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插图及其说明

插图及其说明

时间:2022-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今,其主要产地长野依然是日本的一大窑业产地。信乐窑基本上以大型器物为多,其中壶类是主要的产品。应当说,选为插图的器物为代表这一时期的杰作绝非妄言,然而,通过审视信乐的全部历史,我怀疑还有远在其上的作品。信乐之作鲜有釉下的作品,而其流釉的手法显然为其特色。日本制造的水注种类和数量都不少,然其美之程度依然无法与李朝的产品相比。这才是令人惊奇的工艺领域。其中,品野167是其主要产地。

插图及其说明

1.铁釉柳纹盘

陶胎 濑户窑 幕府末期作品

直径6寸9分 高1寸

淡黄色釉底,枝干为铁锈色,树叶为蓝紫色

石丸重治 收藏

难道不是美的作品吗?造型、色彩、纹样的笔调浑然一体,使用时也是很方便的,是用与美兼备的器物,因此在这里被叫做正宗的工艺品。没有名款,是任何人都能够制作的器物。价格便宜,数量众多,基本上都是在厨房中使用的器物。与之相类似的器物在当时也是由制作者使用的,所以未见得能够发现如此之美。可是这绝不是由稀有的天才所制作的劣质品。猛的一看似乎是某个名画家的笔迹,然而却是无处不在的无名匠人的笔底所流出的美。民艺的秘义是潜在的秘义。

濑户窑在古代影响广泛,很早就为历史学家所注意。特别是“志野”、“织部”等,在茶人中间深受欢迎。这些窑生产最多的、制作最美的,就是这些器皿,史学家对于这些器物一言不发。因滞于名而不见物,对于如此不当的处置方式,这样的插图也许就是最好的审判吧。这些盘子,通常被叫做“石皿”、“砂皿”、皿”等,分布在日本中部一带,多数在小吃店的柜台或民家的厨房中使用,是当时杂货铺中出售的最便宜的一种盘子。有大、中、小三种,这里的是最小的一种。以幕府末年162生产最多,到明治时期163仍在延续。因为是日常使用的物品,故有些粗糙,如今所剩不多。我所见到的确实不多。可是,这样的盘子在任何场合都不显得丑陋。盘中的柳树纹是非常好的绘画题材,其变化很多。除此之外的题材还有石竹、泡桐、青竹,或是鹤、藤、蒲公英,或是水波、文字等。通常是以铁锈、蓝紫色釉进行描绘,这也是此类盘子的特色之一。蓝紫色釉多调成淡淡的青中带绿的色彩,底色通常是淡黄色,多次烧成。边缘里面稍稍凹下,可以支起来。造型优美,胎骨结实,基本是素底,釉色也很漂亮。健康大方,没有缺陷,趣味浓郁,温润柔美。

这是纯正的日本工艺,是产生于日本的美之陶画。来日,这样的器物将会为世人所注目。

2.茶壶

陶器 江州窑

高1尺4分 肩高9寸 口径4寸5分

信乐 素胎 流铁釉

日本民艺美术馆(现日本民艺馆)收藏

自然而然的工作是令人吃惊的。以如此单纯的手法也能表现美,这样的真理被这把壶如实道来。这上面没有记录作者的姓名,其背后既没有个性,也没有知识,然而却是创造的世界,蕴含着自由的境界。是守护自然的作品,是他力之作。这难道不是证明吗?由此上溯到百十年前,在信乐窑上,众多的无名匠人制作了无数这样的器物。在任何一处民家都能够很容易地找到如此廉价的物品。这样的壶放在炉边煨茶。可以想象一下过去,在结实的农家住宅中,在漂亮的炉灶旁,都放置着这样的一把茶壶。这一时期可以被叫做真正的工艺时代。

近江国164甲贺郡的信乐窑历史悠久。如今,其主要产地长野依然是日本的一大窑业产地。古信乐165自古以来就为茶人所承认,并以此来修饰历史。可是,后来制作的以茶之趣味为目的的器物,因其不同于率直的古代作品而显得丑陋。从美的角度来说,最为卓越的器物都是中期以后的作品,距今大约一百五六十年左右,但却被今天的历史学家视之为等闲。这些“粗货”是最美的实用品,而为茶道所影响的器物基本上都在走下坡路。因为这一时期的釉料发达,手法也产生了非常的变化。信乐窑基本上以大型器物为多,其中壶类是主要的产品。应当说,选为插图的器物为代表这一时期的杰作绝非妄言,然而,通过审视信乐的全部历史,我怀疑还有远在其上的作品。

原作有着堂堂正正的风韵。釉料极佳如同黑漆,流痕有着很强的力度之感。造型方正,焙烧的素底上因岁月的磨炼而呈深色。我想只有如此才能被叫做“大名物”,将会得到历史的承认,我对此毫不怀疑。一日,在近江八幡的某个小古董店的昏暗一隅之地,被尘土覆盖着的这把壶的下半部灿然映入我的眼中,这一瞬间是不能忘怀的。所谓万金难求。

这一体系的器物,因釉的流动富有变化而显得卓越。信乐之作鲜有釉下的作品,而其流釉的手法显然为其特色。釉色除黑色之外,尚有白色、柿色、绿色等。这样的手法可以说是陶瓷的最为率真、自然的装饰方法。这样的流釉手法应当是日本陶瓷的一大特色。朝鲜基本上没有,就是在中国和西方也很少见到。

3.水注

陶器 濑户窑(疑似)

纵2寸1分 横2寸9分 厚8分

竹、虎纹样

浮雕 模制 掺有铁砂

日本民艺美术馆(现日本民艺馆)收藏

说起水注,总是让人想起朝鲜李朝时期的作品。如此富有变化,让人怜爱,真正达到举世无双的境地,无论是东、西方还是此前此后,都没有能够与之相匹敌者。日本制造的水注种类和数量都不少,然其美之程度依然无法与李朝的产品相比。古代都是用金属制作水注,陶瓷的水注是到了明治以后才开始大量生产,只有美的作品才能留下来。我大致看过不少,有时也能够碰上会心之作,这件水注就是其中之一,将其放在所有的器物面前也不会感到尴尬。

日本的水注多数是软弱的,可是这一件为何充满了张力呢?很明显,这件水注即就是在同一系统、相同种类的器物之中也是杰出的。水注为素胎,与分布在尾张附近区域的窑场烧制的产品风格大致相同。此类作品的特色往往是在纹样之中插入一句文词,如“竹虎”、“梅鹊”等,都是双字,也有许多是什么也不画,就光有文字的。将原来的内容因素变化为或者是画,或者是字的样式。无论怎样的内容造型都是阳刻,不着色彩,只是用铁砂简单地修饰了一下,这就是其装饰的通则。如果有颜色的话,仅在绿色中稍加一点黄。所处的时代没有文献记录,大致是在幕府末年才出现的,因此可以归结到一个世纪之前。在当时,使用最多的恐怕还是寺子屋166。我在这个世界上最难以忘怀的就是抢救这些水注,在此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愉悦。

这一件是已经使用过的水注,韵味古朴,品相上佳,雕工深入,纹样简洁,有着豪放的整体感,让人联想起中国的气力。虎用文字来表现,是毫无邪气的大胆构思,一看就会想起不可思议的猛虎姿态。尾巴高举,前脚抓地,呼之欲出。字体极为雄健,并列于其旁边的是一棵竹子,竹干富有弹性,竹枝上挂有竹叶。文字与绘画二者相辅相成,是完美的纹样。四面框以粗线,有两个单纯的小口,画面充满张力,四角还用刀修过。在如此之小的空间里构图如此舒朗精确,这样的作品极为罕见,放在桌上每日观看把玩却不会厌倦。这才是令人惊奇的工艺领域。毋庸多言,只有“亲近感”才是工艺的特质。能够每天陪伴着我们,并且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对我们的身心给予安慰的,只有如此工艺。

4.行灯盏

陶器 濑户窑

直径7寸4分 厚7分5厘

篱笆菊花纹

日本民艺美术馆(现日本民艺馆)收藏

在日本中部旅行时,往往会在古董商的店铺里看到这一类的小盏。一般都是用做行灯上盛灯油的小盘。六七十年前,濑户窑产品中的多数即为此。其中,品野167是其主要产地。这类小盏多以铁锈色釉描画图案,也有用绿色釉绘出的纹样。在插图所选的器物上,如同织部烧风格的部分挂有绿釉,以浅茶色入金银彩釉而丰富多彩。很少有无底彩的器物,也有吹墨的作品,却是最末等的。除尾张168的陶窑生产的以外,还有印有“霞晴山”标识的器物,以及方形盘等北陆地区169生产的物品,但味道却差了许多。明治初期,这些陶制的小盘不再生产,代之以黄铜盘。然而在民间依然普遍使用,在尾州170、三州171、势州172、江州以及京都等地还有很大的市场。

素胎上釉方显出本色。另外,这些小盏之所以吸引我的,还有小盏上面的美丽绘画。绘画所使用的笔,是取活狗身上拽下来的细而长的毛制成。图案的题材中最多的是有亭子的山水,或者是花、草、鸟、船等,有时往往还会添上虫、蝶等。完全是纹样的小盏则要碰运气了。

过去只要提起釉彩画,就会想到仁清、乾山,这也是在历史书中能够经常看到的。然而,却无一人提到这样的行灯盏。可是,两者之间有差别吗?可以说,后者比前者有着更优雅的美,并且不是事先谋划好的。我只是从众多的行灯盏中选出几件,但已经超越了那些陶工的名作,超越的必然是自然的。无论如何,能够保障美的不是名匠的“自我”,而是自然的“大我”;不是“智慧”,而是“无思”。无名款的陶器与有名款的陶器相比,往往能够居于美之高位,毋庸赘言是法理使然。请看,在无名款的陶器中经过选择而留下的器物,难道不是健全的自然之恩惠在起作用吗?而在名匠的作品中,即就是优秀的作品往往也会为个性所伤。我在这个描绘着菊花的小盏上,看到了能够在任何陶器上绘画的名匠。要认知真理,就必须丢弃自我的偏见,不必指望这一天会早日来到。

5.茶杯两种

青花瓷器 伊万里窑

两者尺寸相近

大约高1寸7分 口径2寸3分

日本民艺美术馆(现日本民艺馆)收藏

主要是用做喝茶的器具,也可以用做酒杯或油壶,用途十分广泛。是由二三十人同时大量制作的日常用品,为民家所常见。烧造的产品是素胎及其预期的纹样,基本上可以肯定是伊万里窑系的产品,但具体出自哪座窑却不太清楚。其纹样与酒杯上的相近,因而近似于长与窑173的产品。如果有熟悉情况的就能够得到究竟。从年代上来看,这种类型的器物是相当古老的,我想至少可以追溯到文化、文政时期174其生产的数量极大,销售的区域也很广。由于被看做是粗货,如今能够保留下来的已经很少了。我所收集到的也就十种左右。纹样有竹、松、山水、金网等,花卉的以菊花为最多,还有单纯是图案的。这是伊万里窑系生产的青花产品中的“粗货”,然而只有这样的器物才称得上是逸品。

任何人都会注意到如此让人爱怜的造型,特别是侧面的“束腰”线条非常之美。在用做茶杯时也是很美的。纹样的题材非常自由,富有创造力。令人惊讶的笔致,体现了反复劳作的极高价值。素胎上施以优雅的蓝色,看时很美,用时令人生爱。我要是煎茶的茶人,就不用到中国去寻求雅器了,而要代之以这些显示着美的漂亮器物。可是,早期的茶人并没有这样的选择自由。

伊万里的青花瓷器原先是以明清或李朝的青花为模范的,然而真正能够与之匹敌的,并非是古代的伊万里青花瓷器,而是这些未被重视的日常用品。锅岛175的青花是软弱的,这些贫弱的青花瓷器只注重在颈部的装饰,无法超过中国的青花瓷器。由于认识的偏差,被叫做伊万里的“柿右卫门”176和“色锅岛”177的却为多数人欣赏。在这些器物上寄托着某种方便之美,当这些日常用品具有健康状态时才是正宗的。这些器物若是要得到伊万里窑艺术发展史的正确认知,尚需时日。

将来,我会对所有的工艺史进行修正和增补。

6.捏钵

陶器 明治初年产于福冈县三池郡二川村

直径1尺7寸5分 深5寸8分 底部直径4寸8分

形体较大 松纹 涂装白粉

日本民艺美术馆(现日本民艺馆)收藏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唐津”、“八代”178、“现川”179、“上野”180等诸窑都属于朝鲜窑系。除了以上列出的这些著名窑场之外,还有无数不知名的同类窑场分布在九州181的西半部各地。其鲜明的特色承自朝鲜的“三岛手”182,有挂白土、刷毛目183、镶嵌、浮雕等的手法。原来是由迁徙到日本的朝鲜人来制作的,后来因材料的变化、用途的转换,并且作者也都不再是朝鲜人,在逐渐日本化之后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体系。这样的变化极其丰富,如果对之进行考察,结果将会以丰富的材料和内容来补充日本窑艺史之不足。我已经感受到这些器物的非凡魅力。若是能够对这个从未有人涉足的领域进行正确的介绍,将会在世界上掀起一个新的风尚,同时也将进一步扩大日本窑艺的影响,这是毫无疑问的。

过去曾被注意的作品,基本上都只限于与茶道有关的器物。其实,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匿名的佳作。特别是各种日常使用的器物,都是漂亮的作品。那些强化茶道趣味的工细作品,反倒没有太多的反省价值。如高取184、远萩185的茶道趣味,其现状都不堪入目。而与茶无关的日用器具,如今却充满了生气。若是去九州旅行,如果能够在当地旧货店积满尘土的柜台下面找一找,说不定会有令人惊讶的发现。对现状没有审视,所以逐渐粗糙,直至消亡之日迫近。因此,为了给这些器物进行辩护而选择了这幅插图。

在与这个窑的老窑工交谈时,提到了二川村窑186的产品上描绘的松树纹样,这已经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情了。如今生产的是以挂白土、刷毛目、流釉等手法制作的壶和捏钵。从幕府末年到明治初年一直在此生产,并且还渡海向本州187流传。然而,这不是始于二川村的产品,而是与肥前窑同一体系的产品,同时还发现了几座相关的古窑。这一件是大的作品,雄伟的作品。是用来盛装乌冬粉的捏钵。其大小相称,比较合手,钵脚较小,是朝鲜的风格。基本上是素胎,钵脚厚实,其挂白土、刷毛目的痕迹既奔放又不失雅致。所描绘的松树纹,用笔流畅雄健。线条采用黑铁釉料,而松树的松针则用含铜的绿釉料,枝干呈黄色。钵内近边处用刷毛目装饰,上有几条指头擦出的线,雄浑有力。这座窑还生产各种器物,保留下来最多的是水瓮。其装饰基本上都是相同的松树纹,图形有时会分离,但却可以根据想象的原图进行判断。在所看到的多幅工艺性绘画中,只有此幅才是鲜活的,令人难以忘怀。

7.壶

瓷器 朝鲜李朝

高7寸2分 腰径7寸8分

釉里红 葡萄纹

青山二郞 收藏

一切均为民情的表露。同样被叫做壶的,在中国和日本就有着很大的差异,这把壶在造型、厚度、釉料等方面无不表现出朝鲜的特色。一样是釉里红,明代与清代的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多种色调晕化其内。纹样看似简洁,构图却很粗犷。而其笔致与中国的相比,则显得迟缓、安静。这些性质同在一处方能引起亲近的感觉。

壶是朝鲜陶器的代表。不仅是过去,今天的人们也是没有壶就无法生活。在一个家庭的器物之中,大部分是各种各样的壶。因而朝鲜的陶器之美最适合用壶来表示。各种各样的造型,是因为用途的需要才有所变化的。实际上从生活的角度来看,朝鲜的陶器就是那个时代的纯工艺。总之,在任何一个国家,随着时代的进步,技巧日益复杂化是一个通则。然而,虽然也属于高丽陶瓷的纤细体系,但李朝的陶器却一直在向着单纯回归。应当讲,这也许是工艺史上的特例。这件事表明,在所有国家的陶瓷都陷入末期的时候,朝鲜却成为例外,仅此便能够构成李朝的伟大时期。

已经有了五百年历史的李朝陶瓷,其最初的盛况是以“三岛手”为代表的,这也可以归入宋代瓷窑的体系之中。随着中国明代窑业的勃兴,朝鲜的白瓷继续兴起,以蓝釉、铁锈釉和釉里红做装饰的瓷器不断涌现。在青花的材料极为珍贵的初期,以铁绘之黑为借用品,并开始尝试着釉里红的装饰。这样的釉里红远在高丽时期就开始使用,对于纹样来讲只不过是添足之举。纯粹以釉里红在瓷器上描绘是在李朝才有所涉及。因此,这是一件比较古老的作品。烧造釉里红的窑址还在研究之中,据推测可能是开城188附近的窑场。如今与铁锈釉和蓝釉相比已所剩无几。由于历史上没有将陶瓷品作为陪葬物的习俗,故不能指望发掘出土文物。再者,这些优秀作品的生产不在今天,而是历史的产物。

8.扁壶

陶器 朝鲜李朝

高6寸8分 横5寸7分 厚4寸7分

惊奇的是,一看就是正宗的作品,然而却能给人以“新鲜”之感,这也是事实。虽然制作的年代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过去,可是所拥有的美却不是过去的。其用途可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化,但所拥有的美却不会变异。可以说,这就是美的潜在意义。看到这个扁壶就会注意到上面的草的纹样,这难道是近代的?谁都会说希望今天的陶工能够画出这样的图案,可是正宗的美在古代而不在当下,是过去的,而不是今天的,今天将不可能会有。但美又是超越时代的,所以我们所看到的美都很新鲜。实际上,我们所喜爱的工艺品大部分都是古代作品。不过我们并非因其是古代作品而喜爱,也不是过去的物品基本上都是美的;而是因为美之缘故,我们才会去审视过去的物品。若是没有永恒的美,过去或现在的物品也就不会显得丑陋。能够保持着“永恒的今天”的作品才能征服时代。古代作品所拥有的美,是超越时代常看常新之美。真正的鉴赏并非是要有复古之心,也无须有此念,而必须是对永恒之相的赞赏。

扁壶是酒壶,是为了方便人们携带才制作成扁平的形状,通常在其上面还会有绳纽或系耳等。这样的器物在三四百年前的朝鲜遍地都是,看上去与鸡龙山窑的产品相近,但也有可能是全罗北道扶安郡189的窑场的产品。采用了常见的“剥壳”手法进行装饰,粗犷的素胎,饱满的形体,张扬的纹样,有着较强的整体感。在广义上也被叫做“三岛手”,上面挂有类似白土的化妆土。所有的三岛手都是这样,富有极为雅致的趣味。这样的器物一经传世,所有的李朝初期的坟墓都将遭到挖掘,但实际上能够找到的器物并不多。

这样的陶窑在朝鲜已经绝迹。从今后的趋势来看,像朝鲜这样的生产优秀作品的窑场再也不会复原,事实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喜爱这些雅致的器物,这似乎是容易的,但必须注意的是,对待美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以为了这些器物在将来的生存,有必要来推进这些工作。如果只是单纯的鉴赏,终究不过是安逸的徘徊。拥有如此器物的朝鲜也有着伟大的历史,但这样的历史已经被放逐。新的样式能够使其复苏吗?古代作品使我心不得安逸。

9.钵

陶器 朝鲜忠清南道鸡龙山窑 李朝初期

直径5寸1分 高2寸6分

白绘刷毛目 铁锈绘纹样

内山省三 收藏

这样的一只钵,可以教给我们几个哲理,而在此还发现了两个悖论。我们所看重的只是以极少的成本制作的器物,但同时会引发尽可能多的价值。这样的审美价值必然会激起经济的价值,这就是不可思议的悖论。被视为“大名物”而备受赞赏的茶具,如今已是万金身价,因此这就是美的。可是,在价格低廉的物品上同样也具备这样的美。圣人云:一无所有,才能拥有一切。真正的富有须在清贫之处才能得到。宗教的这个法则同样也可以用于工艺。这里所提示的是,他们才是真正热爱器物者。在当时,没有比这个钵更便宜的。然而,即就是高傲的茶碗,所拥有的美也不过如此。

继之,我学到了第二个真理。一方面是技巧,一方面又不是技巧。简洁的纹样、平易的造型、单纯的色彩,在此基本上没有知识的苦心经营,然而还是表现出美。在寻求本质的理由时,我们可以从材料入手。材料是美的,是自然所给予的美,而不是陶工创造的美。为何鸡龙山的作品没有以挂白土为装饰?因为白绘刷毛目需要特殊的材料才能达到效果。为何其表面的柔和才能产生美?是因为材料对这样的性质给予了保障。若是自然赋予材料以特性,就不会有此件作品,所有的工艺都不会有。皈依自然才会产生美,就如同皈依神灵才会产生信一样。佳作一定要服务于自然。若是谋划着要将任何事物都变成自我的,就是对自然的背叛。自然所给予的美为质朴者承受,方可创造佳作。

鸡龙山与唐津、分院190同为朝鲜的三大窑业产地。作为生产“三岛手”的窑场,从高丽时代末期到现在已经有了两百多年的历史,以刷毛目为主的印花、雕刻等品种仍在生产。这个窑场所显示的事实,是朝鲜南方的青瓷与中国北方的白绘类技法的结合,也是历史与地理的结合。早期曾作为“三岛手”而为日本茶人所欣赏。鸡龙山窑的产品以雅致为特点,能够与之相匹敌的非常之少。若是距今三百年的钵来到日本,一定是“大名物”。这件是去年从其窑址中挖掘出来的,曾经因有残破而被丢弃。

10.笔筒

彩绘瓷器 中国清代景德镇窑

高3寸5分 径2寸7分

山水纹 六角

柳宗悦 收藏(现为日本民艺馆收藏

此件器物,有着美丽的花纹,出自中国南方巨大的工艺园区景德镇。在这里,美的并不意味着是珍贵的,不是所谓的古董,也不是伟大的名人之作。其时代是清朝,但可能到不了中期,只不过是常见的文具用品。以“稀有”、“珍贵”、“名款”等作为条件的工艺之美的概念,其看法是不正确的。不过虽然在观念上缺少自信,但在制作的器物上却显示出自信。能够在直观到器之美的物品上,亦能够在“大量”“廉价”、“无款”的世界里,感受到厚重的情谊。这一件可以认为是纪念如此世界的作品。

在彩绘瓷方面,日本古伊万里191和古九谷192在历史上也是值得夸耀的。然而,这是发源于中国的艺术,要超越中国是不太可能的,恐怕今后也没有这样的可能。在中国,彩绘瓷的数量巨大,在明代已经登峰造极。其绚烂的、强健的、锐利的五彩色调,完全由笔来统驭和协调。当官窑的产品开始转为民用时,美便逐渐自由,并被大胆创造。到了清代,官窑对无益的技巧投入了大量的劳力,从而使其完全失去了生命力。能够继承之前传统的唯有民窑,这已为事实所证明。

翻开过去的工艺史可以看到很多赞颂的话语,说的都是官窑的制作,而不是民窑的产品。因此必须要从美的角度来把这个位置转换过来。所有的工艺放在直观的镜子面前都会显现出本质,从而保证最后的天国审判者不是富贵者、智慧者、炫耀技巧者,只有无心者、勤于劳作者、诚实者,才是救助的主体。官窑产品中有时也有美的作品,但这样的情况非常有限。只有单纯、健康、自然才是民窑产品共有的性质。这就是这个小小的笔筒告诉我们的真理。

美哉!如此造型。六面体,外形方正,左右各两面用绿、桃红、黄、紫等色描画山水图案,前后两面用浓郁的红色画着叶状纹样。形美、色美、画美,放置在桌上给人以快乐之感,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风情。

11.盘

陶器 绞泥 英国

直径1尺1寸 深2寸2分

黑底 黄色纹样

滨田庄司 收藏(现为益子博物馆收藏)

中国的水墨画、朝鲜的镶嵌、日本的流釉等均为各自的特色,要在西方的陶瓷中找出与之相近的物品,大概只有“绞泥”193的作品。这是一种在西方被叫做Slip ware(绞泥)或Tulip ware(花釉)的器物,在日本叫做“一珍”194。在英、德、法等国也有很多这样的作品。

这枚盘大致可以推定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作品,是被叫做TYG195的有名的大型装饰盘,曾被记入某个西方器物盘类系统备查。这不是精心的制作,而是与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陶器。

是盘同时又是锅,可以在火上烹饪菜肴,然后直接端上桌。见到这一类的盘子时,从其熏黑的地方可以读出每日劳作的历史。形状有圆、椭圆、长方等数种,中间部位不上釉,重复焙烧而成。其边缘部位也不上釉,通常留有锯齿纹。实际上是因为烧造时会有折痕,所以索性做成锯齿纹,因而增添了结实、精确的美感。纹样变化多端,非常自由。因为是绞泥的性质,必然会要求线条的连续。线条若是断绝,则显得手艺较差,同时也不允许过细的线条和复杂的纹样,要如同笔迹那样笃定、单纯和流畅。在这里手法一般都拥有自然之美。在这一枚盘子上,底色如漆,纹样的颜色是蚕茧般的黄色。这是绞泥的一种,叫做Comb ware(梳纹),引出线条后,用梳子横着理一遍,完成后的纹样如同虎斑一样。釉料的主要成分是铅。这样的传统手法,在英国已经被废弃,剩下的也不过是个人试图复兴的尝试。产地是伦敦附近的若森和斯塔弗德夏,如今的窑址上虽然只有瓷片,但在过去却是大量生产的窑场。准确的、结构的、厚实的,才是美能够赖以生存的条件。无论怎样也代表着英国美好的一面。黑与黄的对照进一步强化了美感。

看到这枚盘子,使我学习到了一个真理:工艺只有涉及用,才能够成就美。工艺告知我们如下事实:不是为了用而制作的工艺,就不会产生工艺之美;而以用为使命的工艺,就会拥有无限的美。长话短说,当为了使用而制作时,美才会有所准备;当实际使用时,美才会逐步显现。这枚盘子难道不是为了使用而制作的吗?难道不是因为使用才显得古老吗?是用,给予了这样的器物以生命的光辉。这枚盘子的美,是通过劳作才得以展现的。

12.瓷砖

陶质 荷兰代夫特

边长4寸2分 厚3分

蓝绘 钓鱼图

柳宗悦 收藏

看到这块瓷砖,我就想起了伦勃朗196。他的画是平易的,我看到他时常以素描般的笔调来进行描绘。读者也许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了,可我却是凝视许久之后才有所感觉。

试想伦勃朗是荷兰血脉的延续。他显示了他的令人惊讶的天才世界。与他接触的都是平庸的民众,可是他却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通向美之王国的大道。如此美丽漂亮的绘画之作者不是伦勃朗吧?也不是天才吧?实际上,画出这幅画的作者恰好是不具备绘画资格的人。他们是凡人,是无名的陶工,但却不是一个人,可能是男人、女人、老人、少年,是各种各样的人。这在当时是任何人都能够描绘的画作。不具备资格的他们却被允许拥有资格,这难道不是不可思议的事实吗?然而,只有这样的不可思议才是工艺的世界。他们的贫困、无知,他们的劳动、汗水,说明这样的职业是没有变化的,工作是单调反复的。被神秘的命运所束缚是一个秘义,但他们的作品是作为结果出现的。有着令人神往之美,这是对命运恩宠的酬谢。谁都会有凡俗,谁都不是天才,因此才能进入天才伦勃朗的世界。凡夫有可能是净土之旅的行人。这样的真理通过一块瓷砖来向我显示。

是价格低廉的绘画。笔法丰富而又确定,洋溢着纯真的气息,一块又一块迅速地描绘着。在这样的笔迹中看不到任何委托的痕迹。这只不过是与廉价的盘子相近的器物,但我一看到就为之吸引。各位,如今的个人陶艺作家若是能够画出与之相近的图案,无论怎样都会引起轰动,主张举办展览以及对此进行辩护的评论会一下子涌现出来,形成喧嚣的世界。而在其背后则反映出美学与个性、焦虑与神经的纠结,对此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共同的生活,心态必然会放松,如此才能达到真正的平和之美,然而其中并非只对天才许可。通过对比就会知道,这样的瓷砖只不过是大多数人都在使用的普通用品。

在17、18世纪,贴在壁炉的上下左右的瓷砖是多数人家普遍使用的。在日本,用蓝釉在瓷砖上绘画是模仿中国生产的。由于没有同样的瓷土,只好采用含锡的不透明釉料涂在陶胎上面,是与蓝彩相类似的特殊手法。乳白色的瓷砖给人以温馨之感,釉料的厚重和变化给人以湿润之感。用含钴的釉料在瓷砖上描绘出各种各样的图案,从而能够在很多场合营造出古雅的氛围。

13.锁

铁质嵌银 朝鲜李朝

宽3寸9分 高2寸4分 底部厚1寸1分

朝鲜民族美术馆收藏

在朝鲜的工艺品中,能够吸引我眼球的特色之一是镶嵌的手法。人们喜欢在某处的墙壁上用石头或瓦片镶出漂亮的图案。高丽人掌握了最为发达的在陶器上进行镶嵌的手法,还有螺钿,以及在竹编器物上用漆来镶嵌图案的技艺。美深藏于人心,这些器物可以说是朝鲜的心吧?这样的镶嵌手法在今天还有保留,最美的就是在铁质材料上镶银的工艺。在坚固的金属材料上用自由的纹样进行装饰,有的时候是在铁质材料上用锡、铜或黄铜镶嵌,或者是在锡质材料上用金银镶嵌,或者是在黄铜材料上用银或铜镶嵌,其材料的组合有多种多样的方式。但其中最多的还是在铁质材料上用银镶嵌。

在朝鲜语中,用“银入系”或“入系”来形容这种工艺。其产地是朝鲜的西部,即过去就很著名的平安北道的宁边郡197。毫无疑问,这样的手法来自中国。可以用于多种器物的装饰,如镜台、首饰、酒瓶、时钟、香炉、马具等,在其他各种各样的小型器具上也能见到。然而在今天能够看到的大概只有烟草罐和锁。用在锁体上时,其纹样有花、草,有时为回旋纹,有时是祥瑞文字,如福、寿、康、宁等。制作时,先在铁质材料上依纹样錾出槽沟,将细条状或片状的银由上至下敲入槽沟内,然后用黑漆在锁上涂一遍。古代的器物毫无例外是美的。不见黑底的新作虽然能找到很多,却没有生气。这也是近代工艺的通病。

这里所选择的作品是大作,是真正的英雄之作。无论是锁的形体,还是嵌银和纹样,无一不显示出其博大。在坚实的铁扉中间,当这把锁要打开时,我想会听到准许进入的威严声音。这是漂亮之作,是丰满之作,如上赞语并不过分。在上部左右,有四角面相对;合起来则与下部的圆筒形相对。惊人的准确,又是那么协调。炫目的是镶嵌在铁质材料上的白银及其纹样,以黑色为背景可以使纹样具有立体感。如此之美的纹样在世上存量不多。在这里,单纯、力量、美感被结合在一起。诱惑我心的是其无尽的魅力。只有在此才显现出工艺与纹样的不可分割的关联。《经国大典》198记录了下官禁止使用银入系的马鞍之旨意,由此可见这把锁绝非是一般平民使用的物件。由此必须注意到,在“珍品”上显现的美,也要符合“粗货”的美之条件。

14.墨斗

大工用 杂木拭漆

高2寸9分 长6寸5分 宽1寸6分

日本民艺美术馆(现日本民艺馆)收藏

回顾工艺时代,其作品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自制自用的时代。在交通不发达时,必然会要求任何事物都要自给自足。自家的用途是其制作的动机。当人口增多后就有了专业分工,逐渐开始预订生产。因而将工艺从一家扩展到一地。需求和使用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对器物自身的坚实和耐用的要求成为信用的基础。这一阶段的手工艺水平达到了巅峰。然而近代以来,这样的预订生产逐渐被废止,代之以商品时代。人口的激增与交通的发达,使得工艺的地方性质不复存在。商品一般都不知出处。而且,商品为了眼前的利益开始了竞争,以价格低廉为目的却牺牲了质量,从而使商品逐渐变得粗糙。特别是近代以来在商品经济背景下生产的器物,都是资本主义制度陪伴下的机械制度的产物,商品与机械制品有着密切的关系。手工的时代已经过去,随着这样的变化工艺的美感与质地会逐渐丢失,这是毫无疑问的。

显然,这里的墨斗不是商品。是大工用他的余暇亲自制作的必需用品。从其构造来看,虽然是墨斗的一种样式,但已经具有地方的特色。这种类型的墨斗主要在关西地区199流行,原先多模仿中国的造型。中国、朝鲜、日本的构造原理基本上都是同样的,在木料上挖出两个洞,后面的洞安线车,前面的洞则储存墨汁。墨斗的外形各地各不相同,由用途来确定其大小,白木髹漆的数量很多,而黑漆与红漆的则较少。通常会采用特殊的装饰,有透雕、浮雕、线雕,造型各异。只有营造宫殿时才会用特殊造型的墨斗,以后慢慢就产生了专业的制作者。如今在店铺中也能看到这样的墨斗。

应当说,这并非是特别珍奇的墨斗,而是典型的、代表性的作品。上面雕刻着简单的云纹,但其形体却极为坚固。大工在工作之前要做相应的准备和调整。需要添上一笔的是黄铜零件,还有很小部分的漂亮纹样也不应当被遗忘。墨斗的材料为杂木,表面髹漆。因使用而形成的古旧味道是无上的,抓在手上沉甸甸的。其刚强的表面附以柔美的曲线,没有任何修改的余地。这可以叫做一丝不紊之美,只有如此才是彻底的健康,已经真正达到墨斗范畴的美之境界。

15.船柜

榉木 髹漆(春庆)

高1尺1寸 长1尺7寸 宽1尺2寸

外箍铁饰 丸荣定纹 侧面开门 内附抽屉

河井宽次郎 收藏(现为河井纪念馆收藏)

无论是北陆的沿海岸边,还是濑户内海的港口,都能看到这样的船柜。由于上面装饰着厚实的铁质零件,所以任何人都能够很方便地看到。船柜为所有的千石船200所使用,要经得起风口浪尖的摇晃,柜体就要结实,因此柜板很厚,外面还要用金属零件加固。样式的变化非常丰富,有小型船柜,有“侧面开门”的,有“单片开门”的,有的内部还有许多抽屉,有时还会用做砚箱和印箱。用来装衣服的船柜,形体巨大而又笨重,有的还为金库所使用。其中的构造非常复杂,仅柜门就要有四五片,所以又可以用做钱箱。即就是开一扇门的钥匙也有着不同的样式。听说船柜在船上一般都安置在佛龛旁边。船柜的外部材料主要是榉木,前面尤其要选好木纹,其内部用材多为桐木,皆髹漆如墨,所用的技法大概是春庆201。金属零件的材料为铁质,多用做前面的厚重装饰。以无底色的为多,图案多为透雕或线刻。通常会加上定纹和店号(如图),这部分多采用黄铜制作。大型的船柜有两只把手,小型的只有一只把手。外面要用整块布料进行包裹,有时是白色的,有时为蓝色。上面会印有喜欢的定纹。登陆时只需提着布包即可,只是分量有点重。

这种船柜在幕府末年使用最多,到明治十年(1876)出现了少量造型优美的船柜,而后随着千石船的废弃自然不再需要。产地不明的,多被说成是佐渡202的产品。真正出自佐渡的,就被叫做“佐渡船柜”。不过并不局限于佐渡一地,也包括羽前203的酒田204、越前205的三国206等地的产品。根据我的收藏经验,从越后207到北陆、山阴208到山阳209沿线的港口都曾经发现过。

我想这些船柜如此之美,在日本工艺史中应当特别记上一笔。但在过去竟然没有人注意到,这也是不可思议的。看到这些物品,我就会联想起西欧中世纪的作品。在这些地方,民艺之心的体现比比皆是。日本的民间也能产生这样的力与美,我要通过这幅插图向读者传达喜悦之情。如果将各种各样的船柜编成图录,将会引起轰动。当人们知道这些作品都是过去的产品,难道不应对此有所感叹吗?

16.柜

杂木 铁质零件 英国 大约为13世纪末 长4尺6寸 宽2尺2寸7分

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lbert Museum)收藏

提起西欧的工艺时代,任何人都会想起中世纪,是工艺的中世纪。这里所选择的橱柜就是对这一时期生产的物品之纪念。在当时的英国乃至西欧,这种类型的器物有很多。那个时代的人们多少都会用木材来做点什么,并且还要在上面添加金属零件,于是美也就在其中了。我之所以选择这个柜子用做插图,原因之一就是为了与船柜(插图15)进行比较。比较下来并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作为正宗的工艺时代的产物,无论怎样也是兄弟,因为美的表现是在共同的原理基础上进行的。在选择这个柜子时,曾经引起我的特别关注的,是其背后隐藏的时代之美,这也是社会的缩影。在当代,要找出正宗的工艺品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可是在中世纪要找到丑陋的物品同样也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会有如此意外的对比,是某件宋代陶器的启示。此前我从未看到过一片俗恶的陶片,这样的器物一定不会破坏现代的幸福。唯一的解答就是社会制度的变迁。

为什么中世纪的作品之美是有保障的?据说那是互敬互爱的社会。可以依据协会团体的制度对今天进行反省。与自己的独立生活相比,才能体会到共同生活的幸福。没有私利,专心致志地劳动,才能品味器物的质地。所有的事物都不允许有丑陋之作,也不需要特殊的优美之作,如此才能在所有的一般作品之中保持美的状态。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之时代,才能使工艺之美、社会之美有鲜明的表现。为何现代的工艺之美会逐渐衰落?是因为社会之美已经不复存在,如今已不再是相爱的世界,事情已经走向了没有余地的反面。上下贫富的差别已经将所有的人分隔开来,应当诅咒的资本主义制度就是其原因。事实所示,工艺之美的衰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勃兴是并行的。我们如果赞许这样的制度,就不可能对工艺时代有所期待。这样的制度唯利是图,无所顾忌。在这样的制度之下,没有人格的自由,没有劳动的愉悦,没有对器物的忠诚。优秀的工艺要求优秀的社会,工艺之美就是社会之美。这难道不是中世纪告诉我们的真理吗?

17.门

楢木 英国 16世纪初

高1尺5寸4分 宽1尺1寸7分

是橱柜的门。在这一扇门上有两种趣味。一者,其纹样对于工艺来讲是很重要的。通常无装饰的器物才能显现出最为上乘的美,有了纹样之后美的效果就要打折扣。但是在这里却是纹样激活了作品之美。工艺与纹样有着不可分割的缘分,纹样化的世界中的工艺方才是活跃的。(无装饰与没有纹样的意义是不同的。当纹样达到极致时会显现出“空”的境界,因为无包含了所有的纹样。纹样的善恶能够决定工艺的生死。概言之,古代器物之所以美是因为纹样是活的。好的纹样是自然美的结晶,是自然美的精华。因此,纹样比自然更美。我们能够在好的纹样中看到自然美。虽然自然的是最美的,但在此已经有所取舍。纹样是对自然的理解。当自然的与纹样的相比时,纹样化的自然更能够反映真实。在观察这一扇橱门时,是美告知了这些真理和成为美的缘由,正因为如此才吸引了我们的眼球。

然而在观察纹样时,我们再度与某一个真理相逢,这是不可思议的。这是16世纪初的器物,但却不是13世纪以来继承了哥特式风格的纹样。我们知道,对如此纹样的惊讶,实际上是对传统之美的惊讶。人们解释传统是没有独创的、非自由的世界,这样的看法只不过是近代个人主义产生之后的傲慢的结果。个人能够超越传统的世界吗?当不再提及自由与传统相悖时,传统才能够再度活跃。经过漫长岁月的传统是自然以及人类睿智的积淀。昔日的工匠恪守规则来制作器物,无论是什么作品,都会获得上乘之美。

这扇门并没有标记出自谁手,但在此却显示出由时代累积的智慧。其风格是哥特式风格,而不是个人的风格。在这里所显现的是超越个人的秩序与法则之美。纹样的构成通常是均等的、数理的、几何学的关系,这样的美是由清晰的法理所作用的。哥特式之美通常是法则之美。基于法则的器物,恪守法则的器物,才能是传统的器物。这扇门之所以美,是因为其具有对法理、对人类的忠实与服从。这样的服从也有着自由感,因此给予了这件作品特别活跃的美。对传统的敬念与个性之解放是对立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

18.桌

杂木 六角

直径1尺4寸3分 高1尺6寸2分

柳宗悦 收藏(现为日本民艺馆收藏)

外国货,但是哪个国家制造的却不明确。样式是常见的六角形,不是欧洲的产品,有可能是印度或波斯的器物。时代也不明确,大致可以追溯到两百年前。看上去似乎与哥特式风格后期的作品相似,但其脚与脚之间的穹隆形表明,这张桌子有可能是清真寺或伊斯兰国家的器物。六面的雕刻是深邃有力的高浮雕,刀工极为灵活。其长与宽合乎比例,整体感较强,同时又有着桌子所必需的安定之美。不是圆形而是六面体,与之相适应的浮雕更加增进了美感。有着极为浓郁的木器味道,从中可以读出长年的诚实和服务的历史。笔者与这张小桌子亲近已有十多年,至今仍未觉厌烦。观赏不如亲近,亲近不如使用。其形体与纹样都在使用中融为一体。在此,美已经是用的一部分。而今天的许多作品,却被错误的美扼杀了用。若是无视用,美就会消亡。正宗的工艺是用之美的体现。美必须通过使用才能激活,而用则因每日劳作而显得更美。

无论在何处找到其造型的来源,无论在哪里学会如此有力的雕刻,在凿刻时都是毫不犹豫地放刀直行,没有发现有任何犹豫。长时间的劳作与奋斗,给他们的双手赋予了信念。这样的信念之许可没有任何理由,对于我们来讲是令人惊讶的,而对于他们来讲则是平易的。这是他们能够通行的唯一途径,若有怀疑和不自信,工艺就不会成为美的作品。这与宗教是同样的道理。我们步行时或许会怀疑,我们的言语或许会犹豫。然而,一旦涉及某个立足点,言语就会流畅起来。在这张小桌子上看到的异常之美来源于平易。只有离开了所有的怀疑,美才能够得到保证。他们在制作这些器物时,心是完全自由的。

悲哉!我们的知识使我们卑怯,这样的情况是很多的。如此基本上会夺去这些器物的生气。在特殊的领域,我很少见到有知识者的作品能够超越无心者的作品之案例。然而,我们已经掌握了知识却不能回归到无知。有知识却要脱离知识之道,这是难上加难的事情。这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烦恼问题。

19.膳几二种

杂木 髹漆 春庆色 全罗南道 朝鲜李朝

上 径1尺4寸 高9寸5分

下 径1尺9寸8分 高8寸2分 脚台八角

柳宗悦 收藏(图2现为日本民艺馆收藏)

说到朝鲜的工艺,基本上谁都知道优秀的陶瓷器是其代表。然而经我考证,在木作制品的领域还有很多令人惊叹的物品。其样式的变化证明这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大者有橱柜和书架类的桌、箱、几等,小的则是在手中把玩的物品以及文房用具等,作品很多。在这个领域,中国的作品是数量最大的,多数充满张力而缺少宁静之感。与之相比朝鲜的作品看过去稳健而又质朴,有的还相当雅致。置于座右,有着说不尽的亲近感和温润感。因为是保持着传统的国度,所以近代以来的器物多洋溢着古雅之情。这里所选择的第二个膳几,就是我所说的“正宗的工艺”之实例。

朝鲜的膳几种类繁多,其形态因产地而异,在朝鲜的北部、西部和南部都不一样。北部的膳几最为纯真,装饰很少,足强、边高、巩健。西部的看似四足,其实左右两边皆用木板,在上面往往会有漂亮的透雕。南部的样式变化最多,被选为插图的两件就是实例。南部有两大产地,一是庆尚道210的统营211,一是全罗道212的罗州213。因此,两地生产的膳几分别被叫做“统营盘”、“罗州盘”。图1即罗州盘的典型样式之一,图2同样也是罗州地方的产品。与普通的饭桌不同,如“大圆盘”等的膳几多被用于诞生与花甲寿辰的仪式。膳几的样式以长方形的最多,继之为圆形,四边形的很少,有时会切成三角形,有时为正多角形,有时则为菊花形。多数采用春庆手法214髹漆。有的会嵌入螺钿,有的髹以红漆供宫廷使用。材料各种各样,以榉木和银杏居多。小型的膳几是在家庭中使用,大型的则用于宴会,有时也会用于其他特殊场合。还有的是作为脸面在某种场合摆放的。如今在京城周围民家使用最多的是长方形的四脚膳几,叫做“册床盘”。可是最近的器物多流于粗糙,只是我没有见过丑陋的膳几。也有很多的器物雕刻很美,特别是脚的形体优美。在图2中所见的卍字是来源于佛教的符号,一般也是最受欢迎的纹样。这两只膳几难道不美吗?读者也会因其是日常用品而动心吧。在这里,是用与美的完全调和。

20.丹波布二种

上 木棉 下 纬木棉 经绢

日本民艺美术馆(现日本民艺馆)收藏

访问京都时,我的眼睛为一种布所格外吸引。在这样的布上能够明显地看到美的表现,其种类相当丰富。我只能尽量地去收集,对一些零碎的只好忍痛割爱。除我之外,基本上没有人购买,其实价钱并不高。几十年后,这些事情就会成为有趣的故事。这样的美并没有抬高市价,这是令人吃惊的。这些布基本上都是在丹波215的农舍里织造出来的,至少也是二三十年前连续织造的。分布的区域并不广,其原产地有所不同,主要是在京都和大阪等地的镇町中销售。这种布的用途主要是被单,有时在丹前也有极少的是用做衣物。以在农舍织造的布之素质,才能够在民家用做普通的铺盖。恐怕从幕府末年到明治维新的这段时间里,丹波各地的多数人都在农事之闲来进行织造。

染料来自当地山野中的两三种植物,染的方法极为简单,染成的颜色无外乎四种:茶、绿、蓝、白。经过浓淡、复染的加工,生产出令人惊奇的“条纹织物”,没有完全相同的情况。多数是木棉,有时也掺用丝棉,或者是丝织物。

其色调之美是值得注意的,既不是纯洁无瑕,也不是强弱失衡。其色调有着非常深沉的宁静。材料之柔与心地宽厚相应,更是增添了温馨的味道。然而其整体拥有的“味道”并不比其他多。与之亲近者,谁都能够很容易地将它与其他的布区别开来。这是一种有着鲜明风格的织造类型。

从何处能够捕捉到如此色调之秘密,我想是在织造者、穿着者都很自然地生产和使用的时代。将其中的任何一种放在今天的时代,都没有可能与之相比,我想在工艺之中隐藏着不可思议的约束。把这样的布称之为“名布”的日子到来了,如同初期的茶人那样也会有所感动。可是为什么在涉及质朴之美、温润之美、雅致之美时,能够确立的器物却少之又少呢?其温柔敦厚的物性,用来装饰器物,以及用做绘画的装裱都是极为合适的。我同样也希望是能够收藏这些布之片断者。

21.包袱布

麻质 红型 琉球

边长5尺4寸

石丸重治 收藏

在日本的印染之中,真正美的是友禅。其中最美的是加贺友禅216。在友禅之前,与友禅相类似的印染物在遥远的南部孤岛琉球群岛217早已存在。其起源非常古老,颜料及其他物品都来自中国,当时的事物多数均为中国风格,而在这样的印染物上呈现的纹样与色调却与中国的大相径庭,这是不可思议的。通过与萨摩218的交通拉近了琉球与日本的距离,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友禅之间的交流与影响。这两者的结缘是特别不可思议的。

我最近有机会参观了两个琉球服装的展览,觉得心有所动。如此漂亮的纹样与色调的服装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很少了吧。产于光照极强的南国,色彩对比应当很强烈。然而想不到的是,虽然是浓重的色彩,却没有恶俗和肤浅的感觉,并且在整体上是深沉的、安静的。印花与条纹都很美,可是这样的美来自何方呢?与纹样相比,包括排列与色彩的调和在内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可爱的、美丽的。花、蝶、鸟、草、山、水、云等的自然物都能够成为图案。其间没有过错,整体上是统一的,未遭到破坏。而其单色的也有木棉、丝绢、麻和芭蕉布等多种。

除服装之外,能够吸引我的是包袱布。纹样都是大型的,以松、竹、梅的内容为最多,已经成为一个单独的类型。有很多是如同插图那样的圆形,其面料主要为麻质,多在蓝黄色的素底上用朱、红、黄、绿、青、茶等色染制。如今虽然颜色没有过去那么多,但基本上与过去的作品是比较接近的。这些印染物的总称被叫做“红型”219,在琉球读做“ビンガタ(Bingata)”,据说是从印度的地名“Bengal(班加尔)”220转换过来的,因为古代的染料等都是来自那里。而琉球的那霸221是古代的港口,在室町时代222是与南蛮的贸易区域。因而也有这样的说法,相传由南土传来的更纱223是红型的起源。然而,最终并未模仿外来的手法和纹样,而是表现了琉球独有的美,这在以首里为中心的八重山群岛和宫古群岛非常发达。可是,如此之美的红型和条纹织物已经基本消亡,人们毫不迟疑地以丑陋的物品来替代这些美的物品。这应该是现代的悲剧。

22.大津绘

弁庆 纸质

长2尺1寸 宽7寸5分

柳宗悦 收藏(现为日本民艺馆收藏)

我把大津绘以及相同性质的画作定名为“民画”。所谓“民画”,是指由无名的画工绘制的数量众多的同样题材和画面的画作,并且以低廉的价格在民间广为流传。亦指以信仰对象或土特产品为实际内容的画作,其性质完全不同于普通的画作,倒更像是工艺品。如“小绘马”224、“泥绘”225等均是“民画”。而其中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是“大津绘”。

为什么在任何情况下大津绘都能够显现出其独特的魅力?我的回答是:是因为将限定的内容反复绘制的单调过程造成的,其技术的熟练令人惊讶,因为在其绘画的过程中完全是无意识的、安全的、迅速的状态,最终成就了奇迹。出自无知识的画工之手的廉价民画,既没有对个性的执著,也没有知识所带来的烦恼,因此得到了救助。如此之美是佛对贫穷者劳役的酬劳。沐浴着如此恩惠,所有的大津绘也不例外,成为美之作品。

大津绘或追分绘,皆因出自当今大津町226的大谷、追分的街道商店而得名。很明显是供旅游者购买的土特产品。在当地,相传这样的绘画源自又平或又兵卫,这只是美丽的传说而已。大津绘之美出自无名画工之手,这才是事实。要追溯其源头的话,元禄227过于遥远,而宽永228时期则比较符合实际。最初的大津绘基本上都是竖长条。据文献记载,早期的题材都是佛教方面的,后来才逐渐产生了蕴含着寓意的特别画题。如“藤娘”、“鬼之念佛”、“持枪奴”、“鬼之三味线”、“提灯钓钟”、“瓢箪鲶”、“女虚无僧”、“若众”、“竹虎”、“鹫”、“鹰”等,插图所选“弁庆七道具”是早期的作品之一。元禄以后即进入大津绘的中期,出现了许多半纸版的绘画,在画面上增添了一些警示语与和歌\1。文化、文政时期是大津绘的末期,失去了规范的大津绘已经与美无缘,多沉溺于微不足道的戏画之中230。大津绘就是这样走向了颓废和没落。

使用的颜料有红丹、朱土、白绿、黄土、胡粉等,在古代的佛画上有时还会用金。一般要在纸上用黄土刷一遍,尺寸以半纸纵向对开和全开纸的为最多。以初期的作品幅面最大,越到后期就越小。画作多要进行装裱,以灰色纸镶边为多,轴为黑色的细竹制成,这一切都证明了是简洁、廉价的物品。然而命运是不可思议的,今后的价格也许会高出很多。

23.伊索寓言插图 狐狸与狮子

1484年版

威廉·卡克斯顿(William Caxton)印本第四卷

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收藏

这是属于“早期活字印本”(Incunabula)的插图。《伊索寓言》231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著名的插图,选择此幅并非因为是有名的寓言故事,也不是著名的卡克斯顿232版本的缘故,更不是因其古老之故,而是想以15世纪为背景来介绍“民画”之美。

这就是我所说的“民画”,是一种工艺,而不是个人的绘画,无论怎样都找不到个人的痕迹,因而显示出当时共有的美。不管是谁画谁刻,用做插图时同样都是自然的、纯真的、尽力的。这是民众的集体创作,而非个人天才所为。虽然是书籍的插图,实际上也是广为流传的画作。我很喜欢这样的工艺性的“民画”之美,因为在这里所看到的是自然加护之美,也可以说是稚拙之美吧。然而,稚拙之美就是自然美。稚拙意味着无心,无心才能回归自然。稚拙并非是丑陋,因为与自然紧密联系之故,多能得到自然惠及之美。若是没有如此恩宠,民众又有什么力量能够产生美呢?(需要强调的是,稚拙已经成为今天美术家的错误,因为这是由其意识所致,而不是与无心相结合的美之故。)

过天将要去参观《伊曾保物语》233古本的展览。这是个好机会,得以观赏早期活字版本以及延续了几个世纪的插图。悲哉!随着时代的推移,作为插图的工艺美已经逐渐消亡,没有比“早期活字印本”更为优秀的版本了。基本上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丑陋也在同步增长。为何如此?我的答案是很明确的。离开工艺的插图,就会走向美术;离开民众,就会向个性发展;离开无心,就会为意识所烦恼;离开自然,就会陷入技巧之中。一言以蔽之,离开了自然的加护,也就离开了自己的自由。然而插图的本质还是工艺。若是工艺不再是工艺,又如何能够保持美呢?如今的画家只是绘画者,然而画插图的人是不会绝迹的。当插图的世界来临时,在古代的稚拙面前,现代的睿智只能成为悲哀的残败历史。这就是读《伊曾保物语》的心得之一。

24.粉板 童子骑牛图

朝鲜李朝时代

纵1尺5寸5分 横3尺5分

柳宗悦 收藏(现为日本民艺馆收藏)

“粉板”即习字板。之所以被叫做“粉板”,是因为板上的涂料是以铅粉为主,掺以胡麻油与胶水反复涂布而成。最近,这样的板在朝鲜的寺子屋被用来习字与做诗。在这上面用毛笔写字之后,用布一擦可以再写,特别是在练习诗文时尤为合适。原来在板的两面是没有纹样的,而后逐步有了在背面阴刻文字与绘画的习惯。一开始是请当时著名的书画家描画的,后来有许多则是假托名人的作品。由专门的雕刻师阴刻之后将黑色嵌进去。涂料的颜色多为黄色,有着安静的光泽和湿润的味道。基本上都是长方形,大小不一。插图所选的是最大型号的,一般的要比这个小很多。可以拿在手上,但多数时间还是挂在寺子屋的墙壁上的。有的还要在上部两端加上纽环,在板的左右两边装有把手,可以方便翻板。

这件粉板使我动心的地方是刻在其上面的文字与绘画。其韵味是由刀与涂料共同构成的。这也是优秀的民画代表作之一。绘画的变化很多,以山水为主,或者是四君子,或者是人物,还要在上面添上喜欢的汉诗。其他的工艺品也是如此,原作的雕刻相当简洁,显得非常自然。并非拘泥于文字与韵律的正确与否,有时雕刻的是完全读不通的文章和漂亮的字体,这一切都表现出文盲雕工的被净化的无心。恐怕现在的绘画与文字要比原来的图画更美。这应当是民艺所显示的一个令人惊讶的秘密。

我非常喜欢粉板上所表现的无尽的雅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曾经与此枚粉板共同生活。左边是树干粗壮的杨柳,树下是正在流淌的河流,天空漂着浮云。建在河上的亭中有两位老翁正在下围棋,右边的棚子里是侍童在煎茶。迎面过来的,是一个骑在牛背上的牧童,吹着笛子涉水而归。一切均在自然之中。画面上的文字云:“杨柳云水千里深处。闲座囲碁以待使童之往还迟矣。忽听得戏笛声而方知归来而笑也。檀园234”。檀园是李朝末期的著名画家,是正祖235时期的人,距今约有一个半世纪。有可能是借檀园之名的作品,即就是由其创作,原作也未必能够超越这件插图的美感。因为这是由超越个人的自然所显示的。

25.净琉璃

纸质

纵9寸2分 宽6寸9分

悬挂于茶屋 有“大正二年秋日写之”背书

柳宗悦 收藏

我的心为这件写本所吸引,反复观看而深感其魅力。我选择这幅作品用做插图,虽然不是伟大作者的著名作品,却与最近的写本的感觉完全不同,是漂亮的字体,拥有异常的工艺之美,蕴含着美之法则。考证其书体的来源时,联想到“御家流”236是非常自然的。然而,作为净琉璃本237的字体有着自己的发展源流。与普通的“丸本”238版本相对应,这件作品当为“切本”239。前者是完整版本采用的旧细字体,后者则是在某种场合下选择的大字体。同时也代表着某种民间书体,其圆熟的笔法已经有了两百年的历史。字体虽然不入流,但却保留着传统延续至今。随着年代的变迁,字体的行数变少而字形变大,这一幅属于最近的样式。背书有“木叶”的印记,“木叶”也许就是书写这幅作品的人名吧。

一种字体如此构成,又如此完成,应该有着漫长的历史背景。在这幅作品上积淀的是几代人的岁月,只有经历了成百上千双手的作用才能如此传承,并且由各自的手经过成千上万次的修订才成就了一种字体。这样的字体已经形成了某种类型美。这样的一种类型的创造,绝非某个人的某个想法就能一蹴而就,而必须踏踏实实根据工艺的法则进行探索和创造,这才是正确地继承传统。我们能够从这一幅书法上看到人类的协同与合作,看到漫长的岁月,看到辛勤的、强壮的劳力。在看到这幅漂亮的作品时,应当向这些不知名的、贫困的匠人的亡灵致祭。

在戏曲与相扑240的节目单、广告牌以及酒桶上记录的文字,一旦过目就不会忘记,有着惊人之美。如此优美的字形,任何个人要想达到如此程度都极为困难。然而,民艺却可以做到,能够将棘手的平假名241与错综复杂的汉字完全征服,使之成为一个样式。我不厌其烦地看着这些字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