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六盘山》我生命中永远的记忆

《六盘山》我生命中永远的记忆

时间:2022-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说起《六盘山》杂志,我感到亲近和亲切,温暖和温馨。走向宁夏的西海固作家,走向全国的西海固作家,都是《六盘山》杂志精心培养和竭力扶持的,真的功不可没。我记得这位同学双手捧着《六盘山》杂志,给我一字一句读他的散文诗时严肃且兴奋的表情。1996年6月,固原地区文联、《六盘山》编辑部举办了首届“老龙潭笔会”。而我的记忆更为深刻。也就是说,同时把“选自2007年1期《六盘山》”也印刷了10000次。

《六盘山》我生命中永远的记忆

刘向

说起《六盘山》杂志,我感到亲近和亲切,温暖和温馨。和《六盘山》杂志的情谊,和《六盘山》杂志诸位编辑老师的情谊,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底。

在我的家里,在我的书柜中,保存最多、最完整的杂志就是《六盘山》。从1995年第1期,到2011年第2期,几乎一期不缺。我不仅见证了这本杂志的成长和辉煌,而且也是这本杂志所培育和扶持的,我的大部分文字都是发表在这本杂志上的。走向宁夏的西海固作家,走向全国的西海固作家,都是《六盘山》杂志精心培养和竭力扶持的,真的功不可没。不用翻杂志,许许多多美好的记忆就会从我的心底流出……

1990年,我在银川一所中专学校上学期间,有位高我一级的西吉同学,他在该年某期的《六盘山》杂志上发表了一首散文诗。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便与这本生于六盘山长于六盘山同时散发着六盘山地域特有的气息和芬芳的纯文学杂志结下了不解之缘。我记得这位同学双手捧着《六盘山》杂志,给我一字一句读他的散文诗时严肃且兴奋的表情。我的羡慕和敬佩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这所学校主要训练学生“三手”功夫:“一手好算盘”、“一手好文章”、“一手好字”。而我心中文学的种子也就是从那时开始萌芽的。学校有一间很大的阅览室,订阅着几十种报刊杂志,我常常忘废寝忘食地泡在图书馆里,阅读着,陶醉着,兴奋着……

1991年,我订阅了《六盘山》杂志。有次,一个用牛皮纸大信封包裹的《六盘山》杂志刚送到传达室,被路过的学生科老师孟详伟看见了,他竟然远远地高兴地大声地用普通话喊着我的名字:“刘向忠,《六盘山》编辑部来信了。”

1992年6月,我毕业后回到家乡。

回到家乡的我把1991年全年的《六盘山》杂志用绳子捆扎在一起,一边焦急不安地等待着分配,一边囫囵吞枣地阅读着这个“合订本”中的每一篇文章。

1994年10月,郭文斌老师在给我的一个短笺中写到:“向忠,诗拜读,不错。留下你给虎老师的一组。请继续努力。有空来玩。祝好。”

1995年第1期《六盘山》杂志发表了我的第一首“诗歌”《无题》,编辑老师是郭文斌。当我收到杂志看到“短诗长廊”栏目中我名字的那一刻,激动和喜悦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我也记得作家火会亮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上大学期间,在《六盘山》杂志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他激动无比地捧着那本杂志,把他的那篇散文阅读了不下十遍……我当时给郭老师的回信中说:“与其说是我的作品,还不如说是您匠心独运而成……”

1996年6月,固原地区文联、《六盘山》编辑部举办了首届“老龙潭笔会”。我有幸参加了这次笔会。这次笔会也给许多西海固作家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近年来,我在几位作家、诗人的文章中读到了关于这次笔会的优美文字。而我的记忆更为深刻。作为文学爱好着,我不仅饱览了泾源魅力无比的山水风光,而且见识了西海固大部分作家和诗人。而这些受我尊敬和仰慕的作家、诗人也在我的笔记本上慷慨地写下了赠言:石舒清的“长成大树”。虎西山的“向忠诗友,乡音难改”。朱世忠的“天道酬勤”。王怀凌的“别无它径,贵在坚持”。钟正平的“神庙于能飞也!录老子语赠刘老弟”。火会亮的“逢山不至麓,与水休靠岸”。韩聆的“大道无术”。李方的“与君同行,甘苦自知”。单永珍的“在诗的交融、分辨、对抗、创造中,生命的光辉照亮你主体的生存。作为诗友,我想说让我们共同关注历史文化,关怀人类”。梦也的“人生处处有相逢”。杨建虎的“愿永远相识,共同与诗持久相握”。冯雄的“是诗歌让我们相识”。杜彦荣的“似曾相识,疑是故人”……

1997年第1期《六盘山》杂志是散文专号,其中有我的涂鸦文字《冬日,放飞的心》。编辑是李成福老师。这也是我发表于该杂志的第一篇散文。

1997年年底,固原地区文联、《六盘山》编辑部向西海固作家征稿,主题为“西海固同题散文”。同时,“西海固文学”、“西海固作家群”的概念像春雷一样正在悄悄地孕育着……

1998年第1期《六盘山》杂志隆重推出“西海固同题散文专号”,并在刊物封面首次赫然印着“西海固文学”、“西海固作家群”、“西海固文学论坛”。西海固十多位作家饱含深情地倾诉了西海固地域深厚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人民生活的艰苦和坚忍不拔的抗争精神等高亢嘹亮之音……从这期开始,刊物的装帧设计、印刷质量、内文的厚重都有了历史性的突破。

1998年第2、3期《六盘山》为合刊,“西海固心语”栏目发了我的拙作《西海固的脚步》,编辑是郭文斌老师。

1998年年底的一天傍晚,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固原电视台的杨银梅打来的,她说在《六盘山》上看到我的《西海固的脚步》,准备拍摄为电视散文,听到这些话,我真有点受宠若惊,感到特别意外。翌日,我忐忑不安地乘车去固原。摄制组是杨银梅、雷宁、马宁。刚刚下过一场雪,西海固山川大地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2000年4月上旬,我收到《六盘山》散文编辑李成福老师的来信:

“刘,近好!我集中看了你的四篇稿子:《让雨滴落在心上》《凝望》《痛饮春光》《生命的魅力》,认为你以向善之心追求生活的真情趣。尤其《凝望》一篇很不错。我初步考虑,年内争取给你发一个散文小辑,也是对你的鼓励……”

作为初学写作者,这封来信对我的鼓励无疑是空前的、巨大的。我曾写了一点文字《心存感激》,真诚地表达了我深深的谢意,该文发表于2010年4期《黄河文学》杂志。2000年5月下旬,我收到李成福老师的第二封来信:

“刘,你好!选了四篇:《阳光书屋祭》《凝望》《让雨滴落在心上》《但愿人长久》……你写份个人小传,不超过二百字……我再写几句编后点评之类的话……”

该年5期《六盘山》编发了“刘向忠散文小辑”,现在看来,那只是一个文学爱好者的心灵之音,粗浅和单薄是显而易见的。

现任散文编辑杨风军老师在2007年1期《六盘山》编发了我的一组散文《散章》(五篇),其中有三篇入选王剑冰(时任《散文选刊》主编)先生主编的《2007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一书。我注意到,此书印数为10000册。也就是说,同时把“选自2007年1期《六盘山》”也印刷了10000次。让我感到敬佩和感动的是:对于这样一份偏远地区的纯文学刊物,能得到放眼全国文坛的选编者的垂青和重视,实属难能可贵。足见选编者的胸怀和眼光。也是对这样一份地方刊物的肯定和鼓励。

现在的杨风军老师,李方老师,单永珍老师,李敏老师都给于我不断的教诲、指导、鼓励和帮助,我也是永远铭记在心的。

2009年12月,在“固原市青年骨干作者座谈会”间隙,尹文博主编当着我和宁夏师范学院讲师、青年作家马晓雁的面,让她给我写评论……

2011年2期《六盘山》封二推出我的“写真”和“寄语”,并冠以“作家”。在我的虚荣心得到满足的同时,我也感到非常惭愧和不安,我知道这是编辑老师对我的鼓励和期望……

十一

今年是固原市文联成立暨《六盘山》文学双月刊创刊30周年。我期待着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心中的千言万语,汇成这样一句话:《六盘山》,你是培养作家的摇篮和沃壤,你是西海固人民坚忍不拔的精神的体现和“文化固原”的印证;《六盘山》的诸位编辑,你们是辛勤的园丁,你们是为他人作嫁衣的幕后英雄,你们永远是我心中的老师、朋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