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黄牛精神

老黄牛精神

时间:2022-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时候,你运气好,看到生产队的牛正好就在旁边,咱与那放牛的“小鬼儿”关系不错,就顺势拉一头牛一同踩。牛分公牛和母牛,公牛叫“老犍”,母牛叫“老四吽”。“老黄牛精神”就是这样练就的。后来,人们就把“为人诚实、工作勤恳、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被称之为“老黄牛精神”。

老黄牛精神

脱坯/顺口溜/四大累/老犍/初生牛犊不怕虎/翻套/对牛弹琴/老黄牛精神/牧童骑水牛

在那“磨骨头养肠子”的岁月里,说到农活的“累”,请允许我在这里再给你介绍一下农村“脱坯”的活儿。脱坯,可以说是最累的活儿,记住是最累的活儿,而不是最累的活儿之一。

为啥说脱坯最累呢?因为我踏踏实实地遭遇过脱坯这劳动。当然是后来比“小鬼儿”长大了一些的时候。我们那儿有顺口溜:挖河筑堤甩塘泥,挑稻捆子脱土坯。说的就是这几样活是农村最伤劳力的活儿,据说把它们叫做“四大累”,也算是找到一个理论根据吧。

我总结,脱坯这活儿有三个环节。首先,是和泥的环节。在野外靠近村庄的地方,找个合适的地块,挖一个坑,把周围潮乎乎的土堆上去,形成一个大土丘,再往土堆里倒进水,这叫洇土。一边洇土,一边向土丘上撒上一层麦穰子,和泥的时候再把麦穰子掺在泥里头。这麦穰子就相当于现在建高楼大厦混凝土里要扎钢筋一样,起到坚固土坯,防止土坯断裂的作用。接下来就是和泥了,用铁锹或铁锨一遍一遍地来回翻弄。为了把泥和麦穰子掺和均匀,就赤着脚丫子来回在泥里踩。踩泥的时候,经常从脚丫子中间飚出很高的泥浆,溅得我们满身甚至脸上都是泥巴,几乎成了泥人。就跟那“打腻”差不多,只是身上还穿着衣服。当然,衣服不多,只有一件裤衩子。

有时候,你运气好,看到生产队的牛正好就在旁边,咱与那放牛的“小鬼儿”关系不错,就顺势拉一头牛一同踩。多了四只蹄子,效率翻番,省事儿多了,可谓事半功倍。

我们村有很多牛。牛分公牛和母牛,公牛叫“老犍”,母牛叫“老四吽”。平时都把牛叫吽,又是方言吧。吽读作ou,比如把放牛娃称作“放吽孩儿”,喂牛说作“喂吽”等等。

特别是那叫“老犍”的公牛,还是小牛的时候,秉承“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在田野里乱跑乱动,“天不管地无收”。等养大之后,你让它拉个犁子,耙个地,它总是通身火气。你一拉它上套,它就把两个眼睛瞪得像两个铜铃一般,整个头梗得能让两只牛角触到地。一般的人还真驾驭不住它,有时候就根本不上套。一句话,不听使唤。你还不能总是打它,武力专政,虽然不是“对牛弹琴”,但总归是不管用的。因为实验过多次,打轻了不起作用,打重了就会撂橛子“翻套”。一般说来,水牛的性情温顺一些,捣蛋的、不听使唤指的是那年轻力壮的黄牛——“老犍”。

怎么办?还是毛泽东说得好,劳动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历史都能创造,别说你这个把不听话的“老犍”了,有的是办法。要是赶上谁家正好在和泥巴脱坯,喊上三两个劳力或者几个半截橛子,个个手里掂着木棍,一个人在前面拉着那不听话的“老犍”的缰绳,后面几个人扬起手中的木棍,七吆八喝的,硬是把它赶进那土坯泥里。好了,来来回回在里面折腾两袋烟工夫,那脱坯的一家也算是走运,省掉了多少力气啊。再看看那“老犍”,准会变得老老实实,拉犁子也不再梗头了,在田埂上吃草也不惦记着秧苗了。

“老黄牛精神”就是这样练就的。回忆一下“牧童骑水牛”的时代,我的脑海里便浮现出这样的景象:在田野里,老黄牛迈开坚实的步伐,拖着沉重的犁耙一步一步朝着前方,埋头苦干,不求回报。后来,人们就把“为人诚实、工作勤恳、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被称之为“老黄牛精神”。看来,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现象都是相似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