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平桥怀古

太平桥怀古

时间:2022-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太平桥建成后还在桥北的“得胜亭”内立了一块2米多高的石碑,上书“甬东第一桥”。1941年日寇入侵,宁波沦陷,部分日军驻扎在慈溪县城内外,常用炸药在太平桥下和桥附近的江中炸鱼。在沦陷的4年多时间里,近30次的爆炸致使太平桥的底石震动,堵石移位,拱石变形,后来桥身逐年倾斜,终在几年之后垮塌了。

在旧时的慈城西门外西南方向大约1000米的慈江上有座三孔石拱桥,名曰太平桥,这曾是慈溪县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据记载,太平桥始建于明万历甲申年(1584),几经修葺,垮塌于1954年,历时370年。

明代建成的太平桥是一座长60米、宽12米,环三洞的石拱桥,中间的桥洞宽16米,南北两洞各宽10米,桥中两个作基石的石墩有10米长,桥面与江间的距离高约20米,南北共有83个石阶。桥两边是一米多高的石护栏,护栏用36根1.4米高的石柱相连。桥中间的石柱上雕了两对狮子,南北两端的石柱上雕有大象,其余石柱上雕的是各种各样的荷花,通称为荷花柱。古时人们认为大象、荷花有祥和之意。石柱下竖有擂鼓石,桥正中六角柱上的石圆盘上置有高1.5米的香炉,香炉西北护栏上安装了一盏2米高的天灯,以供晚间行人照明。

太平桥建造时也是明代手工业技术飞速发展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这时的房屋都由低矮升为高大,由粗糙变为精致。建筑逐渐注重审美,石雕木雕等手工工艺大量使用,各地的桥梁、牌坊建造得也更加考究,所以桥也变得特别高大、美观。慈江上相距不远的三板桥、夹田桥其高度和精美程度远不能和太平桥相比,即使邻县的望春桥、高桥及余姚城内的通济桥都不及太平桥雄伟和精致。太平桥建成后还在桥北的“得胜亭”内立了一块2米多高的石碑,上书“甬东第一桥”。

太平桥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距县城西门很近,又有河流直通当时城区内河。

太平桥在未建造前,从西南方向来慈溪县城的行人都要经过太平渡(即现在太平桥位置往西300多米的堵家浦外)。由于行人众多物资交流频繁,渡口承载不了经济和交通的发展,要通过造桥来解决这个问题。明代以前所造的一些桥寿命均不长,而费时两年多,造工精致,投入大量建筑材料和人工的太平桥则显得牢固多了。借助浙东运河(慈江)交通的便利,后来在太平桥边慢慢形成较大的村落。

太平桥畔曾经市面兴旺,在那里开设的木行最兴盛时期有18家之多,后形成“甬东木材市场”,桥的南北两岸不少地方被辟为木材堆料的场地。当时,慈溪县城里的房屋正在大规模兴建和改造,木材的需求量极大,所需木材大部分都来自邻省福建。江边浮着不少远途而来的木材,它们是从镇海口外随潮水慢慢“汆”进来的,潮水平木材停,潮水涌木材进。把木材联结在一起,捆成木筏,几个人就可把木材引入内江,到太平桥畔。上世纪20年代,三北(现慈溪)、余姚等很多地方的农民种桑养蚕,上海丝绸商人来太平桥开办“一大茧行”,收集蚕茧,规模非常巨大。慈溪县的绅士和旅沪商人在太平桥南岸开设云华救济院,云华救济院内设孤儿院、学校、孤老院以及育婴堂等,还为百姓施送药材做些善事,成为当时有名的慈善机构。由于市场的兴起商家云集,有人发起新造羊府庙,扩建太平寺,香火一度十分旺盛。

正大机器碾米厂是慈溪县首家机器碾米行。过去人们吃的口粮由稻谷砻成大米,都是依靠人工或畜力用石臼磨成的。在上世纪20年代初期发明了用柴油作动力的碾米机器,正大机器碾米厂也是慈溪县开设的第一家碾米厂,位于太平桥羊府庙东首。在开张营业初,人们甚为好奇,来观看的人群拥挤不堪,太平桥又地处交通要道,因此带动各行各业的兴起,致使集市兴旺、名声远扬,直到1929年后太平桥市面逐渐没落。

1941年日寇入侵,宁波沦陷,部分日军驻扎在慈溪县城内外,常用炸药在太平桥下和桥附近的江中炸鱼。一次炸鱼时,炸药爆炸,“轰”的一声巨响,整座大桥全身颤动,几百米范围内的人们都感受得到地面的震动。江面上浮现的大小不等的鱼类被日军捞获。在沦陷的4年多时间里,近30次的爆炸致使太平桥的底石震动,堵石移位,拱石变形,后来桥身逐年倾斜,终在几年之后垮塌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