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冬日里的伏天

冬日里的伏天

时间:2022-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4年11月9日,立冬的第三天,阴霾压城。手边只有早已看过的《伏天》,石舒清的短篇小说集,2004年5月出版。记得是在我开始穿裙子的时节拿到的书,伏天里读完,转眼已放了一秋。《伏天》收在孟繁华主编的“短篇王”文丛第二辑里。如今已然入冬,重温《伏天》,却是一怀热烈。

冬日里的伏天

2004年11月9日,立冬的第三天,阴霾压城。午间似雨非雨似雪非雪的泥点落了一会儿,天骤地就凉透了。窗外灰蒙蒙的一片,坐久了手脚渐渐冰凉,摸摸暖气片,倒是烫手。于是靠在暖气旁看会儿书。

手边只有早已看过的《伏天》,石舒清的短篇小说集,2004年5月出版。记得是在我开始穿裙子的时节拿到的书,伏天里读完,转眼已放了一秋。

《伏天》收在孟繁华主编的“短篇王”文丛第二辑里。第一辑里有赵凝的《少女米蓝》、东西的《好像要出事了》、刘庆邦的《女儿家》等六部集子,第二辑里除了《伏天》,还有徐坤的《橡树旅馆》、邱华栋的《袋装婴儿》等集子,也是六部。孟繁华在卷首的《主编微言》里说,“短篇王”书系的出版,“是为了推动精致的写作和阅读”。编者出于对当下消费性写作大行其道的担忧,逆时尚文学之潮流,为真正热爱文学的稀有人类选编了这套文丛,以期通过张扬短篇小说,挽回文学精致的写作和阅读。编者用心良苦,作者报复得展,读者受益匪浅。

收在《伏天》里的短篇,是近年来陆续在各刊物上发表过的,多数我读过,有的如《小青驴》《声音》,印象颇深。如今辑成一集,细细重读,又别有一番景象和意趣。看来任何关怀人生的写作都是经得起时间的历练的。

石舒清的写作是关怀式的写作,《伏天》里18个短篇与他既往小说中的人文关怀一脉相承;他的写作是清醒的写作,是潜意识下的自我剖析和批判,融入文字中又化为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对人性的关注、对生命本身的关注;石舒清的写作还是无欲的写作,无论是跌宕起伏,还是大悲大喜,亦或平淡无奇,一律娓娓道来,入木三分,那弥漫在字里行间或浓或淡的乡风民俗,甚或质朴的宗教情结让人相信,这才是创作的本真。

记得伏天里读《伏天》时,感受过阵阵清凉。文字的清新、感情的清醇荡涤着我的浮躁。如今已然入冬,重温《伏天》,却是一怀热烈。那些鲜活的生命,使每次阅读都不得平静,也让我一再模糊了悲苦与幸福的界限。

合上书时,窗外已是华灯初上车流如龙,城市的轮廓渐渐清晰。我眼前却总有几个影像,赫丽彻绵软的身子,尕嘴老汉的草窑,伏天日头下的铜锁,旱年里要乜贴的妇人,吃苦苦菜团子的小脚姑太太,甚至亡人的埋体,久久地,挥之不去……

2004年11月1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