有什么面目再见冀州人呢!”就要拔剑自刎,左右夺剑劝说:“您为什么那么想不开呢?袁绍不纳直言,日后必为曹操所擒,公既与曹公有朋友关系,何不弃暗投明?”

  一句话点醒了许攸,于是许攸投奔曹操去了。

  曹操听说许攸来投,欣喜若狂,来不及穿上鞋子,赤着脚跑出帐外迎接许攸,曹操把许攸迎入帐内,跪地向许攸就拜。许攸慌忙扶起曹操说:“曹公乃是汉相,我一介布衣,何谦恭如此?”曹操大笑,说:“你是我的朋友,哪能以名爵相分上下!”

  许攸说:“我不能择主,屈身袁绍,他言不听、计不从,今特弃之来投奔于你,望收用我。”曹操大喜过望:“你肯来我处,帮我成大业,我知道你一定有破袁之法。”两人对视哈哈大笑。

  许攸和曹操青年时期就是朋友,这次投奔就是来教曹操破袁绍的。许攸说:“我有一策,不过三日,使百万之众不战自破,明公肯听吗?”曹操牙齿都笑歪了。

  许攸说:“袁绍军粮辎重,尽积乌巢,是蠢将淳于琼守把,他是酒色之徒。公可选精兵诈称袁绍的将领,带奇兵到乌巢加强粮草保护,乘机烧其粮草辎重,袁军不出三天必然自乱!”

  曹操闻计大喜。第二天,亲领五千兵马,打着袁军的旗号,军士皆束草负薪,人衔枚,马勒口,黄昏时分向乌巢进发,深夜突进乌巢,袭击守卫的袁军,放火烧了袁军的粮草。曹军活捉了袁军守将淳于琼,曹操命人割去耳,手指以辱之。袁绍大军闻乌巢失守,无粮草接济,全军大乱,曹操乘胜追击,袁绍大败,曹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袁绍一生,空有英雄之表,没有英雄之实,“羊质虎皮”正是对他形象、恰当的评语。

  一个人才,得之或失之,皆胜过千军万马。袁绍刚愎自用,对谋士许攸的计谋不但不采纳,反而污辱他;而曹操则礼贤下士,采纳了他的计谋,袭击袁军粮草基地乌巢,袁军大败。

  袁绍之败在于缺乏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理想,未能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将部下的思想统一起来,又不注意与部下的感情联络,致使集团内部缺乏向心力,而加上袁绍的内忌之心和是非不明,因而使部下之间互相争利,谋士间勾心斗角,文官陷害武将,上下级之间互相猜忌,导致集团内讧,为敌人所乘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