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记林韵玲老师二三事

记林韵玲老师二三事

时间:2022-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文字,我们可以记录林老师生平的点滴,那些光彩照人的瞬间,那些温暖人心的时刻,而每一个人的文字像一面小小的镜子,映射出林老师一生的不同侧面的反光,而这集聚的光亮最终将照亮林韵玲这个温暖的名字。而这一情况很快就被林老师看在眼里并记在心里了。1983年毕业后我留校当了一名辅导员,与林老师一起共事两年。后来由于工作的变更,没有再与林老师共事。

(中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高工 采矿79级 赵元法)

我与林韵玲老师同在采矿系6年时光,4年为人学子,啜饮知识甘露;两年忝列同行。之后我作为学校老年大学的兼职教师又与这位老年大学的教务长共事6年有余。大学时期受教于她,工作上得到她许多无私的指导和帮助。她给人的印象总是和蔼可亲、做事干劲十足。2014年10月17日我正在外地出差,听闻她悄然离世,没能赶去送她最后一程,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近期听闻准备出版一书纪念她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我觉得不仅应该,而且非常有必要!一个人的离去,她虽然什么也不带走,却牵动着无数人的心,而文字是我们能找到的最好的话语,是纪念一个人最好的方式。通过文字,我们可以记录林老师生平的点滴,那些光彩照人的瞬间,那些温暖人心的时刻,而每一个人的文字像一面小小的镜子,映射出林老师一生的不同侧面的反光,而这集聚的光亮最终将照亮林韵玲这个温暖的名字。

当我将眼光投向有关林老师的日常记忆,惊讶地发现其纷繁芜杂不亚于一次目不暇接的巨大展览,又如同一片绵延宽阔的海滩,我俯身捡起那些散落各处细小的贝壳和海螺

1979年到1983年的大学期间,林韵玲老师是我们的辅导员,我们的专业是采矿工程。同学们都来自五湖四海,而且几乎全来自各个偏僻的农村。1979年是国家刚恢复高考不久的时候,也是极其艰苦贫困的年代。当时的大学生活条件的艰苦程度是如今很多的大学生几乎无法想象的。今天大学生到校后所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而在30多年前,我们很多同学到校后缺衣少被的情况却屡见不鲜,连最基本的生活条件都不完备,但碍于羞怯和脸面又多不愿主动向学校反映。而这一情况很快就被林老师看在眼里并记在心里了。林老师作为学生管理一线的辅导员,一位年轻的女同志,几乎每天都在同学中转,热心地找每个同学谈话,详细了解同学的情况,哪个同学家庭中困难大可能会影响到正常学习和生活,每当注意到有人生活困难时,总能及时送去关心与最切实的帮助,而且以女老师特有的温柔和细腻,照顾到那些贫困学子羞怯的自尊心。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林老师似乎有着超常的记忆力,凡是她谈过话的同学即使多年不见,她总能准确无误叫出他们的名字,还能详细说出他们的家庭情况和个人喜好。

湖南的冬天很冷,且不论如今普及的各式取暖设备,那时很多同学连条棉被都没有。她知道了这一情况,立即就马不停蹄地跑到学校主管单位去借,立即为学生们送来了暖烘烘的棉被。正是这份急人所难的热忱与善良,无数次地温暖了异乡艰难求学学子的心。在那个生活贫困的年代,人心的美好与质朴是最耀眼的一道闪光,它照亮人们的精神生活,成为他们过去岁月里一道温暖迷人的风景。而林老师,就是这样一个特殊年代里一位出色的女神,她身上的这份最质朴美好的品德一直保存终生,像一坛陈年佳酿,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益醇厚芬芳。

另一件不得不提的事情是,在大学期间,我们这些第一次走出大山的学生,除了埋头学习外,没有任何的业余爱好。对我们来说,能吃饱穿暖还能坐在教室专心学习对大多数人来说已是莫大的幸福,不曾有其他奢望。那时的校园是安静的,不会有外来的各色诱惑来搅扰学子们的心,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校园真正是一个温暖的避风港,一座坚实的象牙塔;那时走在路上随处可见的是边啃馒头边啃书本的人,多的是深夜里挑灯夜战的人;那时的学子们极其珍惜这个失而复得的求知机会,在他们眼中,这也是贫寒学子改变人生道路的最关键路口;那时学生们的精神风貌是昂扬的,不乏许多身怀鸿鹄之志的人。勤学奋进固然是好,然而,一个现代人才并不能如古人一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导致的后果必然是闭目塞听;而对个人来讲,生活过于单调会禁锢人的思维,损耗人的活力,丰富有益的生活会激发一个人最大的潜能——我想这就是林老师当时望着我们这群人闷头闷脑埋头读书时所想到的。况且眼前这些学生都正当青年,最是充满活力、思维活跃的年纪,最是需要生活滋养的年纪,她决心要作出些改变。为了帮助大家改变,她总是尝试各种办法来鼓励我们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呼吁,而总是雷厉风行地着手来干。从那以后,林老师就经常亲自设计些丰富精彩的活动,让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进来,促使大家互相交流思想和情感,她希望培养我们的业余爱好,激发出我们的多样潜能。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林老师的热心努力下,我们系的生活氛围慢慢活跃起来,大家相处十分融洽,总是洋溢着温暖而轻松的家庭氛围。这些也总是时常引来别系同学的羡慕。我们的聚会氛围总是热烈而欢快的,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当然也有面红耳赤的争论,但这丝毫不损害我们间的友谊,反而更加亲密。所谓的聚会,不过是大家围坐在操场草坪上,或表演节目,或谈天说地;又或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相邀着爬岳麓山,简简单单但带给我们的快乐却是巨大的,它们在单调的业余生活里为我们的青春抹上一缕亮色,慰藉了我们的心灵。尽管时隔多年,那些单纯美好的时光依然充满魅力,那么令人怀念!

1983年毕业后我留校当了一名辅导员,与林老师一起共事两年。刚参加工作,很多工作都不知道如何干,她不仅给我们介绍学生工作的重要性,还就工作的性质、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工作方法等方面给我们传授经验,帮助我们从一个学生向老师的快速转变。她经常讲,学生工作看似事情不多,但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的工作稍不注意,就有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事故;只有深入学生中,与学生打成一片,学生相信你、信任你时,才能了解学生中的真实情况,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她不仅这么说,而且带头这么做,每天中午和晚上在学生休息时,总能在学生宿舍看到她的身影。林老师给人的印象总是热情大方,总有使不完的劲,她能够记住一届又一届在读学生和毕业生的名字,甚至他们的出生地和毕业以后的工作情况。后来由于工作的变更,没有再与林老师共事。直到2007年,我作为学校老年大学的兼职老师又与这位老年大学的教务长再次共事6年有余。

细细回忆起林老师,她的一生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迹,但在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和同事中树立了极好的口碑,这源于她的爱岗敬业,她的热忱与善良,她的选贤与举能,她的坚毅与执着。这也正是任何岗位永远需要而稀缺的一种工作态度。她是一个平凡而可贵的人,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她对事业有一颗灼热的赤子之心,对学生怀着永远的关切与慈爱!

林老师走了,走得那么匆忙。所幸的是,对她的记忆将陪伴我们,她的精神将永远在我们的血液里流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